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川不成軍
郭松
抗日戰爭期間,雖四川未被日軍地面部隊直接入侵,但也遭受了持續的轟炸,是抗戰大后方和重要兵源地。
?四川盆地四面環山,秦嶺、大巴山、巫山等天等屏障,限制了日軍機械化部隊的推進;日軍戰線拉得過長,難以對西部地區長期作戰。??
雖四川未被地面入侵,但重慶作為戰時陪都,遭受日軍長達6年的空襲,僅1943年就有236架次日機襲擾,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和建筑損毀。?
??可川軍有350萬人出川抗戰,也是犧牲最多、打得最慘的。川軍為了保家衛國,立下“不滅倭寇,誓不還鄉”的誓言,很多士兵都給家人寫好遺言。起初川軍不但沒有糧食也沒有彈藥、槍支,裝備、軍服只能靠自己去弄。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出川,憑著一雙草鞋,行軍千里。用最爛的武器,打遍大半個中國,取得驚人的戰績。
川軍上戰場的第一仗,是被稱為“東方絞肉機”的淞滬會戰;就算配置德系裝備的中央軍部隊,每天都至少有一個師的傷亡。已經徒步幾千公里的川軍,剛到上海就投入戰斗。而日軍裝備精良,有用不完的彈藥,還有飛機、裝甲車、火炮等配合作戰。雖然川軍拿的都是漢陽造,甚至是大刀,但他們絲毫沒有退縮。浴血奮戰七天七夜后,川軍的傷亡無比慘重,第二十六師四千余人只剩下六百多人;該師152團團長解固基率部插入日軍陣地,左臂被打斷后,仍在前線指揮作戰,直至殉國。川軍在這次會戰中排以上軍官大都戰死,士兵的傷亡更是不計其數。
在當時很多人眼中,川軍是一支窮部隊。雖然老蔣表面上以國民革命軍的名義收編了川軍,但他卻把川軍分布到各個戰場,也不給川軍下發補給和槍支,加之其他軍閥都舍不得自己的部隊,導致沖在最前面的都是川軍。盡管如此,川軍抗日的決心沒有動搖過。川軍司長官劉湘更是在遺囑中對他的戰士這樣說道:“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以爭取抗戰最后之勝利,以求達到我中華民族獨立、自由之目的”。
川軍起初裝備和軍紀被別人瞧不起,直到藤縣保衛戰他們才為自己正名。1937年12月末,南京淪陷后日軍沿著津浦北上,企圖南北夾擊中國部署在徐州地區的重兵集團,以此打通津浦鐵路這一交通大動脈來貫通華北和華東戰場。老蔣也知道徐州對整個抗戰的重要性,趕緊任命李宗仁為戰區指揮官,從全國緊急調遣六十萬兵力趕赴徐州,剛結束太原會戰的川軍第22集團軍立即趕往藤縣。
日軍第10步兵連隊以及戰車部隊和重炮兵部隊共四千多人,對藤縣外圍陣地發起進攻。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在平原地區作戰,其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很快就突破了川軍駐防陣地;可當時縣城內,國軍兵力匱乏。就在這危急時刻,川軍第41軍122師師長王銘章緊急派兵支援;可是一直到午夜時,只有一個營到達藤縣,其余部隊都被日軍阻擊。王銘章只能放棄藤縣的外圍陣地,退守到縣城內部防。
日軍調動戰機和火炮,對藤縣城內進行狂轟亂炸,一時間川軍傷亡慘重。隨后,日軍發動猛攻,沖上藤縣城墻的東南角,但川軍戰士奮起抵抗,揮舞著大刀,硬是把沖上來的日軍打了下去,以慘重的傷亡奪回了陣地。日軍再次帶多門重炮卷土重來,南城墻被日軍占領,隨后西城門樓接連失守。日軍登上城樓以后,對剩下的川軍進行瘋狂的射殺,師長王銘章身中七槍殉國,他的各級長官也都全部犧牲。但剩下的川軍還在堅持戰斗,可還是沒能突破日軍的包圍。
重傷的三百多名傷員知道到突圍無望,又不想成為日軍的俘虜,紛紛用手榴彈跟日軍同歸于盡,至此藤縣保衛戰宣告結束。除727團3營突圍的200多人外,其余的川軍將士幾乎全部犧牲。戰后,李宗仁在電報中寫道,“川軍以劣勢之裝備與兵力對絕對優勢之頑敵,獨能奮勇抗戰,官兵浴血苦斗達三日半以上。若無藤縣之固守,焉有臺兒莊之大捷”。在這一戰中,川軍的傷亡多達一萬多人,至此川軍一戰成名。
抗戰時期350萬壯士出闖抗日,最后卻只有13萬回歸故鄉;川軍被稱為中國抗戰的脊梁,他們更有“無川不成軍、川軍不負國”的贊譽。當時川中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世人只知川軍350萬,勇冠三軍,卻不知蜀中家家皆鎬素,戶戶掛白綾,滿室九戶無兒郎”。
1937年9月,民生公司派輪運送出川抗戰的劉湘川軍二路預備隊四個師、兩個旅,分別從渝、萬兩地出發,東出夔門,參加南京保衛戰。1938年3月,民生公司運送第22集團軍125師進入山東戰場,參加臺兒莊大戰。5月,民生公司派出甲等船“民權”“民風”“民貴”“民元”等輪,乙等船“民主”“民儉”“民政”“民勤”“民來”等輪,運送第29、30兩個集團軍,從渝、涪、萬三地出發,參加武漢保衛戰。因運力不足,民生公司還租用了500艘木船。
