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馬蹄坑”
作者:晉銘
鄂溫克草原的六月,在北緯48°37′與東經119°42′交織處,正涌動著一片金色的花海。
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托海鎮(zhèn)的馬蹄坑村,宛如大地千年時光鐫刻出的一枚印章,在伊敏河上游三條支流的臂彎里深刻入畫;西側的烏蘭溝河,裹挾著山巖的險峻奔騰而至;東側的哈日諾爾河,纏繞著草甸的茵柔蜿蜒而來,而兩水在村北斷崖下纏綿交匯,與南側流淌的錫尼河遙相呼應。三條河流淌的脈絡宛如藍色的哈達,將“馬蹄坑”輕輕地環(huán)繞著,恰似一顆鑲嵌在草原上的璀璨明珠,吸引著無數網紅慕名而來。
站在高處,俯瞰“馬蹄坑”的美景,草原上歲月雕琢的溝壑,如漣漪般層層鋪展。這些深淺不一的凹陷,原是十二世紀蒙古鐵騎西征時留下的印記,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侵蝕,竟演變成天然的微型盆地,隆起的丘陵既阻擋了西北寒風的肆虐,又將山間溪流匯聚成滋養(yǎng)萬物的源泉,為金盞虞美人構筑起得天獨厚的生長家園。每年夏初,千萬株金盞虞美人(學名:Papaver rhoeas L.,鄂溫克語為“諾敏?阿日仙”,意為“太陽的眼淚”)從溝壑間破土而出。這一片片薄如蟬翼的花瓣,在藍天下競相地自由地綻放,并閃爍著鎏金的光澤,恰似無數金色蝴蝶,在茫茫綠野間翩躚起舞,為這片天下最美的草原增添了靈動和生機。
虞美人的傳說,總是與愛恨情仇緊緊相連。最為人們熟知的,便是楚漢相爭時,虞姬在垓下帳中的決絕之舉。楚霸王兵敗,大勢已去。虞姬毅然拔劍自刎,那熾熱的鮮血灑在土地上。后來,虞姬的墳墓上便有了虞美人花綻放。而在“馬蹄坑”,這片被歷史眷顧的土地上,人們也口口相傳:遠古時期,一場突如其來的戰(zhàn)爭,打破了草原的寧靜,一位年輕的牧人,在戰(zhàn)爭中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和親人,英勇地與敵人進行殊死戰(zhàn)斗。最終,他倒在了這片土地上,鮮血染紅了腳下的泥土。翌年春天,草原萬物復蘇,“馬蹄坑”便開滿了金黃色的虞美人花。草原上的牧人們堅信,這些花朵就是勇士的化身。它們年復一年地盛開,裝點著這片草原,訴說著那段永不磨滅的英勇故事。
金盞虞美人花雖屬罌粟科,但在廣袤的鄂溫克草原上,金盞虞美人花,摒棄了罌粟家族艷麗妖冶的特質,以純凈明麗的金色花瓣,詮釋著堅韌不屈的生命力與永不磨滅的信念。在鄂溫克人的記憶里,它不僅是大自然饋贈的珍寶,更是索倫部近三百年遷徙歷史的鮮活見證。
雍正十年(1732年)暮春,黑龍江南岸籠罩在離別的愁云之中。清政府一紙詔令,打破了鄂溫克、達斡爾、巴爾虎蒙古等部族的寧靜生活。三千余名索倫部鄂溫克精壯勇士,揮別故土,策馬踏上了遠赴呼倫貝爾草原的戍邊的征程。當他們的馬蹄越過大興安嶺,踏上這片布滿馬蹄狀凹陷的荒原時,恰逢夕陽西下,余暉將大地浸染成血色,仿佛重現(xiàn)著先祖征戰(zhàn)時的慘烈沙場。
首批抵達的索倫鄂溫克人,在“馬蹄坑”安營扎寨,建立定居點;另一部分人則順著伊敏河上游繼續(xù)遷徙,逐漸形成了如今巴彥托海鎮(zhèn)的鄂溫克聚落。老牧人的氈房里,流傳著一個凄美動人的傳說:1732年初冬,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席卷了剛剛來到“馬蹄坑”的索倫人。少女諾敏為尋找失散的羊群,毅然地踏上茫茫雪原。多日之后,當人們找到她時,她已化作一座冰雕,懷中卻依然緊抱著從故鄉(xiāng)帶來的虞美人花種子。翌年春天,這些飽含希望的種子,在“馬蹄坑”生根發(fā)芽,綻放出比太陽更耀眼的金色花朵。從此,金盞虞美人花便成為索倫部堅韌精神的象征,花瓣上凝結的晶瑩晨露,被牧人視作為祭奠諾敏姑娘流下的淚滴。傳說中,蒙古騎兵戰(zhàn)馬的鐵蹄,踏碎凍土留下的坑洼,最終成了金盞虞美人花相聚的家園。
