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慶來,彌勒走出的數學家
郭松
熊慶來,中國現代數學先驅,中國函數論主要開拓者之一,被譽為“中國數學界的伯樂”,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科學家。
熊慶來于20世紀初,從云南彌勒走出來,先到省城昆明苦讀,再到歐洲深造,歸國后成為中國現代數學鼻祖之一,為推動中國數學教學和研究,付出了畢生心血。
熊慶來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以“培養人才建設祖國”為己任,參與創辦三所大學數學系,創辦中國第一個數學研究機構,培養出數學家華羅庚、陳省身、楊樂、張廣厚和物理學家嚴濟慈、錢三強、錢偉長、趙九章、趙忠堯等。
1937年至1949年,熊慶來任云南大學校長,把云大辦成學科門類齊全、頗具規模的綜合大學。云大被英國1946年《簡明大不列顛詞典》列為中國最著名15所大學之一。他一生中三度出國,獲得法國理科碩士、博士學位,取得國際數學界譽為“熊氏無窮級”的重要學術成果。
云南彌勒有一個偏遠閉塞的息宰村,1893年,熊慶來出生在這當時只有八九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從這里到縣城要走兩天,距滇越鐵路最近的一個火車站——開遠站,也有一天的山路。開遠到昆明要坐一天的火車,從息宰村走路到昆明,要走六七天。
熊慶來的父親熊國棟是個讀書人,清朝末年,先后擔任云南巧家、趙州(今大理鳳儀)的儒學署訓導,在1906年,他把13歲的熊慶來帶到趙州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第二年把他帶到昆明考入云南方言學堂。方言學堂是初級外語學校,后改為云南高等學堂預科。
1909年,16歲的熊慶來從預科升為本科。在他將升入本科的假期里,父母催促他回家完成一樁大事——成親。而此前,他竟然一次也沒見過新娘姜菊緣。新婚才半個月,他就告別新娘,告別祖父祖母和父親母親,啟程到昆明讀書。
動身前夜,祖母悄悄把慶來叫到跟前,細聲問道:“咋個就要忙著走呢?咯是你們小夫妻感情不好?”“不是,奶奶。菊緣蠻好的,我倆蠻好的。可是,讀書要緊!”熊慶來匆匆告別親人,告別息宰村,跋涉在山路上,向省城昆明走去……
1912年,云南當局為培養人才,建設云南,決定裁去云南高等學堂,從學生中考試選拔37人編入英法文專科學習,以備送往歐美留學,造就專門人才。熊慶來以優異成績考入英法文專科,編在有16人的法文班,英文班有21人。
1913年,云南教育司主持留學考試,選拔學生到歐美留學。經過考試選取13人,熊慶來名列第三。13人中,6人赴美國,5人赴法國,熊慶來、楊維浚赴比利時。熊慶來心情激動異常,想到桑梓的栽培之恩、地方長官的殷切期望,他立志:刻苦攻讀,學好本領,報效桑梓!
1913年的秋,20歲的熊慶來和6個同學一道,先乘滇越鐵路的小火車到越南的海防,再乘法國郵輪經新加坡,渡印度洋,經過紅海,穿過蘇伊士運河,渡過地中海,到達法國馬賽。7個同學中,5個留在法國,熊慶來和楊維浚去比利時。
火車經過里昂和巴黎時,他倆沒有下車逗留,只想盡快趕到比利時,準備報考黎野日大學。到黎野日后,安頓好住處,就抓緊補習法文。第二年秋,他倆報考黎野日大學,選擇的專業是礦科,是他倆赴比利時留學的初衷。
8月4日,德軍發動襲擊,侵入比利時。熊慶來他倆,只得撤離考場。決定轉赴法國求學,在巴黎先進入圣路易中學算學專修班,預備學習一段時間,報考高等礦業學校,可是傳來高等礦業學校戰時關閉的消息。楊維浚決定改學化學,熊慶來呢暫定進格洛諾布大學電工學院試讀,他對電工學院的課程不滿意,回到圣路易中學算學專修班學習,到格洛諾布大學的理科旁聽。
按云南省公費留學規定,每月由云南教育司按時匯給留學生生活費,因國內政局戰亂較頻,軍閥紛爭,留學生有時不能按時收到匯款。熊慶來不得不節衣縮食,仍牢記國內師長“務以造就有用之學,回來報效祖國”的教導,刻苦求學,頑強進取。置身異邦,收到家信是他愉快的事,家信中夾有妻子的信,雖然不長,但字跡清晰,每信有進步。
