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多元之寶
——《瓜果漫談》之九
安玉琦 陳清江
紅米飯南瓜湯,挖野菜也當糧。餐餐味道香……——革命歌謠
每當聽到這首歌謠,總讓吾輩心生革命情懷與紅色記憶。但從廣義上講,南瓜雖然是最普通、最常見的菜蔬之一,但其內涵卻是豐富多彩的,堪稱“多元之寶”。
(一)
南瓜的生命,是從一粒帶著棱角的種子開始的。俗話說,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當春風拂動時,莊戶人趕緊把它均勻地播撒在細膩松軟的菜畦里、細心的人卻把它點種進裝滿沃土的筐簍里,還親切稱謂“席苗”。不幾天,兩瓣嫩芽便破土而出,可愛得教人喜不可言。于是,適時噴水,適時澆肥,它便可著勁兒竄長著,有種急不可待的樣子。于是,趕緊把它們挪植到田園里,甚至房前屋后、山坡田埂也不嫌棄,只要有一寸泥土,一點雨露,就能扎下根來。套用現今時髦話說“給點光就會發(fā)熱”。
不錯,廣闊天地總是大有作為的。它們緩過苗來,便一天一個樣兒,先是一片、兩片、三片……漸次拉長藤蔓兒,而后便攢著勁兒生長開去,并且恣意妄為,不守規(guī)矩,所以得“順苗”,使它們按照人們的意思成長著,有的緊貼地面匍匐而去,直至把大片田園鋪成碧綠的絨毯;有的順著籬笆攀爬,葉片層層疊疊,把單調的柵欄變成立體的畫卷,徐風吹來,葉浪翻卷,倒像一片迷人的青紗帳;最為難能可貴的,它們不與桃李爭春日艷麗,也不跟荷蓮奪盛夏陰涼,只要扎下根來,即使再貧瘠的土地,也能織成碧綠的錦緞。
花開時節(jié),南瓜更是熱鬧非凡。淡黃色的花朵像一個個小巧的喇叭,半仰著臉龐,花瓣邊緣帶著精致的波浪狀褶皺,花心藏著細密的金蕊,在陽光下閃著金輝。而且花期很有規(guī)律,清晨迎著露水綻放,午后便輕輕合攏,不爭不鬧,卻把最甜的蜜藏在花蕊深處,引得蜜蜂嗡嗡飛來,成了田園間最熱鬧的景致。仔細看還會發(fā)現,南瓜花分雌雄,雌花的花蒂下,墜著小小的瓜紐,像顆圓潤的翡翠,隨著花朵綻放,悄悄鼓脹起來;雄花則顯得灑脫,開完便謝,從不戀著蔓藤,仿佛只為完成傳粉的使命而已。花開花落間,南瓜在靜默中孕育著果實,那是生命最本真的輪回,也蘊含著自然的智慧。
秋意漸濃,南瓜便掛滿了藤蔓。它們的形態(tài)各異:有的像滾圓的燈籠,敦實可愛;有的像彎彎的月牙,靈動俏皮;還有的長得雖不規(guī)則,但卻透著自然的野趣。隨后,表皮便慢慢變了顏色,從最初的青綠,逐漸染上橙黃,還帶著深淺不一的條紋,像被歲月精心描上去的年輪。再往后,便是豐碩的收獲。
(二)
村里白胡子三爺爺也常說,別看南瓜不起眼,但它渾身都是寶噢!
那咱先看看吃的情況吧。不同成熟度的南瓜,吃法也大不一樣:嫩南瓜水分足、口感脆,切片清炒,帶著淡淡的清甜;老南瓜淀粉足,蒸透后綿軟糯粘,甜絲絲地滋潤著喉嚨;將它和面做成南瓜餅,炸得金黃酥脆,咬一口十足的噴香;甚至可以釀成南瓜酒,以它獨特的清香,散發(fā)著美好生活的甘醇。
如今健康飲食中,南瓜也很常見,打成泥可替代部分主食,與雜糧煮粥,滿是谷物香。還有多種吃法,則承載著“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口福
再從藥性來看,中藥學家認為,南瓜是藥食同源的典范。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毒殺蟲,南瓜籽還能“治絳蟲”,沿用至今。蘭茂在《滇南本草》中說南瓜能“橫行經絡,利小便”,可疏通氣血、利尿消腫,書中還有用南瓜蒂灰配黃酒治產后乳汁不通的方子。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稱南瓜甘溫,可果腹益心斂肺,但多食“壅氣”,契合中醫(yī)“過猶不及”之道。古代醫(yī)者從南瓜生長特性悟其藥性,認為它得土之精華、色黃入脾,故能健脾益氣。這是古人從自然中總結的智慧結晶。
現代醫(yī)學也發(fā)現,南瓜富含β-胡蘿卜素,可轉化為維生素A,有益視力和免疫力。其豐富的果膠能延緩葡萄糖吸收,有助于調節(jié)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材。南瓜籽含大量不飽和脂肪酸、氨基酸和鋅元素,對男性前列腺健康很重要,與古書記載的“殺蟲”功效有異曲同工之妙。更驚喜的是,南瓜多糖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緩細胞衰老,使得它與現代抗衰老理念不謀而合。
哦!南瓜,你不像人參那樣驕矜,需要精心養(yǎng)護;也不像黃連那樣苦澀,讓人難以下咽,只是把一身養(yǎng)分化作療愈功能,多像一位寬厚仁愛的長者,用溫和的方式守護著人們的健康。
