省城筑巢記
作者:萬慧陽
貴陽的初秋,是一年中最值得細品的時節。暑氣尚未完全退去,卻已褪去了銳利,只留下一層薄薄的、金紙般的暖意,輕貼肌膚。若在清晨推窗,涼霧便撲面而來——那是山城特有的霧,帶著林木的清潤之氣,纏繞于高樓廣廈之間,將整座現代都市暈染得如水墨畫般朦朧蘊藉。此時的貴陽,像一位歷經喧騰后漸歸沉靜的智者,溫熱與涼薄交融得恰到好處。一切,都顯得妥帖而安穩。也正是在這樣的時節里,我靜下心來,細細回味起在省城貴陽“筑巢”的點點滴滴。
癸卯年初夏,女兒的一個決定,為我三年多的退休閑靜添了一筆濃墨重彩。這色彩中,有含辛茹苦的瑣碎,也有波瀾壯闊的溫情,更有日復一日的斑斕圖景。我與老伴的身份,自此多了一個時髦卻又沉甸甸的稱呼——“帶薪保姆”。于是我們辭別黔北邊城赤水,來到貴陽觀山湖區,幫女兒照料外孫女“小毛毛”,并操持起一家人的日常起居。
因開發商資金鏈斷裂,女兒原本購置的房屋未能如期交付,她只好在單位附近租下一套兩居室的電梯房暫住。房屋雖有些年歲,家具電器也略顯舊色,但小區綠化頗好。尤其八月丹桂盛放,早晚漫步其間,沁人肺腑,悠然自得。更難得的是,住處與觀山湖公園僅幾步之遙。每晚飯后攜小毛毛遛上一圈,既賞景,亦健體,實為一天中的愜意時分。
初來之時,不免諸多不便:去哪買菜買肉?公交何乘?皆茫然無緒。幸有一晚散步歸來,暮色樹下聞得幾位鄰居閑談,其中一位老嫗聲調分外耳熟。正與老伴低語猜測間,忽聽一聲:“老康,你們也住這里?”回頭一看,竟是初中同窗杜小四。他鄉遇故知,喜悅何如!一番寒暄,共話別后歲月。隨后杜同學熱情引路,帶我們熟悉周邊環境。“紅華新天地集市”“美的廣場兒童樂園”“合力超市”以及公交車站……一一指點,暖心至極。
小毛毛剛滿兩歲,天真活潑,終日纏著外公外婆陪她游戲,或去小區滑梯蕩秋千。只要她笑臉盈盈,我們總是盡力滿足。只是她自幼脾胃偏弱,食欲不振,外婆便傾盡心思,變換花樣做出合口飯菜,盼她每餐能多吃幾口。即便如此,她偶爾也耍起小性子,放聲大哭,叫人無可奈何。老伴有時氣得舉起鞭子,卻終歸不忍落下。反復幾次,最終只能在我連哄帶嚇的“配合”下作罷。夜深時,她有時也不肯安睡,非要起來哭鬧一番。這般辛苦,不知不覺都寫在了老伴身上——她體重掉了十多斤,人也日漸清減。怪不得有老同學見了我說:“老康帶外孫之后,滄桑了不少。”
說起來,這何嘗不是如今許多家庭的真實寫照?我們這一代人,過去含辛茹苦撫育兒女,而今退休了,仍要操心孫輩。退而不休成常態,余熱生輝尚努力。然而轉念一想,能為子女分擔一些,我們做父母的,多付出一點,又算得了什么?
