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藝從延安走來
郭松
延安就像星火一般,新中國的文藝從此走來。1938年4月,成立于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高等藝術院校。
從1938年4月建立,到1945年9月遷移,魯藝師生深入人民群眾,發掘民間藝術,創造出人民文藝的新范式,深刻影響了新中國文藝的方向。
“五四”之后,蔡元培重申美育,認為“大多數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而毫無高尚之思想,惟提倡美育足以藥之”。受其影響,美育大眾化思想萌發,許多知識分子發出“到民間去”的呼吁,提出“要把幾千年來埋沒的民眾藝術,一層一層地發掘出來”,用美育來教化社會民心、啟迪民族覺醒。
魯藝成立伊始,毛澤東就指出,“許多能寫作的人卻只坐在都市的亭子間,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也不熟悉群眾生動的語言”。魯藝音樂系的馬可回憶,當時橋兒溝(魯藝所在地)的老鄉編過一段歌謠:“戲劇系裝瘋賣傻,音樂系呼爹叫媽(指練聲),美術系不知畫啥?!濒斔嚹究坦ぷ鲌F的羅工柳也提到,老百姓認為他們的木刻作品“沒啥名堂”“不大好看”“沒有顏色”“沒頭沒尾”。
美育要深入人心,必須深入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化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亦是美育的源頭活水。只有深入生活,深入鄉村,才能“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才能發現并熱愛這片土地上飽含生命力的藝術,才能創作出人民的藝術。人民、生活、情感以藝術為中介,可以形成有效增益;越深入人民的生活,就對人民越有感情,越能從生活中獲取創作養料。
魯藝師生深入鄉村生活,借助“口頭述唱”“生活日用”“歌舞表演”“民俗活動”等形式,建構鄉村日常生活的美育場域,潤物無聲地滲透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鄉村門板灶臺新年畫隨處可見,田間地頭新秧歌劇遍地開花,街頭巷尾民歌口耳相傳。曾在魯藝美術系學習的畫家古元回憶:“1940年夏天,我來碾莊村工作,和鄉親共同度過一年的時光,碾莊是培育我藝術生命的搖籃。”他常以鄉親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家畜為主題,繪制識字畫片教老鄉寫字,鄉親很喜歡這些畫片,把它們貼在家里。古元創作的作品《鍘草》,1942年10月參加重慶“第一屆雙十全國木刻展”,被徐悲鴻譽為“中國近代美術史上最成功作品之一”。
魯藝木刻工作團借鑒傳統木版年畫、剪紙等民間美術樣式,以木版套色水印技法創作新年畫,色彩明快,畫面寓意吉祥,適合春節歡樂喜慶的氛圍,符合老百姓的審美趣味,家家戶戶爭相購買。江豐的《讀書好》以“金童玉女”的傳統樣式展示全民教育和男女平等思想;彥涵的《軍民合作 抗戰勝利》,把門神秦瓊和尉遲恭替換成八路軍和支持抗戰的農民,表現擁軍愛民主題。人民群眾在欣賞這些新年畫時,深受蘊含團結抗戰思想的鼓舞。
魯藝美術系泥工組以窯洞口的黃膠泥為材料,采用陜北民間泥塑創作手法,以農民生活為主題創作“泥娃娃”,得到當地百姓的認可與喜愛。其民間風格頗具“中國氣派”,朱德讓延安交際處定制這類“泥娃娃”用作外事禮物,包裝禮盒用馬蘭紙層層相疊制成并以陜北民間剪紙做裝飾,深受外國友人喜愛。曾任魯藝文學院院長的周揚認為,人民大眾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和魯藝深入民間之前,“從來沒有機會在文化上表現出自己如此可驚的創造力”,魯藝打破了知識分子與普通大眾“高”“低”之間的界限,激活了民眾的主體性、自覺性和創造性。
這種創造力的激發,不是知識分子對普通大眾單向輸出,而是一種雙向互動,是知識分子與普通群眾的相互學習與改造,即“藝術從意識上去改造和提高大眾,又在大眾的方向和基礎上來改造和提高自己”。新說書運動這種雙向互動與結合,民間藝人是主角,知識分子是引導者,民間藝人在知識分子的幫助下展開創作。盲人說書藝人韓起祥,本是一名民間說書匠,“從十四歲說書,一天沒有間斷”。賀敬之將他帶到魯藝,讓他參加“陜甘寧邊區文協說書組”,他僅用一年多時間便編創出新書二十四本,從一個“舊藝人”成長為一名“人民藝術家”。毛澤東勉勵他“要多帶徒弟,把陜北說書這種古老形式加以改造革新,傳至后世”。
舊時窯洞里“上不得廳堂”的鄉村女性,被魯藝的文藝工作者奉為老師。1943年,艾青、古元和劉建章到三邊分區考察陜北民間窗花,華君武、計桂森在綏德分區收集民間剪紙。1946年,邊區文聯主辦“木刻剪紙展覽會”,展出作品133件,民間婦女剪紙作品就有52件。版畫家力群與農村婦女石桂英共同創作的《織布》《交通員》也在其中,表現了邊區人民積極生產、團結抗戰的景象,成為新木刻剪紙的代表作。這種互動學習的傳統,成為民間藝術與學院藝術雙向互動的肇始。向民間學習是一種認識,深入生活是一種行動,走進人民是一種立場。
