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娶娉肆筵消逝了的禮儀禮節
作者:盧月文(內蒙古 包頭)
大約近十來年開始,農村思想活絡的人制作了餐飲一條龍服務的大篷車,叫現在農村的婚喪嫁娶一改多少年來辦肆筵的繁文縟禮,顯得隆重而又省事。這種大篷車,根據東家肆筵的規模,在院外的平坦處支一到兩個能容納一二百人的長方形大帳篷,桌凳、杯盤、餐車、餐具、廚師、服務員一應俱全。特別是就近幾年,大篷車被改裝成了流動餐廳,室內裝潢、餐桌、餐具猶如城里的飯店,既顯豪華又舒適。筵席根據東家要求的標準,比照城里飯店的菜譜,又結合本地人的口味,七碗八碟,“土洋”結合,既豐盛又可口。無論宵夜還是正日筵席,遠親近戚自由組合,親朋好友、男女老少隨便就坐,吃飽喝足走人了事。吃的舒暢,喝的愉快,氣氛和諧熱烈,沒有了過去禮儀禮節的繁瑣,避免了家親外戚“爭先恐后”的矛盾。 結束后,東家按照商定的飯菜標準付錢即可。這便給代東的解了負,給東家省了事。
過去我們家鄉辦肆筵比較麻煩。首先是自己大致確定規模,然后請代東的做出計劃,筵席一應食材都是自己采買。邀幾位飯菜能拿出手的鄉鄰操勺,請幾位手腳勤快的小伙服務,委托平日里關系不錯的鄉鄰幫忙生豆芽。宴會場地則是借用左鄰右舍的家。桌子是炕桌,也叫八仙桌。炕桌、碗筷是“借”全村之大成。各種禮儀禮節相當繁瑣,這就凸顯了一個關鍵人物——代東的。代東的那可是了不得,整個肆筵的程序要策劃周祥;一應物資采買的計劃性要趨于精準,避免不夠或造成浪費;不僅要有阿慶嫂能說會道點水不漏的本事,還要具備應變“突發事件”的能力。特別在禮節上,如果代東的安排稍有不周,便會引發矛盾。有時親戚還會因一些禮節差錯或失誤發生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嚴重擾亂宴會“治安”,破壞肆筵和諧喜慶的“大好局面。”代東的可謂“責任重于泰山”,其“統領全局”的本領和處理復雜事件的能力,特別是能把惱人說笑、能把死人說活的口才和一套詼諧押韻的說辭,決不亞于某些級別的領導,可見高手在民間!
娶、娉肆筵席面大同小異,根據自己的家境而定,但禮儀禮節卻因地域不同而有區別,只是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禮節的講究和禮儀的繁瑣。
娶娉程序、禮儀禮節的復雜始于找對象。我們小時候,村里的青年男女鮮有談戀愛自找對象的。他們的頭上懸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達摩斯利劍,這利劍就是一種看似無形實則能感受到的巨大的壓力氣場,生活于這種氛圍中的青年男女之間,即使有意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偶有邁出半步的,也只是平日里眉目傳情多看幾眼,亦或是借看電影、看大戲的場合和機會借著擁擠的人群掩護做賊似的勾勾手而已。就這,一旦讓人發現便被瘋傳,這樣一來,迫于男女父母的辱罵和可畏的人言只得放手,最后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愛的人兒成為別人的新郎、新娘惟暗自啜泣。至于“賊膽包天”偷吃禁果把生米煮成熟飯者簡直是鳳毛麟角,這樣的青年男女即使結婚后,也會成為鄉人幾十年指指戳戳的對象和恥笑的話柄。因此,“媒妁之言”的明媒正娶雖然沒有感情基礎,但因為符合傳統的“道義”也便成了村人的遵從。
