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如藤(外二篇)
徐業君
思念是靈魂深處生長的藤蔓,日夜纏繞,無聲蔓延。它不似春草般張揚,卻比秋藤更執著;不若夏花絢爛,卻比冬雪更恒久。這份情意扎根于心底最柔軟的土壤,隨著每一次心跳生長,隨著每一縷呼吸蔓延。
日日夜夜想著你,不是刻意的提醒,而是自然的流露。晨起時,窗前第一縷陽光會讓我想起你的笑容;暮色中,天邊最后一抹晚霞會讓我記起你的眼眸。思念不需要刻意培養,它早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如同血液流淌,如同呼吸往復。
喜之深!愛之極!這份情感不是表面的歡愉,而是靈魂的共鳴。它像深秋的潭水,表面平靜,內里卻暗流涌動;它似冬夜的爐火,看似微弱,卻能溫暖整個寒冬。愛到極致,言語便顯得蒼白,唯有沉默能承載這份厚重。
思念在寂靜中生長,在等待中沉淀。它不需要回應,因為存在本身就是意義。就像月光無需贊美,依然照亮夜空;就像春風無需請求,依然喚醒大地。這份扎根于靈魂深處的情感,早已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成為生命中最珍貴的印記。
夜已深,思念更濃。它不打擾,只是靜靜存在;它不要求,只是默默陪伴。在這寂靜的夜里,讓思念化作星辰,照亮彼此的心靈;讓愛意凝成露珠,滋潤干涸的心田。
星痕
銀河垂落時,我聽見織女的機杼聲碎在風里。札——札——那聲音像一片被月光浸透的羽毛,輕輕落進人間未眠的眼底。
她坐在天河的此岸,素手如冰梭,穿梭著星輝織就的絲線。每一根絲都藏著前世的諾言,可織了又拆,拆了又織,終究不成章法。淚珠墜入機杼,濺起細碎的銀光,化作七月夜露,沾濕了人間仰望的眼睫。那些未織完的錦緞,飄散成漫天星子,每一顆都是她未落盡的淚。
對岸的牛郎,正用目光丈量銀河的深淺。河水清且淺嗎?或許只是天幕上一道溫柔的褶皺。可這道褶皺,卻讓兩顆星子的相望,成了最漫長的咫尺。他數著稻穗,她數著更漏,中間隔著的,不是光年,而是王母娘娘一根銀簪劃下的決絕。
鵲鳥的羽翼掠過時,我忽然明白:有些愛情,本就是銀河的傷痕。他們用光年織就的,不是圓滿的綢緞,而是“脈脈不得語”的留白——那空白處,藏著比相逢更深的眷戀,比別離更痛的溫柔。
今夜,我攤開手掌接住一滴墜落的星光。它在我掌心微微發燙,像一句未及出口的誓言,也像織女遺落人間的一縷絲線。而銀河依舊迢迢,她的淚,還在風里下著雨。
不敗的自我
人生在世,總有些東西是別人奪不走的。豐富的知識儲備,足夠的經濟基礎,持續的情緒穩定,可控的生活節奏,這些便是構筑"永遠打不敗的自己"的基石。
知識儲備如同鎧甲,護我們免受愚昧之害。一個博學的人,即便遭遇困境,也能從中找到出路。蘇格拉底在獄中仍能從容探討哲學,孔子在陳蔡絕糧時依舊弦歌不輟,皆因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知識不僅能解決問題,更能改變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
經濟基礎則是生存的保障。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并非鼓吹拜金主義,而是強調物質自由帶來的精神自由。當一個人不必為溫飽發愁,他才能更好地追求自我實現,保持人格獨立。
情緒穩定尤為難得。人生如海,風波難免。蘇軾一生屢遭貶謫,卻能寫出"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之句。這種寵辱不驚的定力,源于對自我的深刻認知與接納。情緒穩定不是麻木,而是歷經滄桑后的通透。
可控的生活節奏是前三種品質的集中體現。它意味著對時間的掌控,對欲望的節制,對生命的敬畏。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悠然,王維"行到水窮處"的從容,都是生活節奏可控的典范。
這些品質相互關聯,共同構建起一個強大的自我。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唯有這般自我,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