1916年夏,熊慶來在格洛諾布大學考得高等算學證書。暑假后,他轉入巴黎大學學習。1913年至1920年7年間,他先后就讀過格洛諾布大學、巴黎大學、蒙柏里大學、馬賽大學,考得高等算學、高等微積分學、理論力學、理論天文學、高等物理學歷證書,獲得法國理科碩士學位。
1920年10月,熊慶來應家鄉召喚,從法國回到云南,參與創辦東陸大學(云南大學前身)。唐繼堯被龍云等鎮守使趕下臺,創辦東陸大學只得擱淺。在他感到無用武之地時,收到南京國立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一份聘書,聘他去擔任東南大學算學系教授兼系主任。1921年11月,熊慶來攜妻兒來到南京。專任教授僅有熊慶來一人,另有一名兼任教授和一名助教。這位兼任教授不能教高深的數學,沒有現成的講義和教材,所有數學課程都壓到熊慶來身上。
這一年,熊慶來28歲。他知道這副擔子的分量,更體味到其中的責任。既沒有教材,更沒有辦學經驗,他要教授好幾門高深課程,又要多方規劃建系,還要自編好多門課的講義和教程。白天,他幾乎都是和學生在教室里度過。要講課,要改學生習題,還要輔導助教,解答各種疑難問題。晚上,要備課,還要寫講義,寫教程。夜深人靜,一盞昏黃色的孤燈,一摞稿紙,一桿筆。
熊慶來借鑒在法國留學時學的一些教材,編寫出適合中國的數學講義。他上課以外的時間幾乎都用到編寫講義上。繁重的授課任務和艱辛的編寫講義,使他在法國患過肺病的身體,漸漸難以承受。常一陣陣地捂著胸口咳嗽,胸部總有一種悶疼的感覺。痔瘡也犯了,嚴重的時候,不能坐在椅子上。只要一坐上去,就感到鉆心的疼。平躺在床上難以忍受,睡覺只能側臥或俯臥。
熊慶來伏在床上編寫,盡管寫得很艱難,他仍不停筆地寫。有時,他疼得汗珠一顆顆地往下掉,妻子在旁邊看著心疼勸說:“算了,別寫了,好好休息休息吧。過些時候病好些了再寫吧……”“不行,怎能不寫呢?不寫怎么辦?誰來寫啊?學生等著用。”熊慶來說道。“可是,你身體這樣,受不了啊!”“我受得了,挺得住,你放心吧!”他勸慰妻子。
妻子知道勸不住他,只好坐在旁邊陪著他熬夜。妻子邊織毛衣、做針線,邊看著被疾病折磨卻還在寫作的丈夫。那時的學生都非常努力,每人交上的練習都是一大本。熊慶來每本都仔細審閱、批改。有一名助教不但不能幫改練習,還做些練習請熊慶改。在東南大學的五年間,熊慶來編寫出《平面三角》《球面三角》《方程式論》《解析函數》《微分幾何》《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十多種講義,為算學系學生提供了學習教材,將他們領進數學殿堂的大門。
熊慶來任系主任的第二年,學校添聘了段子燮到算學系任教。段子燮與熊慶來一道,盡量為學生多開設課程。在他倆的努力撐持下,算學系開設課程有23門。1925年秋,西安國立西北大學要成立數理化系,聘請熊慶來去擔任系主任。熊慶來收拾簡單的行裝,帶上助教周雪鷗經北平轉赴西安上任。短短幾個月中,他做了大量工作,為這個系打下了基礎。第一學期結束,放寒假,他與周雪鷗返回南京。西安被軍閥部隊包圍,熊慶來留在東南大學任教。
熊慶來在東南大學幾年間,與當時北京大學的馮祖茍、南開大學的姜立夫、武漢大學的陳建功、上海的何魯、清華大學的鄭桐蓀、東南大學的胡明復、段子燮等,作為中國現代數學的先驅,篳路藍縷,艱苦創業。在五四“科學與民主”精神的指引下,默默地在中國科學的處女地上耕耘著;沒有大聲疾呼的號召,沒有慷慨激昂的宣誓,沒有驚天動地的悲壯,只是一步一個腳印、兢兢業業地傳播科學、培養人才。
1926年秋,熊慶來應聘到北平參加創辦清華大學算學系。清華素聞熊慶來在東南大學主持算學系的出色成績,深知他在數學方面的造詣,誠聘他到清華專任教授,講授高深課程。1927年,算學系成立,鄭桐蓀任系主任,熊慶來負責建系規劃,擔任大部分課程。算學系師資缺乏,除鄭桐蓀外,還有潘文煥、羅邦杰兼任講師和助教胡坤升,但都不能開高等數學方面的課程,這些課程幾乎都由熊慶來講授。
擔任過東南大學教授和系主任的熊慶來,已富有相當的教學經驗和系務管理經驗,他以精湛的學識和優良的學風,很快贏得全系師生的尊重,把東南大學一些好的辦法和經驗運用于清華的教學中。他注重必修課,科目雖不多,但內容充實,水平較高,已經與法國、德國的水平差不多。聽過他講課的學生說:“熊先生講課認真極了,真是巴不得想把自己的知識全部教給學生。”“熊先生上課總是拖堂,有時甚至一拖就是一小時。他的課又總是排在上午第四節。上課前會互相提醒,要多吃點東西,不然要挨餓。”