常言道,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男女青年到了適婚年齡,便有好事的熱心人上門說媒。這媒人是兩頭都熟絡,或沾親,或帶故,或交情不錯,介紹男女青年各自的優點和家庭情況往往是添油加醋,兩頭說合好后便約定日子,由媒人引領男青年上門叫相親。所謂相親,也只是男女第一次見面,也不互相攀談增進了解,只是相互瞟上幾眼,人品、性格、勤懶、干凈、邋遢等等都是未知數,只要長相大致看著順眼就行。相看結束后,男青年“打道回府,”媒人留下商談明天女方到男方家事宜,順便名正言順大吃一頓。
第二天,女方在父親、叔叔姑姑或舅舅妗妗的陪伴下到男方家叫相人家。所謂相人家,主要是直觀地看看男方家有幾間正房,幾間涼房,多大院落,有無豬羊,由此判斷家境的好壞。盡管那時候物質匱乏,但男方家也是竭力隆重接待。炸一盆油糕,燉一只雞,炒一盤雞蛋,豆腐粉條燴菜,打幾斤散酒,家里的直系親屬相陪。酒足飯飽后,媒人單獨和男方家長轉達女方的條件。最初是兩大件:飛鴿牌或永久牌或鳳凰牌或紅旗牌自行車和縫紉機,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又加了手表,俗稱三大件;毛嗶嘰、花噠呢衣服三到五套;彩禮是“隨行就市”,早先是三到五百,后來逐漸遞增到七百一千不等。如果男方家接受了條件,這相人家也便上升為訂婚儀式。
這之后,男女雙方來往不像現在可以隨時“光臨”,那時候講究多,男方必須到女方家的日子是過七、八月十五之后的十六和春節。七月十六帶的禮物是發面蒸的面人、面魚、喜兔,八月十六是十五個自家烙的混糖月餅。說是混糖,其實是少許的紅糖,甜度用糖精補救。月餅上有一個梅花圖案,圖案是用五根高粱秸稈綁到一起蘸上我們叫煮紅的紅水點上去,這紅的圖案與暗紅色的月餅渾然一體,煞是漂亮。正月初五以后去則是十五個點了紅點的、比平時吃的稍大一點的饅頭,帶二十幾顆水果糖加一盒煙。這饅頭點紅點兒是一種講究,一是喜慶,二是有別于喪事的饅頭。女方去男方家一般是中秋節的八月十四,由對象騎自行車接上到男方家過個十五后,十六和對像一起回娘家,亦或是男方村里唱大戲也要由對像叫回去住幾天。過十五和大戲結束回娘家時,男方家父母必須給準媳婦錢,底數是五元,多則益善。買的是準兒媳的好臉色和歡心,投資的是將來媳婦兒過門后不至于落下話柄的和睦相處。
娶親之前的程序是,付清了女方的彩禮及一應物品后,男方家便委托媒人,由男方的叔叔陪伴,帶上兩盒煙到女方家,叫探話。探話是告知男方家今年想娶,看女方家是否同意,如果同意了,則帶上女方的生辰八字請能掐會算的人或陰陽先生看黃歷擇吉日。吉日選定后,媒人在叔叔陪同下,帶上禮物再次到女方家,叫下茶,禮物一般是四十八個點了紅點的大饅頭;一條羊腿,羊腿必須是左前腿,意在左為上以示尊重;一塊磚茶,兩盒煙,兩只點了紅點的發面蒸的喜兔兔。下茶是協商娶娉事宜。即娶親時女方家有什么要求,何種禮節,誰送親,幾個什么關系的長輩?便于男方家“有備而來”,并按照“級別對等”的原則安排娶親人選。娶送親雙方人數都是單數,單單相加為雙,取好事成雙之意。協商妥貼告辭時,女方要回十五個饅頭和一只喜兔的禮。如果女方家比較通情達理,則說明娶親時該帶的常禮物品便可,假使遇到愛占便宜的人家,又會提出額外的要求,這樣媒人得來回跑幾次商量。一般是男方家雖然覺得過分,但事到臨頭了,也為了日后好相處只得吞聲接受。
吉日擇定后,除了準備婚禮一應事項外,是通知親戚朋友。男方家的通知必須得一家一戶有請帖送達,不像現在電話微信通知就行。那時候見不到請帖是不會參加婚禮的,而且會給以后的來往造成陰影,有的甚至就此反目,既給對方省了禮錢還要落埋怨。女方家通知則不是送請帖,而是男方家下茶時剩下的三十三個饅頭,親戚家每家每戶送一個作為通知的信物。
娶親的頭一天新郎必須得在姐夫或妹夫的陪同下上墳燒紙,以知會地下先人,同時意在向人們顯示本家香火的延續。
