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天德軍城:烏梁素海水下的千年一嘆

天德軍城:烏梁素海水下的千年一嘆

 

作者:劉嘉耘

 

 

烏梁素海終究是厚重的。

站在岸邊望去,但見水天相接處浮著幾抹云影,倒像是一幅淡墨寫意畫。當地人指著湖心說:底下有座城。當地人稱之為“土城子”——一個樸素到近乎笨拙的名字,卻承載著大唐北疆最沉重的歷史脈絡。

1933年夏,暴雨十日,黃河決堤,洪水裹挾著泥沙吞沒了這片土地。待水退去,土城子已永沉湖底。四十三年后的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畔發掘出一方墓志。青石上鐫刻著“唐故天德軍防御都虞候王逆修墓志”,墓主人在公元823年病篤之際,特意釋放了四位家奴。更令人動容的是,他恐子孫反悔,特將此事刻入墓志:“若有放良糾紛,可令原奴婢掘出墓志為憑。”

多么令人感動的場景:一位將軍在彌留之際,想到的是最微賤者的自由。在生與死的瞬間,人性的微光反而格外明亮。這位戍邊將領不會想到,千年之后,他的臨終善舉,竟成了確定天德軍城位置的關鍵坐標。根據"葬于天德軍城南原五里"的記載,學者張郁逆向推演,終于在烏梁素海水面下確定了沉睡的古城遺址---天德軍城。

 

 

天德軍城的興廢,系于郭子儀一身。

天寶十四載,郭子儀奏請筑城。這位后來平定安史之亂的“汾陽王”,與安思順共同奏請修筑天德軍城。

戲劇《打金枝》中郭子儀綁子上殿的經典橋段,雖經藝術加工,卻折射出這位大將軍“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的政治智慧。這種智慧在邊城營造中同樣顯現:他奏請筑城時特意強調“擬為朔方根本”,將軍事防御與民生建設相結合。他以戰略家的眼光看到后套平原的重要性:“請于大同川以西筑一城置軍為朔方根本”。“并擬以中受降、東受降城連振武軍為左翼,以西受降城連天德軍、定遠軍為右臂”,玄宗賜名“大安軍”,寄托著對北疆永定的期望。

特別令人感慨的是,即便在安史之亂后的艱難歲月里,大唐仍堅持重建邊城。這種執著,與郭子儀“單騎退回紇”的智慧一脈相承——不是依靠武力征服,而是通過文明浸潤。高適《塞上聽吹笛》中“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的意境,或許正是這種文化自信的寫照。

然而歷史的詭異往往在于:筑城者親手締造,卻未必能親眼見證它的輝煌。城池筑成的755年,安史之亂的烽火燃遍中原。郭子儀奉命東征,只留老弱守城。叛將宋星星的鐵騎踏破城門,烈焰焚毀了這座尚未展翅的雄鷹。

《資治通鑒》載,郭子儀聞城破,“撫膺長嘆,淚灑征袍”。想來那淚水中,不僅有痛失要塞的憾恨,更有著對邊民遭難的悲憫。

但郭子儀與天德軍城的緣分并未就此斷絕。公元765年,吐蕃聯合回紇入侵,年近七旬的郭子儀單騎赴盟,在回紇大帳中慨然道:“昔戰范陽,爾等曾見我麾下天德軍士否?皆好男兒也!”這番話語既化解了危機,也讓我們得以想見天德軍將士當年的驍勇。

 

 

天德軍城的興廢,恰似大唐邊疆政策的晴雨表。

城垣傾圮的七十年間,唐王朝經歷了怎樣艱難的抉擇?隨后天德軍城西遷西受降城,又因黃河泛濫再度東徙。史料記載朝廷反復爭論:是耗資二十一萬貫重修西受降城,還是重返天德故城?最終宰相李吉甫算了一筆經濟賬——遷城比修城節省十八萬貫。于是814年,天德軍都防御使帶著三萬軍民重返舊地,在廢墟上重建家園。

遙想郭子儀晚年時,曾在長安府中聽聞天德軍重建的消息。這位歷經滄桑的老將,是否想起當年筑城時的豪情?在《打金枝》的戲文里,他唱道:“社稷為重兒為輕”,這天德軍城何嘗不是社稷之重的具象?而今,湖水淹沒的不僅是磚石土木,更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民族記憶。

公元920年遼太祖攻占天德軍后,將全體軍民遷往大青山南麓。這種強制性的人口遷徙,客觀上卻促進了草原文化與農耕文明的深度交融。今呼和浩特附近的豐州故城,便是天德軍移民與當地居民共同重建的新家園。