(三)
在民間傳說里,南瓜總是帶著溫暖的底色。相傳,古時候有戶人家,遇上連年饑荒,家里只剩半塊南瓜。一天,一位乞討的老人路過,女主人看著老人餓得直發(fā)抖,就把半塊南瓜全給了他。老人臨走前,指著院里的南瓜藤說:“南瓜藤下藏福運,心善之家有余糧。”次年春天,這戶人家的南瓜藤長得格外旺盛,爬滿了院子,結出的南瓜堆成了小山。他們不僅自己吃飽了飯,還把多余的南瓜分給鄰居,幫著大家渡過了饑荒。故事或許帶有傳奇色彩,卻道出了人們對南瓜的情感——它跟“豐足”“善良”聯系在一起,用最樸素的樣子告訴世人:心懷善意,守望相助,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江南一帶也流傳著“南瓜救荒”的故事。說是明朝末年,戰(zhàn)亂頻發(fā),糧食歉收,一戶農家在絕境中發(fā)現地窖里儲存的南瓜尚未腐爛,全家人靠著這些南瓜度過了寒冬。后來這戶人家把南瓜種子分給鄉(xiāng)鄰,來年田野里便長滿了金黃的南瓜,富足了一方百姓。人們?yōu)榱烁心钸@份恩情,每逢收獲時節(jié),總要選一個最大的南瓜供奉在祠堂,祈求年年歲歲五谷豐登。
在北方的農村,中秋之夜有“摸南瓜”的習俗。相傳古時,有位姑娘因家境貧寒無法出嫁,中秋夜在南瓜地里祈愿,摸到一個最大的南瓜,不久便遇到了如意郎君。從此,中秋夜里,未婚女子會到別人家的菜園摸南瓜,摸到圓形的寓意婚姻圓滿,摸到長形的則預示長壽安康。即便菜園主人發(fā)現了也不惱怒,反倒覺得是倍添喜氣。
江南有些地方到了中秋節(jié),也會把南瓜和月餅一起擺上祭月的供桌,南瓜諧音“南官”,寄托著“高中科舉”的期盼。
另外,有些鄉(xiāng)村的婚禮上,長輩會把南瓜籽撒在新人的床上,寓意“多子多福”、“人丁興旺”。喲!看似平常的南瓜,卻成了民間吉祥美好的圖騰。
(四)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南瓜更是珍貴一寶,不僅填飽了肚皮,而且磨煉了革命意志。
在長征路上,南瓜便成了救命糧。過草地時,糧食耗盡,戰(zhàn)士們便在荒野里尋找野生南瓜。找到一只小南瓜,幾個人分著吃,瓜子也舍不得丟,都嚼碎了咽下去。有位老紅軍回憶,過雪山時,他凍得渾身發(fā)抖,戰(zhàn)友塞給他半塊凍硬的南瓜,“咬一口,冰碴子剌得嘴疼,可咽下去,心里就暖了。想著革命成功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吃著凍南瓜,心里也甜滋滋的。”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朱德總司令親手開墾了一塊菜地,種上南瓜和蔬菜。他常說:“南瓜是個寶,既能當糧又當菜。有了南瓜,我們就能站穩(wěn)腳跟。”有一次,炊事員端來一碗南瓜湯,里面漂著幾塊肉,說是老鄉(xiāng)送來的。朱德把肉分到戰(zhàn)士們碗里,自己只喝清湯,并親切地說:“你們打仗辛苦,要好好補補。我有南瓜湯喝,就很好了。”那碗飄著油花的南瓜湯,在艱苦的歲月里,成了官兵一致、團結與共的象征。
還有位紅軍老兵回憶道,在貴州遵義鄉(xiāng)間,他們發(fā)現一片南瓜地,可主人為避難早走了。戰(zhàn)士們便摘下南瓜,在地里插上銀元,再寫下字條說明情況——“老鄉(xiāng),我們是紅軍,借您的南瓜充饑,錢放在地里,請查收”。煮好的南瓜湯端上桌,大家圍坐在一起,有人哼起了調子,后來慢慢變成了這首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是啊,在那段艱難歲月里,南瓜不僅僅是食物,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它扎根貧瘠卻能結出碩果,歷經風雨卻始終向上,恰如革命者在艱難困境中的不滅信念。
【結語】
如今,“紅米飯,南瓜湯”的歲月早已遠去,我們的餐桌越來越豐盛,南瓜不再是果腹的唯一選擇,可每當嘗到那熟悉的南瓜味,心里總會泛起一陣深沉的暖意——每一頓的豐盛,每一口的香甜,那可是老一輩革命者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啊!
如是,在華夏這片經歷過苦難又孕育著希望的土地上,南瓜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她提醒我們——既要珍惜當下的豐盈,更要銘記來路的艱辛。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