娶親的頭一天晚上,正式啟動婚宴程序,所有參加肆筵的親戚和鄉鄰陸續就餐。飯菜是一盤黃豆芽、炸油糕和一盆豆腐粉條湯,俗稱喝湯糕。喝湯糕是隨到隨吃,糕和湯隨吃隨上,叫流水席。這豆腐粉條湯的做法專業性強,也耗時。把豆腐切成兩寸長的長方體小條狀,用煮肉的湯煮兩三個小時,叫墩豆腐。等到客人開吃前放入粉條,再配以辣椒、韭菜、香菜、蔥沫、蒜沫等佐料,那味道簡直是無可匹敵,以致進城幾十年了,每每回鄉參加事宴,最為垂涎的就是這湯糕。
大約晚上八點左右開始宵夜筵席。宵夜又叫卯夜,卯是源于木工工藝,就是把凸凹兩部分獨立的木器鑿出卯眼用榫連接的嚴絲合縫,也即經過協商使肆筵辦的情順理順,皆大歡喜。現在的宵夜“串改”了原來卯夜的意思,現在是待流水湯糕結束后,親朋好友全都參加宵夜宴會。原來的宵夜朋友是不參加的,主要是男女東家雙方的至親參加。因為娶親回來后新郎新娘要拜人和正式婚宴的坐席要排座次。這拜人不像說書唱戲里司儀喊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禮成送入洞房”,這拜人是親戚們隨的禮不像現在交錢登記了事,而是要由代東的當眾喊出來,其實是在刷存在感。宵夜就是根據不同地方的禮節協商來日拜人時家親外戚先拜誰后拜誰,誰坐正席,誰坐副席作陪,必須在宵夜的酒桌上進行充分的協商。這是肆筵順利與否的最為關鍵、也是最繁瑣、禮節講究最集中的時刻和場合。
我們家鄉人的祖上大多來自山西晉北和陜北地區,有做生意的富豪,也有走西口的貧民。這些人們把不同地區的禮儀禮節帶來,經過不知多少年的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不同的禮儀禮節。
禮儀禮節分為:里三堂、外三堂、混三堂。
所謂里三堂,是指拜人時,先本家后外戚。先拜祖宗,祖宗之后是爺爺奶奶,次之是先生(老師)、賓公(媒人),然后再按輩分、年齡大小,依次是本家的大爺大娘、姑姑姑父、父母、叔叔嬸子、哥嫂、姐夫姐姐,拜罷本家的,才是姥爺姥姥、舅舅妗妗、姨姨姨夫、表哥表嫂等等。
外三堂是祖宗之后拜姥爺姥姥,次之先生、賓公,然后先外戚后本家。即舅舅妗妗、姨夫姨姨、表哥表嫂、表姐夫表姐,然后才是爺爺奶奶、大爺大娘叔叔嬸嬸以此類推。
混三堂是拜完先生、賓公后,先拜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之后必須是先拜親舅舅妗妗,然后家親外戚按輩分、年齡大小排列。這混三堂又叫讓禮堂,古有“男人十五奪父字”之說,意是男人到了十五歲便娶妻生子頂門立戶,因此,這混三堂按理是先拜爺爺奶奶后拜姥爺姥姥,如果爺爺大過姥爺十五歲,爺爺就當仁不讓,假使沒有大過十五歲,則禮讓先拜姥爺姥姥,結果由謙讓而定。下來的大爺舅舅亦如此,但一般是家親讓外戚。
我曾經奇怪和不解的是,周邊幾十里甚至是十幾里的村落,娶娉的禮節居然不同,后來才了解到,原來這里三堂、外三堂禮節的形成,一方面是先人來源的地域不同禮節自然不同,而另一方面則體現的是一種家族勢力。一般是一兩千人的大村落,這種大村落的主體是幾家同姓的大家族在這個村占主導地位,正所謂雖然“兄弟鬩于墻,”但對外則是出奇的一致。也有做官的和有錢的土豪,勢力、錢財和權力必然帶來強勢,加上見多識廣能說會道,便以霸道的氣勢劃下“道”,也即男東家家族勢力大便是里三堂,反之則為外三堂,久而久之便約定俗成,也便成了就近村落共同遵守的禮節。
