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走出的“五四運動”先驅
作者:佘思良
赤水河的濤聲,是黔北大地最雄渾的脈動。它裹挾著烏蒙山的蒼勁,沖刷著川黔交界的峽谷,在險灘與平波間奔涌千年。就在這條河的上游,貴州遵義赤水河畔的一個尋常村落里,1896年,謝紹敏呱呱墜地。誰也未曾想到,這個喝著赤水河乳汁長大的黔北子弟,日后會在北平的街頭振臂高呼,成為點燃“五四運動”烽火的先驅者之一。
赤水河畔的歲月,是謝紹敏精神的原鄉。這里的山巒青翠,碧水環繞,卻也不免掩藏著閉塞與貧瘠的陰影。清末的中國,山河破碎,風雨如晦,即便是這僻遠的河畔村落,也難逃時代的陰霾。謝紹敏的童年,是在私塾的瑯瑯書聲與田間的泥土氣息中度過的。先生教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父親告訴他“做人要像赤水河的石頭,寧折不彎”。赤水河的性格,早已融入他的骨血——既有流水的柔韌,更有礁石的剛強。他常常坐在河畔,看木船逆流而上,聽纖夫們喊著號子與急流抗爭,那嘶啞卻堅定的號聲,像一粒種子,在他心里埋下了“抗爭”與”擔當”的萌芽。
1916年,20歲的謝紹敏背著簡單的行囊,沿著赤水河走出了大山。他懷揣著夢想,踏上了前往北平的路途,那里是全國精英的匯聚之地,也是他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圣地。從赤水到北平,山高水遠,他輾轉多地,歷經木船搖曳、馬車顛簸、火車轟鳴,耗時近一月,終于抵達。當巍峨的天安門出現在眼前時,這個來自西南邊陲的青年心潮澎湃,既為古都的莊嚴震撼,也為街頭流離失所的百姓揪心。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后轉入本科國文系,在這里,他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思想先驅,接觸到《新青年》等進步刊物,如同久旱的大地突遇甘霖,他如饑似渴地吸收著新思想的精髓。
彼時的中國,正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提出了包括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德國在山東的特權等正義要求,但這些合理訴求被列強無視,特別是中國希望收回的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最終被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回北平,舉國嘩然。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學法科禮堂燈火通明,上千名學生及代表聚集于此,得知中國外交失敗后,群情激憤,憤怒的聲浪震耳欲聾。謝紹敏站在人群中,拳頭攥得發白,眼中燃燒著怒火。當大會決定次日舉行游行示威時,他猛地登上講臺,高聲疾呼:“國將不國,何以家為!我們今日若不奮起,他日必為亡國之奴!”話音未落,謝紹敏猛然撕裂衣襟,咬破中指,鮮血瞬間涌出,忍著劇痛在衣衫上以血書寫了“還我青島”四個大字,高高舉過頭頂在會場展示。滴落在早已準備好的白布上。“還我青島”四個大字,字字如泣如訴,句句擲地有聲。
那抹鮮紅,像一道閃電,劈開了籠罩在青年心頭的迷霧;那聲吶喊,如一聲驚雷,喚醒了沉睡的國人。在場的學生,個個情緒激動,振臂高呼,口號響徹云霄:“還我青島!”“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5月4日,北京十三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學生,舉著“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的標語,從北大紅樓出發,奔向天安門廣場。謝紹敏走在隊伍最前,手指傷口滲出的鮮血染紅了繃帶,但他的步伐卻如同戰士般堅定。面對荷槍實彈的軍警,他毫無懼色,帶頭高呼口號,與同學們一起沖破阻攔,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
“五四運動”的浪潮,迅速從北平席卷全國。天津、上海、廣州、武漢……各地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不可阻擋。謝紹敏作為學生運動的骨干,日夜奔走,組織集會、散發傳單,向民眾宣傳救國道理。他的身影穿梭于街頭巷尾,他的聲音在北平上空久久回蕩,那個曾經赤水河畔的青年,如今已成長為引領時代的先鋒。他深知,這場運動不僅是為了收回山東的權益,更是為了喚醒整個民族的覺醒,為了打破舊世界的枷鎖,為中國尋找一條新的出路。
“五四運動”后,謝紹敏并未停下腳步。他回到貴州,致力于家鄉的教育事業,希望用知識喚醒更多西南子弟。他先后在遵義中學、赤水中學任教,將“五四運動”的精神帶回了赤水河兩岸。在課堂上,他向學生們講述北平的游行,講述“還我青島”的悲壯,鼓勵他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教學生們寫白話文,傳播新思想,反對舊禮教,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教育救國”的理想。赤水河的濤聲依舊,但河畔的風氣已悄然改變,一批又一批受他影響的青年,帶著他的囑托,走出大山,投身到救國救民的洪流中。
1939年,謝紹敏在赤水病逝,年僅43歲。他的一生,短暫卻輝煌。從赤水河畔的懵懂少年,到“五四運動”的熱血先驅,再到家鄉教育的播火者,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沒有忘記赤水河賦予他的品格。他用鮮血書寫的“還我青島”,早已成為“五四運動”的標志性符號之一,鐫刻在中國近代史上;他帶回家鄉的進步思想,如春雨般滋潤著黔北大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謝紹敏故居(佘思良 攝)
如今,赤水河依舊奔流不息,河畔的村莊早已換了新顏。在謝紹敏的故鄉,人們為他立起了紀念碑,他的事跡被寫入鄉土教材,成為后人緬懷的榜樣。每當春風吹過赤水河兩岸,看著成群的青年學子沿著他當年的足跡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仿佛就能聽到他當年的吶喊,看到他用鮮血寫下的那四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謝紹敏的故事,是赤水河的故事,也是中國的故事。他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先驅者,從來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在時代的洪流中,選擇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們或許出身貧寒,或許未曾鑄就輝煌,但憑借勇氣、擔當與信仰,卻足以點燃時代之光,照亮民族的前行之路。赤水河孕育了謝紹敏,謝紹敏則讓赤水河的精神,跨越了時空,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勇前行的力量。
濤聲依舊回蕩在耳畔,那份堅韌不拔的精神卻永遠銘刻在心。赤水河畔孕育出的那位偉大先驅者,他的足跡早已深深烙印在這條波濤洶涌的河流、這片肥沃的土地以及這個堅韌不拔民族的靈魂深處。他與赤水河、與這片土地、與這個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宛如血脈相承,不可分割。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閃耀著永恒的光芒,留下了永不磨滅、歷久彌新的印記,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行。
20205.9.1
作者簡介:佘思良,筆名求實,生于一九六四年七月,1989年起在《赤水報》《遵義日報》《貴州老年報》《西南作家網》《江山文學網》《當代作家網》《古榕樹下》《中國作家網》等報刊、網站發表了很多很有質量和力度的新聞和文學作品。有的作品被收入多本文學作品選并在國內外出版發行。2020年 《寶源鄉志》副主編。中國鄉土詩人協會會員、遵義市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攝影家協會會員、《西南作家網》簽約作家。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