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與萬安
作者:郭志鋒
七年前,39歲的王陽明結束謫居生活,做了廬陵縣令。僅僅七個月,留下“廬陵七政”。然而一紙調令,剛剛與贛江相認的他,不得不揮手告別江邊的大榕樹,遠赴京師,就任吏部主事。
日出日落,夢中想念的依然是滔滔贛水。
不久,轉任南贛巡撫,人生之舟再次從贛江出發。臨行前,人人都說剿匪危險,連皇帝也是深表擔憂。你瞧,腳底下的小船,好像也承受不住這份沉重,隨著波浪不停地搖晃。
逆流而上。一路走,一路想。到廬陵時,還沒個頭緒。
船至萬安,王陽明終于有了幾許笑意。或許,是萬安這個吉利的地名,讓他覺得上天護佑,一切都能遇難呈祥;或許是江邊這棵榕樹,讓他重新拾起了過往的雄心。
他記不起在廬陵時,究竟有多少次去江邊與那棵大榕樹相會。生機勃勃的大榕樹,披散開偌大的枝條,擁抱著朝陽與晚霞,隨風起舞,表達著生命的律動,給人無數的暗喻和遐思。
令人驚奇的是,在萬安的五云驛站旁,在四周的城墻邊,竟種了許多樟樹和榕樹!仿佛一種宿命,仿佛一種召喚,王王陽明情不自禁地穿過城門,去看一看這座神秘的江邊小城!
可一進城門,就有許多商人前來哭訴。原來,商船每每經過惶恐灘時,必須放緩速度,而當地的土匪就利用這一機會,肆意攔路搶劫。由于土匪熟悉水路,聚散容易,所以飄忽不定,形如水鬼。王陽明聽后,思考再三,召集大家來到一棵榕樹下,共商應對良策。眾商人來到樹下,一看,王陽明只帶了幾位隨從,頓時泄了氣。一位商人指著大榕樹說:“這些土匪,就像一陣風,憑你這幾個人,是無法抓住的。”王陽明研究“心學”多年,胸有成竹。他輕聲說道:“我雖然只有幾個人,但能捕風捉影,何懼水匪。”
下水后,王陽明派隨從在商船的船頭都插上官旗,整個船隊呈一字形排開,敲鑼打鼓,在贛江上浩浩蕩蕩地向前開進。鼓聲、鑼聲借著風勢,瞬間變得震耳欲聾、氣勢逼人。
行至惶恐灘附近,前方果然冒出幾只土匪船擋住去路,商人們一看,臉色霎時變得蒼白。
王陽明走上船頭,對著水盜大喊:“我是朝廷官員,奉皇命來巡撫,你們敢在我的地盤上鬧事,是不要命了嗎?”說完,指著身后的船隊說:“這是官船,你們誰敢動?”
土匪們看著每只船上都插著官旗,面前的官員又是那么鎮定自若,氣場強大,猜定這是朝廷大官,不好惹。
土匪們連忙讓開水路,匪首回道:“大人,苛捐雜稅太多,我們也是被逼無奈,請你放過我們。”說罷,揮了揮手。這些土匪船仿佛江上的旋風,眨眼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兩年后,王王陽明再次受益于萬安。
1519年,寧王朱宸濠不知被什么歪風吹壞了大腦,一時興起,舉兵謀反,竟然立年號為順德,自封監國。兵鋒所指,一時無敵。攻南康、下九江,直逼安慶。皇上一聽寧王叛軍十萬,戰船千艘,頭都大了,急令王陽明率軍平叛。或許皇上被寧王嚇得失去了記憶。因為王陽明,其時已四十八歲,麾下并無一兵一卒。換作常人,接到這樣的命令肯定驚得六神無主。但王陽明不假思索,帶著隨從,從豐城上船,向著廬陵進發。
恰巧江上正起大風,王陽明一看風向,覺得又是上天的護佑,忙升起白帆,船借風勢,快速逆行。一過白鷺洲,眼前就出現了那棵久違的大榕樹。此時此刻,這分明就是一位挺立于贛江之濱的大將軍,紛繁的枝條,翠綠的葉片,變成了千軍萬馬,化作了雄師鐵騎。
果然,王陽明在廬陵一呼百應,弟子鄒守益率先帶領家族弟子參軍平叛。知府伍文定也鼎力支持,王陽明狂呼:“君臣師友,義在此舉矣!”短短幾天,便招募鄉兵八萬,其中就包括王冕招來的五千名萬安壯士!
然而,這個王冕,并非小時候一邊放牛、一邊畫荷花的畫家王冕;也不是寫出了“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詩人王冕,而是一個同朝同名者。1517年,王冕考上了進士,幸運地被皇帝派到萬安,接任了鄧元的知縣,一直做到1521年,在萬安任職五年!
7月17日,王陽明率領大軍,順水而下,勢如破竹。朱宸濠正在包圍安慶,得此消息,只得回援。兩軍對峙于鄱陽湖,一時劍拔弩張。《明史》載:“朱宸濠盡出金制犒士,殊死一戰,官軍不利。”寧王深知此戰關乎成敗,于是拿出所有財產犒勞士兵,激勵大家殊死搏斗。危難之際,王冕悄悄地獻上一計:“大人,我們可用小船裝上蘆葦,學著他們說話,喬裝打扮,偷偷地靠近敵船,然后點燃葦草,借風生火,打他個措手不及。”
王陽明看了看他,問道:“你是萬安知縣王冕?”王冕點點頭,不知其意。王陽明沉吟片刻,決定采用。
開戰后,數十條小船載著燃燒的蘆葦,在一陣陣大風的幫助下,沖向敵群,引燃了寧王的戰船。朱宸濠大驚,士兵們更是嚇得魂飛魄散,四處逃竄,被燒死的和掉入湖中淹死的無法計算。寧王見大勢已去,立即率領幾十位親信,換了條小船死命逃跑。王冕清楚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立即帶上精銳隨從,坐上漁船,跟蹤追擊。也是寧王命里注定,陡然間,風向大變,王冕所乘漁船借著風力,如離岸之箭,迅速越過寧王的小船,將朱宸濠圍住,寧王束手被擒。
當王冕押著寧王走到王陽明面前時,王陽明微微一笑,意味深長地說道:“萬安,萬安!”
1528年冬,王陽明病逝于南安(今大余)青龍鋪。裝載他的棺櫬,沿江而下,兩岸百姓舉家祭奠。路過萬安時,那些曾受他感化的水上土匪,早已找到立身之本。回顧往事,痛哭不已。江風陣陣,載著百姓對他的呼喚和思念,順著江水,漂得很遠,一直漂向了歷史的深處……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