甲辰年五月,得益于國家“保交樓”政策的推進,女兒一家等待兩年多的新房終于交付。雖當初購買的是“精裝房”,但裝修風格、實用性能與施工質量,皆難稱人意。為趕在小毛毛入學前安頓下來,女兒女婿一拿到鑰匙,便立刻請人改造部分空間。兩個月后,終于搬進新家。新居所在小區有一個貴氣之名:“御府”。八幢高樓圍合,中庭面積雖不大,卻綠意蔥蘢,健身設施齊全。我家居十七樓,一廚二廳雙衛四居,采光通風皆佳。至此,才算真正在貴陽筑巢安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居地段:門前有地鐵與公交車站,屋后緊鄰高速收費站。更令人滿意的是,馬路對面便是從幼兒園至高中的教育園區,是名副其實的“學區房”。步行十數分鐘,即可到達便民早市與永輝超市。出行、上學、購物,皆便捷自如。小區物業服務也極周到。更難得的是,業主入住率才過半,街道與社區便已迅速響應,及時成立居委會,并不時組織居民開展法制宣傳、國學普及、科普知識、健身娛樂等活動,真正讓我們感受到“家”的歸屬與溫暖。
日子從此步入寧靜而有規律的節奏:每日清晨六點多起床,洗漱完畢,燒水泡茶、服藥養生。八點左右送小毛毛上幼兒園,隨后去菜場采購,返回家中。午飯后,老伴常去小區活動室打幾圈麻將或大貳紙牌,消遣閑適;我則小憩片刻,或讀書,或觀劇。至放學時分,準時接回小毛毛,慢慢準備晚飯。
女兒在省屬企業任普通管理崗,早出晚歸,拼搏不易;女婿供職民企,常年出差,奔波在外。眼看他們為生活奔走、為事業打拼,壓力重重,我們做父母的,唯有盡心做好“后勤部長”,才覺心安。于是每個清晨,在他們出門時,總不忘問一句:“今天想吃點什么?”只要市場上有,便盡量張羅,變著花樣調劑伙食,只想讓他們吃上一頓稱心的晚飯,褪去一日辛勞,不為家務瑣事分心。
待女兒女婿下班歸來,一家老少圍坐桌旁,共進晚餐,閑話日常,是一天中最溫暖的時分。這一桌飯菜、一盞燈光,雖不奢華,卻盛滿了一家人最簡單的牽掛與溫情。
夜幕降臨后,有時教小毛毛識圖形、辨顏色、數數字、認漢字,教她誦讀兒歌;有時帶她去兒童樂園嬉戲,有時則在小區散步閑行。回家之后,瀏覽一遍從中央到地方的新聞節目,一天的日子,便如此平淡而真實地流過。
特別欣慰的是,女兒女婿十分孝順。每逢年節,總不忘一聲問候、一件禮物或一個紅包;即便偶生誤會,事后也必說明致歉……他們不僅心懷感恩,更是賡續良好家風、傳承中華敬老奉孝美德的實踐。
眼見外孫女小毛毛日漸長大,越來越懂事,那純真的笑臉與軟語呢喃,是我們生活中最柔軟的慰藉;也欣慰地看著女兒女婿在事業上不斷進取,為他們取得的每一份成就感到驕傲。欣慰之余,更覺甜蜜滿懷。縱然我們年華漸老,但在這樣的幸福環繞下,晚年生活亦如夕陽晚照,鋪灑滿天霞光。想著這累與樂并存的日子,還有什么可抱怨的?家是社會的細胞,是生活的港灣。幸福、美好、和諧的生活,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認真經營。
常有人好奇問我:你一不打牌二不釣魚,是怎么度過退休時光的?其實,我的生活遠比他們想象的豐富。每天,我或漫步萬步,或舞龍健身,在運動中頤養身心;還參加了老年大學,從原先的五音不全,到現在能登上舞臺參加和聲合唱——音樂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此外,我也積極參與同鄉會、同學聚、朋友約,在往來間溫暖彼此;更在文友們的鼓勵下,學習寫作格律詩、散文,至今已積六十余篇。部分作品見于《作家網》《西南作家網》及赤水融媒等平臺,我也因此有幸成為市作協的一員。
社會角色方面,我擔任社區居民代表,時常搜集和向上反映民意訴求;作為小區調解委員,積極參與調處鄰里糾紛;受聘為省、市人大基層立法信息員,及時研讀法規草案文本,積極搜集民意并提出修改建議……這些不是虛銜,而是一份份責任與信任。讓我能在白發之年,仍有用武之地,發一份光、盡一份力。
一天天下來,閑暇不多,卻無比充實。退休后的光陰,恰似一本緩緩翻開的線裝書,字里行間不再是驚濤駭浪,而是墨跡氤氳開的靜好與從容。
七年退休時光,已將我浸潤成另一種人。從在省城筑巢守護家人,到發展愛好豐富自我;從服務社會發揮余熱,到不斷學習提升境界——我始終昂揚向上、未忘初心,鮮紅黨旗,永遠在這名流動黨員的心中飄揚。
若說剛退時如乍離軌道的星,尚有幾分懸浮的失重與惶惑,如今便似一枚沉入河底的卵石,被水流打磨得溫潤光滑,安然于自身的重量與位置。
七年,足夠讓一種新生活從“過渡”變為“根本”,從“嘗試”沉淀為“自然”。而今,巢已筑就,路猶漫長。所謂退休生活,并非消磨時光,而是重新發現自己的旅程。正所謂:“夕陽未必遜晨曦,莫道人生皆歸途;錦瑟華年隨逝水,余暉猶暖滿庭枝。”
心安愉悅,即是家。
2025年8月30日于貴陽
作者簡介:萬慧陽,男,漢族,生于1959年7月,貴州省赤水市人,中共黨員,在職大專文化程度,貴州省赤水市公安局退休民警,赤水市作協會員。曾從事公安文秘宣傳工作,愛好文學寫作多年,曾在公安機關部省市級網站、省市縣新聞媒體、以及《作家網》《西南作家網》《中國文明網》等媒體發表多篇消息、通訊、詩歌、散文等作品。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