1927年的秋,南京的東南大學改為第四中山大學,算學系缺教授,借聘熊慶來回南京教一學期的課,以解燃眉之急。熊慶來慨然應允,風塵仆仆地重返南京。從1928年起,清華聘熊慶來接替鄭桐蓀任算學系主任。他要考慮如何增聘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鉆研能力,如何把算學系建成研究中心,如何設定課程,如何添置圖書資料。
他還要編寫講義,批改學生的練習。在課堂上發練習本時,他走到學生面前一本一本地分發,還要給學生指出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差,不對在哪里,要注意什么問題……做得好的同學能看到練習本上,熊先生用紅筆批寫的評語——“善”。這個“善”字成了學生暗地追求的目標。吃過晚飯,他散步之后,一個人到辦公室看書備課寫講義,直到11時多才回家休息。
熊慶來初到清華時,算學系只有他和鄭桐蓀兩位教授。熊慶來任算學系主任后,增聘東南大學算學系的孫光遠擔任教授。1929年秋,熊慶來聘楊武之擔任算學系教授,又聘周鴻經、唐培經擔任教員。楊武之1923年到美國留學,5年之后,取得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學位,1928年回國,到廈門大學任教。1930年秋,招收了一位研究生——后來成為數學大師的陳省身。
1931年暑期,熊慶來與幾位中國現代數學的拓荒者,聚首杭州西湖,舉行中國第一次數學名詞審定會。他們雇了一條小游船,在西湖上邊泛舟邊討論。一些數學術語用什么譯名為好?哪些譯名需要統一?哪些名詞不準確,需加以改動?哪些概念闡述不夠嚴密,需斟酌?……一些基本的譯名如“函數”“積分”“微分”等,都經過再三推敲,反復切磋……盡管當時中國的數學與世界數學的水平差距甚遠,但這些中國現代數學的拓荒者,滿心巴望著登上世界數學的群山之巔。
1931年,熊慶來破格讓算學系進了一位連“助教”都不夠格的人——有數學天分、但僅有初中學歷、連數學的基本課程也沒讀過的華羅庚。為讓華羅庚能深造提高,熊慶來專門為他在算學系圖書室增設一個職位——“助理員”,在講究資歷的清華大學是不容易的。華羅庚的工作量不大——這是熊慶來的美意:讓華羅庚有個工作的名分,有較多的時間利用清華藏書多、教授好的條件,讀書、聽課、思考、鉆研。
熊慶來想盡辦法給華羅庚創造條件,并親自指導他自學。在熊慶來精心培養下,華羅庚進清華不到半年,就能和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坐在一起聽課了。楊武之開了一門《群論》課,華羅庚和陳省身、柯召等研究生一起聽楊武之授課。進清華一年多后,在熊慶來和楊武之的爭取下,華羅庚被破格改聘為助教。1934年,華羅庚成為文化基金會研究員。1936年,他由清華派往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邊進修,邊從事研究。在英兩年期間,他在數論方面取得卓越成果,成為國際上知名的數學家。
1932年7月,熊慶來赴瑞士蘇黎世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在此之前,在國際數學家大會的代表中,從來沒有中國人。熊慶來作為第一次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的中國代表,將步入世界數學的最高殿堂。這次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的中國代表有3人——熊慶來、許國保和李達。
熊慶來打算開完大會之后,在法國停留兩年進行研究。一年是清華規定的5年可休一年的學術例假,有薪水;一年是自己請假,沒有薪水。8月初,熊慶來再次來到法國馬賽。這一次,他是二入法蘭西。在熊慶來的5個孩子中,他似乎對次子秉明有所偏愛。這次到法國,他把10歲的秉明也帶來。他認為小孩的語言能力強,學語言很快,到國外的環境中,學習外國語言更快。妻子一人在國內帶5個孩子不易,他想為妻子分擔一點責任。