三百年時光悠悠,金盞虞美人花與索倫人早已血脈相連,命運交織。每年農歷五月,當金盞花海如金色潮水漫過如茵的草原,整個部落便迎來最為隆重的“敖包相會”儀式。在白音嵯崗的敖包山上,牧人們將虞美人花瓣揉進醇香的奶酒,虔誠地供奉給天地神靈。此時,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薩滿,帶領眾人齊聲吟唱《索倫遷徙歌》,蒼涼悠遠的歌聲,在草原上空久久回蕩:“馬蹄踏出的坑洼里,長出了太陽的孩子……”身穿圣裝的年輕姑娘們,將金盞花編成精美的花環(huán)戴在頭頂,跳起歡快的“斡日切”舞。她們舒展的身姿、輕盈的舞步,與風中搖曳的虞美人花相映成趣,盡情地訴說著草原兒女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人與金盞花的共生共榮,在“馬蹄坑”凝結成了“花人合一”的心靈感應。草原上經驗豐富的牧人,能從金盞虞美人花的生長狀態(tài)中,感知大自然的語言:若花朵提前綻放,便預示著暖冬將至;若花色黯淡,則是暴風雪的預示。牧人們放牧途中,總會將花的種子撒向遠方,讓金盞花跟隨牧人遷徙的足跡一路綻放,草原上便勾勒出一條條金色的生命軌跡。正如鄂溫克諺語所言:“諾敏·阿日仙開在哪里,哪里就是索倫人的家。”
在馬蹄坑村附近,仍依稀可見“巴彥汗日本毒氣實驗場遺址”。這里曾是日本侵華期間,進行慘無人道生化武器實驗的罪惡之地。如今,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與抗戰(zhàn)紀念設施、遺址名錄。這些石碑標識,無聲地訴說著那段慘痛的歷史,時刻警醒著人們銘記歷史,珍惜和平。
從“馬蹄坑”的制高點極目遠眺,金色花海與遠處潔白的氈房、經幡飄蕩的敖包、蜿蜒如帶的伊敏河,共同繪就一幅鄂溫克草原的多彩畫卷。那盛開的金盞花,是十七世紀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淚,飽含著遠離故土的不舍;是諾敏姑娘的魂魄守望,寄托著對生命的無限眷戀,更是索倫部近三百年游牧智慧的結晶。“馬蹄坑”見證著一個民族,在歲月的長河中,堅韌不拔、生生不息的頑強精神。
微風拂過這片浸透歷史的土地。虞美人花海輕輕蕩起波浪,向世人昭示著永恒的真理:生命的延續(xù),恰似花朵播下的種子,年年綻放,歲歲新生,匯入鄂溫克草原澎湃的花海之中……
作者簡介:晉銘,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呼倫貝爾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散文選刊·原創(chuàng)版》《海外文摘·文學版》簽約作家。呼倫貝爾市第五屆政協(xié)委員。曾于國內報刊發(fā)表文學作品若干,被多種選本選刊、網絡平臺轉載,獲多種獎項,部分作品譯成蒙文發(fā)表。現(xiàn)任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文學藝術事業(yè)發(fā)展中心主任。著有散文集《枕夢北方》,編著文集《當代作家精選文庫——似夢年華》等。
來源:鄂溫克族自治旗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公眾號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