值得深思的是,這種融合并非溫情脈脈的田園詩。920年遼太祖遷走全部吏民的鐵腕政策,讓天德軍城瞬間空寂。但被遷往大青山南麓的軍民,又將多元文化基因播撒到新的土地。在天德軍城的變遷中,我們看到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形成的具體軌跡。

這也說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既有花前月下的你儂我儂,也有著在鐵與火、遷與徙、毀與建的烽煙中互動而成的,如同烏梁素海的蘆葦,在風浪中深深扎根。

 

 

在王逆修墓志的記載中,有一處細節值得品味:漢婢張凈德,契丹婢王春燕,被收為義子的胡兒、主人賜名“王昌鉉”,讓其與自己的兒子序齒稱兄——這種擬親屬化的收納方式,實則是民族融合的一個縮影。

這些細節很有意思。在邊塞,民族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漢人、契丹人、突厥人,在這片土地上混居通婚,共生共融。天德軍地處回鶻汗國要沖,恰在草原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回鶻人以馬匹換取中原絲綢,粟特商隊在此中轉東西貨物。墓志記載的“漢婢張凈德”原屬金吾李大夫,可見奴婢也在不同民族權貴間流轉。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言:“絲綢之路不僅是商道,更是文明交融的血脈。”

天德軍城的真正價值,不在城墻是否完好,而在它見證的文明韌性。這里既是刀兵相見的戰場,又是駝鈴叮當的商埠;既是長城防線的重要節點,又是民族融合的微妙地帶。恰如李益《度破訥沙》所寫:“眼見風來沙旋移,經年不省草生時。莫言塞北無春到,總有春來何處知。”鐵血與繁華,荒涼與生機,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生。

從軍事要塞到商貿驛站,從漢軍戍堡到多民族混居地,它始終在適應著歷史的變遷。就像王逆修墓志記載的釋放奴婢事件——在那個時代,將軍用刻石的方式保障底層人的自由,何嘗不是一種文明的光亮?

 

 

在反復的廢棄與重建中,天德軍城逐漸老去,最終被溫柔的湖水擁抱入懷。這種消逝方式,倒像極了中國文化中對“逝去”的理解——不是徹底的毀滅,而是化作另一種存在。

如今站在烏梁素海邊,但見蘆葦搖曳,水鳥翔集,再也找不到任何城墻痕跡。當地老人說水退時能摸到磚石,不知是真實記憶還是美好傳說。或許,所有消失的古城都需要一個神話般的結局。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寫盡邊塞蒼涼:“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他是否想到,曾經與受降城互為犄角的天德軍,會以如此溫柔的方式長眠。那些沉入湖底的磚石,是否還在繼續講述著郭子儀的憂患、王逆修的善念、商隊的駝鈴?

水波拍岸,聲聲如嘆。但這嘆息不是哀悼,而是穿越千年的回響——關于戰爭與和平,隔絕與交融,毀滅與重生。

城池會消失,但生活永遠繼續;朝代更迭,但人性的光輝不滅。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在沉沒的古城前駐足嘆息——不是為了哀悼消失,而是為了確認那些永恒的價值,確認那些在歷史長河中閃耀的人性之光,確認那些可歌可泣的穿透時空的正義力量。

如同烏梁素海的湖水一樣,總是以不同的形態承載著記憶,舒緩地流淌。


作者簡介:劉嘉耘,內蒙古作協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長城學會會員,內蒙古文物學會理事、內蒙古長城保護研究會會員。作品發表在《人民日報》《內蒙古日報》《巴彥淖爾日報》等報刊,榮獲河套文化征文二等獎、三等獎兩次。詩歌《走向草原》《夜宿烏梁素海》被作家網等媒體轉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高清在线视频| 四虎www成人影院免费观看|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xxxx中文字幕|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日本娇小videos精品| 国产在线视频www色| 久草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香蕉在线精彩视频| 橘子没熟svk| 国产无遮挡AAA片爽爽| 五月天色婷婷综合| 国产在线a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视频线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色欲 | 伊人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一片免费视频播放| 男的把j放进女人下面视频免费| 小呦精品导航网站|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免费|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 动漫美女被吸乳羞羞网站动漫| 中国老熟妇xxxxx| 福利网站在线播放|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67194成人手机在线| 欧美18性精品| 国产公开免费人成视频| 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美女扒开尿囗给男生桶爽| 娇小性色xxxxx中文| 亚洲网站免费观看| 在线国产你懂的| 日韩人妻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综合二区|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人妻视频| 蒂法3d同人全肉动漫在线播放|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