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黔中古鎮 品山地兵城
——貴陽青巖古鎮記
作者:胡才明
金秋時節,層林盡染,秋色更濃。我們驅車沿著滿目秋色的“黃金大道″向青巖古鎮進發。心懷秋意,萬般是詩,尋古舊跡,最美成文。此時正是:
路上楓霜紅葉樹, 不堪飄落又秋風。
驅車只顧青巖去,那管嬌陽已當空。
青巖古鎮距貴陽市中心約30公里,位于黔中腹地,地處貴陽花溪的優美山水間。據記載,建于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因明朝屯兵而建鎮,以青色的巖石而得名。現如今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巍然聳立,城墻把全鎮團團圍住,城墻依山而建,蜿蜒逶迤,彩旗飄飄,有的陡峭,雄偉,氣勢磅礴,有的綿延壯觀,威武雄壯。城墻的修建是仿古長城的建造方式,遠看就是萬里長城的縮影。因此,青巖古鎮是一座因軍事城防演化而來的山地兵城,又稱古城堡。
貴陽市區離青巖北城門最近,我們從北門進入城內。漫步其中,明清的古建筑在城堡內交錯密布,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寺廟與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街道巷內,青石板路幽靜曲折,經過幾百年的沖刷,磨礪,光可鑒人,如鏡面般泛著青黑的光芒,使街巷具有一種悠遠的時空感與神秘感。尤其是背街,更是青巖古鎮最具特色的一條石巷,街邊巷內均是層層片石、條石、塊石、團石和不規則的石塊用糯米漿、桐油、石灰粘合砌筑,紋理豐富,具有既自由,又規則的特點,顯得靜謐悠長。電影《尋槍》的別苑就在背街,并留下了無數精彩的鏡頭。
青巖古鎮自古名人輩出。古鎮因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孕育了眾多的人才,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人物。清代著名的守城將領趙國澍,于咸豐十一年(1861年)任貴州團務總理,戰死后清朝廷追贈太常寺卿,準許建立專祠,并令國史館為之立傳,才在古鎮修建了“趙公專祠″,供后人供奉,祭奠,學習。還有云貴兩省第一位文狀元趙以炯,文化名人周鐘暄,清代著名詩人周漁璜,辛亥革命先驅平剛等均出自青巖。特別是狀元趙以炯,威震四方,在古鎮還有他的狀元府,并且用狀元命名的東西太多太多。什么"狀元故里"、"狀元蹄"、"狀元酥"……等等。
游了一圈,我們十分驚嘆,古鎮不足一平方公里,卻具有豐富的文化土壤和博大的胸襟,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四大宗教并存,并能共存共融,和諧發展。可想而知,當年古鎮的繁榮昌盛。時至今日,無論建筑、服飾、用具等,仍強烈地傳達著不同宗教信仰所帶來的文化氣息。真是妙哉,奇哉!
古鎮熱鬧非凡,游人眾多,商賈云集,小小的街巷有數以萬計的商鋪,應有盡有,吃、穿、用、玩樣樣俱全。最為多的是貴州銀器,貴州少數民族喜歡穿銀戴銀用銀,銀器成為他們不可缺少的組成部份,所以銀器店比比皆是,滿街銀光閃閃,占了頭籌。接下來就是鹵豬腳一一青巖豬腳一一狀元蹄,滿街都是,鹵味飄香,十分誘人。到了青巖古鎮不吃狀元蹄就是等于白來了,因為青巖豬腳既便宜又美味,絕對與其他地方的鹵豬腳有著不一樣的味道。
到了午時,我們找到了南門旁的"古道客棧",品味了古鎮的美味套餐一一鹵豬腳、米豆腐、洋竽粑、豆腐果、炒野菜、糕粑稀飯。吃飽喝足,走出客棧,我們又了解了古鎮的軍事文化和紅色文化。
青巖古鎮是我國古代軍事城防的代表作。以定廣門(即南城門)為例,是明朝天啟年間(1660年)由青巖土司班麟貴之子班應壽修建,清嘉慶三年(1798年)武舉人袁大鵬重修,咸豐年間,青巖團務總理趙國澍又全面整修加固了城門和城樓等軍事防線,城內完善的防御格局,組成了完美的軍事攻防體系,讓青巖城池固若金湯,留下了“攻不破的石頭城”的美名。遠看城墻雄偉壯觀,氣勢恢弘,是古時貴陽南面最重要的軍事防線,俗有“筑南門戶"之稱。
紅色文化是古鎮又一靚麗的風景: 這里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期遺留下的紅軍指揮部,還有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的父親周懋臣老先生,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的父母、妻子及弟、侄等抗日革命家屬曾經的居住地。以及浙江大學、蘇步清教學舊址等等人文遺址近百處。當年流亡青巖的革命家屬都是由老人婦女和兒童組成的特殊流亡群體。革命家屬流亡青巖,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殘酷暴虐,我國勞苦大眾妻離子散天各一方,扶老攜幼四處逃亡,人民飽受了國破家亡的離愁別苦和種種悲慘遭遇。今天,我們游覽、參觀古鎮,更應倍加珍惜愛護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
游完古鎮,爬上城門,看著街巷凹凸不平的青石,仿佛每一塊石頭都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悠悠古韻,沉甸其中。這里不愧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不愧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的美譽。
作者簡介:胡才明,男,1957年出生,漢族,貴州赤水人。赤水市郵政局退休。中共黨員。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國際詩詞協會會員,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詩詞楹聯學會會員,遵義市作家協會會員,遵義市詩詞楹聯學會會員,赤水市詩詞楹聯學會會員,現任赤水市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兼《赤水詩聯》總編。現是貴州文學網、西南作家網簽約作家。八十年代開始創作,曾在全國多家報刊雜志網絡平臺發表小說、散文、詩歌、詩詞。并多次獲獎。作品收錄《中國最美游記》《中國當代散文精選》《中國當代漢詩精選1000首》《中國現代作家文學》《中國民俗文化》等書籍。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