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油婆”與“絕活”
作者:以東
一件網購T恤寬松肥大,本以為只能壓箱底,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走進街角那家不起眼的改衣店,卻意外收獲了一段令人回味的對話。店主是位中年女性,梳著利落短發,十指在布料與針線間翩躚游走,剪刀起落精準利落。不過十分鐘,原本松垮的T恤已變得熨帖合身,針腳細密如天衣無縫,幾乎看不出修改痕跡。
我忍不住好奇,問她這手藝師從何人。她直起身爽朗一笑,眼角的細紋里蕩漾著自信:“哪用專門去學校學?不過是做久了,熟能生巧罷了!”這句樸素的話語讓我當即想起課文《賣油翁》,脫口道:“您這可真是現實版的賣油翁啊!”她眼睛一亮,俏皮應道:“那我就是‘賣油婆’咯!”
這段偶遇,如石入靜湖,在我心中激起層層漣漪,久久回蕩著“熟能生巧”四字的千鈞之力,也讓我想起自己常對教師們提出的期待——要有屬于自己的“絕活”。在教育領域,“絕活”從來不是浮華虛飾的噱頭,而是能真正破解教學迷思、點亮學生心靈的硬核本領。有的教師善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拆解晦澀知識,將令人頭疼的數學公式化作鮮活的生活敘事;有的精于班級治理,面對頑皮學生從不厲色呵斥,而是以巧妙引導讓課堂既活躍又井然有序;還有的擅長識才育英,能從平凡作業中窺見學生天賦,為他們搭建綻放自我的舞臺。這些“絕活”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日復一日的備課、授課、與學生的朝夕相處中,不斷淬煉、沉淀、打磨而成,恰如那位“賣油婆”,于萬千次穿針引線間臻至化境。
實則,何止教育行業?每個領域皆需這等“絕活”,皆需一群愿在專業土壤中深掘不止的躬耕者。在市井街巷,除了改衣店的“賣油婆”,還有憑一把剃刀留住老主顧的理發師,他能精準銘記每位客人的發型偏好,甚至依其臉型、發質給出度身定制之建議;有在美食攤堅守十幾二十載的鴨醬師傅,醬料在他手中調熬攪拌、一氣呵成,制成的鴨醬色濃香醇、咸鮮回酸,令人甘愿早早排隊只為這一味執念。
在更遼闊的疆域,“絕活”更是驅動行業裂變與革新的內核動力。科研工作者于實驗室中窮理盡微,在無數次挫敗后迎來豁然開朗,他們的“絕活”是對真理的固執叩問——無論是攻堅量子計算糾錯碼、破譯基因編輯指令,還是引領人工智能向深層躍遷,皆需這般如琢如磨的執著;醫生在無影燈下全神貫注,以精湛醫術與死神博弈,他們的“絕活”是積年累月的臨床積淀和對生命的深刻敬畏;工匠在車間里精雕細琢,將凡材化為藝術,其“絕活”源于對毫厘之差的極致把控與匠魂的堅守。
“賣油翁”的故事穿越千年仍激蕩人心,正因“熟能生巧”背后,蘊藏著各行各業從業者最本真亦最珍貴的信仰——對專業的熱愛、對技藝的淬煉、對責任的擔當。無人能一蹴而就練就“絕活”,就如那位改衣店主,或許也曾面對歪斜針腳倍感挫折,卻從未止步;猶如那些優秀教師,或許也曾深陷教學迷思,卻始終探索前行。
生活從不乏“賣油翁”“賣油婆”,他們或許默守平凡崗位、無耀眼光環,卻以一身“絕活”點亮人間煙火,為行業進步注入溫厚而堅實的力量。你我亦然——無論身處何領域,若能秉持“熟能生巧”之信念,在專業道路上孜孜深耕,終將煉成屬于自己的“絕活”,于平凡一隅綻放出不平凡的光華。
2025年9月2日
作者簡介:以東,本名梁耀鮮,壯族,廣西田東人,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著有散文集《寫給小城》《詩意煙火》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