1939年,民生公司運送川軍36軍、43軍、壯丁12大隊、25大隊和12個補充團。1941年,民生公司派輪30艘,運送官兵約29萬人,先后參加長沙第二、第三次會戰和常德會戰、衡陽會戰。西南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劉重來在《盧作孚與東方敦刻爾克大撤退》一文中記載:“從抗戰全面爆發到抗戰勝利,以民生公司為主的運兵船隊,累計運送出川部隊270萬余人,彈藥、輜重等30余萬噸。”
1941年8月22日,運送數百名抗戰官兵的民生公司“民俗”輪行駛在川江上。船至巫山青石洞,突然飛來7架日軍飛機,向民“民俗”輪輪番轟炸、掃射,船上人員亂作一團,船身搖擺不定。護航組長申志成、茶房唐澤民、袁文彬不顧個人安危,在槍林彈雨中維持秩序,以保持船身平衡,三人都英勇犧牲。當船即將沉沒時,三引水王炳榮奉船長之命掌舵,當他被炸傷時,卻拒絕離船逃生,堅守崗位,隨船沉沒犧牲。當輪船機艙的機器被炸壞停機時,全體機艙人員堅守崗位,努力搶修。加油工人邱寶定被彈片穿破腹部,血流不止,他卻說,“死就死吧,我絕不能走!”最后,船被炸沉,犧牲的船員和官兵及隨船旅客達250人。
盡管傷亡慘重,但在抗戰期間,仍有一批又一批的川軍將士順江而下,轉戰于晉、魯、皖、豫、蘇、浙、贛、鄂、閩、湘等省,直接與日軍展開血戰。1938年1月20日,帶病出征的川軍將領劉湘,在抗戰前線吐血而亡,年僅48歲。清理遺物時,發現劉湘曾在一張紙條上寫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劉湘還留有遺囑:“余此次奉命出川抗日,志在躬赴前敵,為民族爭生存,為四川爭光榮,以盡軍人之天職。不意宿病復發,未竟所愿……”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前線川軍在每天的升旗中,官兵必同聲誦讀一遍劉湘的遺囑,以示抗戰到底的決心!淞滬會戰中,23集團軍145師中將師長饒國華率部苦戰三晝夜、傷亡極為慘重。饒國華說:“前人史可法曾說過‘以城為殉’,我誓與廣德共存亡!”他舉槍自殺,慷慨成仁,年僅44歲。
臺兒莊戰役中,川軍122師師長王銘章奉命苦守滕縣,日軍主力磯谷師團以重炮飛機猛攻,彈盡糧絕,王銘章腹部中彈踉蹌倒地,日軍怪叫沖來要抓“俘虜”。周身血糊糊的王銘章,掙扎著高呼“殺敵,抗戰到底啊!”用槍口對準了自己的腦門……受重傷的300多川軍官兵,不愿被俘受辱,大叫著“小日本必亡!”沖入日軍中引爆手榴彈……
指揮徐州會戰的李宗仁后來在回憶錄中寫道:“滕縣一戰,川軍以寡敵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敵南下,完成了戰斗任務,寫出了川軍抗戰史上最光榮的一頁。”1937年7月,從成都蜀華中學畢業的黃士偉熱血沸騰,考入川軍第21軍。1938年9月10日,武漢大會戰中,黃士偉及獨立工兵18營,潛入梅埂地區敷設地雷,掃蕩日軍死傷不少……但工兵排張排長及士兵50余人,先后英勇陣亡,無一人生還!1942年5月28日凌晨,黃士偉所在部隊在蘭溪巧設地雷陣。日軍酒井直次中將率第15師團經此,酒井被炸死……日軍戰史后來稱:“現任師團長陣亡,自陸軍創建以來還是首次!”
長沙會戰中,133師398團王超奎率部到傅家橋、相公嶺一帶布防,執行阻擊敵人、掩護戰區主力部隊的仼務。戰斗打響前,王超奎就立下誓言:“奎誓愿竭我之力,負死守據點之責;設若不幸為敵所乘,是奎亦死得其所。”在與敵反復爭奪,激戰數日后,王超奎營500士兵僅存30余人。王超奎也自殺殉國,日軍殘忍地將他的頸子割斷。宋美齡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稱:“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在出川的6名中將中,有4名壯烈殉國,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團級軍官基本在前線犧牲。抗戰八年,川軍犧牲更多的是“無名英雄”。淞滬會戰中,川軍第43軍26師官兵頑強鏖戰七晝夜,是70多個師中成績最好的五個師之一。但付出的代價也極慘重:全師4個團長,兩個陣亡。14個營長,傷亡13個,連、排長傷亡250名。每連留存士兵僅三五人,最多不過八九人……全師4000多人,這場仗打后僅剩下600多人!
第20軍楊森部,也在淞滬抗日前線立下戰功。10月15日,804團奉命收復失掉的陣地。團長向文彬率部當夜惡戰,奪回了陣地,但全團官兵,營長只剩彭煥文1人,連長非傷即死,無一幸免,排長剩下4個,士兵只剩120余人!盡管如此,在后來的棗宜會戰中,這些川軍再次成為主力,殲敵4萬。
當時,中國抗戰部隊中每五六個人中就有一個四川人,故有“無川不成軍”之說。然而,川軍被俘人數卻是地方軍中最少的,整個抗戰中共2.4萬余人被俘,不到總人數的1%,中央軍在安徽一役中就被俘4萬余人。正如李宗仁說的那樣:“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