我也曾經耳聞目睹這宵夜的復雜場面。這個場合最挑理的是娘舅,最為忐忑的是希望誰也不能惹下順利辦好事宴的東家,但最累的是代東的。家親外戚們圍繞八仙桌盤腿而坐后,幫忙的先茶后煙。席面由東家的家境而定,稍寬裕一點的人家是一盤加了豬耳朵絲的綠豆芽,這是正式席面,黃豆芽是不上宴會席面的。一盤燉豬肉,一盤扒肉條,一盤是用肉湯燉的豆腐粉條燴菜叫精雜燴菜,俗稱硬四盤。酒是四兩一壺的散酒,不像正日子是這四兩一壺喝完拉倒,宵夜的酒是不限量的。日子有點緊巴的人家,是只上一盤肉,叫軟三盤。當豆芽菜擺上桌斟滿酒后,代東的便清清嗓子,開始一通簡短押韻的吉慶話,待把親戚的心理調整到高興狀態時,不失時機切入主題。先說明本村禮節是里三堂、外三堂還是混三堂,按本村禮節明天新人拜人時誰先誰后,安席是誰正誰副。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見。一般情況是,大家遵從娘舅為大的道理,互相謙讓,但也有“冥頑”的愣頭青強行要求按彼村的禮節,由于有點蠻橫和言語不周,引起本家叔叔大爺的反感而發生爭吵,激烈到互不相讓時愣頭青娘舅還會踢翻炕桌,大打出手。這個時候,代東的必須察言觀色,使出渾身解數,見招拆招,講理與狡辯并重。對提出的問題謹慎回答,以免一句話說錯被對方糾住而引火燒身。偶遇胡攪蠻纏者,把責任都攬到自己上,好話說盡,有時為平息事態,還要跪到炕沿邊,雙手舉杯請求原諒。這委曲求全的責任心,這擔當,即使再渾的人也便沒了脾氣,只得接受。如果“三堂”禮節實在不行,那就派生出另一種禮節叫“夾籽挑擔,”即家親外戚隔一個拜一個,先拜爺爺奶奶,后拜姥爺姥姥,這之后必須是先拜大舅大妗,大舅大妗之后則大爺大娘、二舅二妗以此類推。協商達成一致后,代東的登記造冊,第二天有序施行。至于坐席,則是按照輩分對等的原則家親陪外戚。
娉姑娘家待客則是男方娶親的當天晚上。因為娉方沒有拜人儀式,宵夜的程序只是按照“三堂”的禮節協商坐席事宜,但繁瑣度雷同。
娶親的禮節不像現在煙酒糖茶四色禮,一條羊腿或一塊豬肉即可,當時是買不起瓶裝酒的,因此,帶的禮物是:四十八個紅點饅頭,四十八個油糕,叫離娘饃饃離娘糕;二三斤左右的兩方紅燒豬肉和水果糖。女方家回的禮是饅頭、糕各十五個,外加下茶時留下的那只喜兔,意在成雙配對。
拜人是相當繁瑣也相當耗時的。新娘下轎稍事休息后,東家在正房窗戶外掛一塊紅毯,上面正中央懸掛大紅囍字,地上鋪一塊氈子,旁邊放一張桌子,出納和記賬先生禮單筆研伺候。新郎新娘站在氈子中間,代東的宣布儀式開始后,首先是一套押韻的說辭,由說辭巧妙銜接到拜人開始。首拜祖宗,次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拜先生再拜賓公,然后按照宵夜協商好了的順序開拜。代東的喊到誰,由新郎官的姐夫或妹夫端一個托盤上前施禮后,被喊到的親戚把準備好的禮金放到托盤里,由托盤人交到出納手里,出納點清楚記賬的登記后,告知代東的款數,代東的便扯開嗓子高喊“他爺爺奶奶拜禮洋多少多少,磕下哇!”這時候,新郎新娘便深施一禮。代東的接著喊,“再請他大舅大妗或大爺大娘或三姑舅二兩姨”,“他大舅大妗或大爺大娘或三姑舅二兩姨拜禮洋多少多少,磕下哇!”如此一直叫喊到比新郎大的最后一人,姐夫或妹夫端一個托盤如法上前施禮,如法到最后一人。如果是大家族,這禮儀得持續三四個小時,拜完人后,代東的“指示”記賬人拿出十塊或二十塊零錢,讓托盤的端到新郎新娘面前,讓新郎新娘抓了喜錢,眾人推搡耍笑著讓新郎抱著新娘進了洞房,這禮儀才結束。
現在出現的一條龍服務的大篷車稱得上是一次“肆筵革命,”取締了拜人繁瑣的禮儀,沒有了正副席禮節之爭,消除了矛盾,復雜的事情簡單化,但不失隆重喜慶。
只是,過去繁瑣的禮儀禮節雖然消逝了,但畢竟流傳了幾百年,應該是中華民族禮儀的組成部分,也應該是一定時期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文化,因以記之!
2022、9、26凌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