蘇黎世大部分建筑在半山上,山腳下是湖。城里滿是燈火,一到晚上,湖水輝映,燈光閃爍。小秉明喜歡極了,都覺得新鮮、有趣。國際數學家大會是國際數學界四年一度的盛會,各國的知名數學家濟濟一堂,作學術報告,交流數學研究成果。熊慶來感到責任之重大,心里暗下決心:中國數學家一定要迎頭趕上!會議一結束,熊慶來未在瑞士逗留,就帶著秉明到了巴黎。
巴黎對于秉明來說,是那樣新奇那樣美麗。可是對于熊慶來說,一點也不陌生。那塞納河,那埃菲爾鐵塔,撩起他的回憶——他曾在這里刻苦攻讀,度過青年時代。他“以巴斯德為榜樣,科學救國”的理想,就是在這里鑄就的。離開這給予他科學靈魂的土地后的11年間,他不遺余力苦苦追求的,是如何用自己的心血澆灌中國的現代數學之花,如何竭盡全力教學生,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熊慶來在盧森堡公園附近租了間房子,把秉明送進附近的浮揚亭小學上學。那小學頗有名氣,雨果幼年住過,巴斯德上過學。安頓好之后,熊慶來投入到研究中。每天中午,父子倆到一家中國餐館吃簡單的包飯;晚飯自己動手做。既可以換一換腦,還可以調一調味。讓孩子學著動動手,對孩子也是個鍛煉。每天,在龐加萊學院圖書館,他分析前人做過的工作,大量地演算、驗證.尋找前人未曾涉及的途徑。他冥思苦想,伏案運算。一條條途徑時隱時現,一個個方案提出又推翻,一個個設想在腦中大膽地出現,一次次演算在筆下反復地進行……慢慢地,他感到思路越來越清晰,找到了在無窮級整函數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記不清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用掉了多少張演算稿紙,他無窮級整函數的研究終于有了成果。他把這個成果的一部分寫成三篇學術論文,發表在法國學術院的《每周報告》雜志上。
熊慶來又把他成果的另一部分撰寫成一篇長篇論文,投送到由維臘教授主編的《算學雜志》,很快就發表了。維臘教授對這個成果頗為贊賞,他曾是熊慶來第一次到巴黎留學時的老師,知道熊慶來當時只取得碩士學位,還沒來得及攻讀博士學位。看到他重返法蘭西潛心研究,維臘教授很為他高興,并要他把這篇論文提出來作博士論文,申請博士學位。維臘老師的這番美意,使熊慶來既感動又感激。熊慶來遵老師之囑,將這篇論文作為博士論文,呈交巴黎大學申請博士學位。論文呈交不久,就被以波萊爾教授為主評委的評審機構通過。巴黎大學授予熊慶來法國理科博士學位——此時1934年6月,熊慶來40歲。
1934年7月,熊慶來帶著秉明離開法蘭西,返回祖國。他倆走陸路,坐火車沿西伯利亞鐵路往東駛去。載著“熊氏無窮級”和“法國理科博士”的榮譽與鞭策而歸的熊慶來,深邃的目光凝望著車窗外,久久地沉思著。熊慶來重返清華園之后,時時不忘如何將算學系建成一個在國內數學界有影響的學術中心,培養中國更多的優秀人才。1935年7月,熊慶來出席在上海成立的中國數學會。1936年,熊慶來和幾位數學界同仁,創辦了中國數學會會刊,是為當時一個重要學術陣地。
熊慶來后來曾經說:“當時如胡坤升、周鴻經、唐培經都考取了留洋,得了博士,莊圻泰得了巴黎大學的國家博士,許寶骕是英國博士,段學復也是我指導的,曾新鑠也是博士,柯召也是博士,吳新謀、鄭曾同、田方增等都留了學。國外提到清華都知道。”著重提到“那時可注意的是優秀的同學不少……在清華有莊圻泰、許寶骕、段學復、曾鼎和、徐賢修、柯召、施祥林、鄭曾同、田方增、朱德祥、楊宗磐先生等”。還謙遜說道:“平生引以為幸者,每得與當時英才聚于一堂,因之我的教學工作頗受鼓舞。”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清華算學系在熊慶來的引領和踏踏實實地卓有成效地努力下,成為全國有影響的學術中心,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誠如陳省身精辟指出的:“迪師(熊慶來字迪之)為人平易,同他接觸如沐春風。他在清華一段時期,不動聲色,使清華數學系成為中國數學史上光榮的一章。”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