“我們是藝術工作者,我們是抗日的戰士,用藝術做我們的武器,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為爭取中國解放獨立,奮斗到底!”這首由沙科夫作詞、呂驥譜曲的歌是著名的《魯迅藝術學院院歌》。1938年2月,由毛澤東和周恩來領銜,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揚等聯名發出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提出:“藝術是宣傳、發動與組織群眾的最有力的武器,培養抗戰的藝術工作干部已是不容稍緩的工作,創立魯迅藝術學院,要沿著魯迅開辟的道路前進”。田間、蕭軍、艾青、呂驥、冼星海等大批負有盛名的文藝工作者來到延安,眾多的愛國青年亦懷抱救亡圖存的使命奔赴于此,恰好為魯藝的創立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1938年4月10日,魯藝在延安正式成立,毛澤東出席成立大會并發表講話,提出:“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時代去發展廣大的藝術運動,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指導下,實現文學藝術在今天的中國的使命和作用”。4月28日,毛澤東在魯藝發表演講時說:“魯迅藝術學院要造就具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斗爭經驗和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文藝工作者,這三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便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1939年夏,中央派沙可夫等人率領魯藝部分干部前往晉察冀根據地,聯合陜北公學等校創辦華北聯合大學。11月,根據中央的決定,留在延安的魯藝部分師生恢復魯藝。1940年4月,魯藝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毛澤東題寫校名。魯藝華中分院在華中抗日根據地創辦,后來由于日偽殘酷“掃蕩”,分編成江淮魯工團和黃河魯工團,深入根據地開展抗戰文藝工作。1943年4月,魯藝并入延安大學,組建延安大學文藝學院。
魯藝創建之初,設戲劇、音樂、美術3個系,后增設文學系。各系除設置專業課外,還設置政治理論和文藝理論共修課,并制定“三三制”的教學模式,即在校學習三個月,前方實習三個月,返校學習三個月。魯藝吸引茅盾、冼星海、艾青、何其芳、呂驥等大批著名文學藝術家前來任教,制定趨向正規和專業的教育方針及實施方案。魯藝還設有文藝工作團、實驗劇團、歌舞團、美術工作團,集中包括王大化、袁文殊、孫犁在內的眾多文藝工作者。1940至1941年間,魯藝為加強學生的專業化學習,開始著重提升教學質量,將各系的學制一律延長為3年。
1941年,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不僅面臨著日本侵略者的蠶食的封鎖,而且還遭到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反共摩擦。魯藝仍然堅持“正規化、專門化”的教學思想,創作的作品也脫離群眾的生活。1942年5月,中央在楊家嶺召集文藝工作者舉行座談會。會上,毛澤東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文藝要服務于人民群眾,真正的革命文藝作品是可以經得起時間與人民的檢驗,并且得到人民的認可的?!泵珴蓶|到魯藝看望師生也發表講話,提出:“只在小魯藝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到大魯藝去學習。”魯藝師生開始奔赴前線、深入敵后,開展深入群眾的創作和抗日救亡的宣傳。1945年8月,抗戰取得全面的勝利,魯藝師生陸續離開延安,奔赴至各個解放區與根據地。直至1945年11月,魯藝開辦文學系四屆,戲劇、音樂、美術系各五屆,培養出包括穆青、賀敬之、李煥之、鄭律成、劉熾等文學家、藝術家在內的學生685人。
戲劇方面,魯藝組建實驗劇團,排演大量戲劇作品,培養出以阿甲為代表的一批京劇藝術家,極大地推進了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實驗劇團在太行山區進行9個月的演出,開展抗敵戲劇運動,推動抗戰宣傳工作。音樂方面,魯藝師生在教學中注重對民間音樂的學習和對群眾活動的開展,更多地在創作中融合陜西民歌與秦腔音樂等傳統音樂元素,創作出一大批如民族歌劇《白毛女》、秧歌劇《兄妹開荒》、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等經典音樂作品。
美術方面,魯藝師生運用版畫、木刻畫、油畫、中國畫、雕塑等形式,融入更多的中國傳統和民間元素,真實記錄和反映邊區軍民的生活與戰斗場景,如羅工柳的《馬本齋將軍的母親》、胡一川的《牛犋變工隊》、古元的《南泥灣駐軍秋收圖》。文學方面,魯藝注重對農村軍民生活的描繪,編輯與出版《文藝戰線》《草葉》等文藝刊物,培養出馬烽、孫謙、西戎等一批作家、編劇。作為抗日烽火中誕生的文藝搖籃,魯藝的教學和創作極大地活躍了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文化生活,極大地振奮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情,亦對現代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把魯藝辦好,成立了校董事委員會,成員既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中央負責人,也有蔡元培、宋慶齡、何香凝等社會名人。1940年,魯迅藝術學院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學,更名為“魯迅文藝學院”。1945年,抗戰勝利后,魯藝遷出延安。魯迅文藝學院、魯迅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前身均為魯藝。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