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常說的“中”
郭松
我在部隊工作了23年,感覺部隊是個大家庭,戰友來自五湖四海,有的河南人接觸還挺多。河南人常說的“中”,是個極具地域性和辨識度的詞匯,大概是肯定、贊同或認可的意思,相當于“好”“行”“可以”“可行”“同意”“合適”“恰當”“滿意”等。
“中”的用法可追溯到古代雅言。《論語》中“刑罰不中”的“中”意為“恰當”。漢晉文獻《左傳》杜預注“不中為之役使”,“不中”意為“不能”。明末擬話本小說集《二刻拍案驚奇》“中”的用法與河南話幾乎一致。河南人有“尚中”思想,與河南“天地之中”的地理認知及儒家中庸觀念有關,強調不偏不倚的狀態。北方其他省份如東北、山東也有類似用法,但河南話使用頻率最高。“中”不僅是河南話的代表性詞匯,還承載中原文化的歷史脈絡與哲學觀念。
我問一個河南戰友,“中”是什么意思?他只是支支吾吾作答:大概是河南地處中原,古時天下分九州,河南為豫州,豫州“居九州之中”,境內多平原,又稱中州,中原;也許是它的地域性特點決定了河南人愛說“中”。我問另一個河南戰友,“中”是什么意思?他說,河南人愛說“中”是河南人自傲、自負,愛以自我為中心。河南是帶著復雜的歷史記憶的,河南是古老、悠久、傳統、厚重的代名詞,中國的很多詞匯很多典故都跟河南有關,比如“問鼎中原”“逐鹿中原”,“躍馬中原” “血沃中原肥勁草”“八方風雨會中州”“得中原者得天下”等,多了去了,你說咱河南人能不自傲自負嗎?
據我所知,很久很久以前,河南就有了安陽小南海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等,河洛文化不僅代表中原文化,還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一說起河南,名人故里多了,新鄭是軒轅黃帝的故里,淮陽是伏羲初畫八卦的地方,夏邑是孔子的祖籍地,南陽是姜子牙的封地,鹿邑是老子故里,民權是莊子故里,魯山是墨子故里,葉縣是葉公故里,偃師是玄奘故里,禹縣是吳道子的故里,鞏義是杜甫的故里 ……什么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河圖洛書,倉頡造字,《周易》《詩經》…… 有人說一些河南人對“中”的理解有些片面,中庸之道提倡的過猶不及耳,過分力捧也是對河南人的打壓和小覷,有失河南人的厚道和純樸。
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河南人說“中”的場景是這樣的:一個人滿臉謙和地問另一個人:“你說這事這樣做中不中?”另一個人如果覺得這事“中”,就會干脆地回答“中”!這“中”字包含肯定和贊許,還包含響應和配合。怎么能說河南人自傲自負呢?我翻閱書籍,查找“中”最原始的意思,查找后讓我有些意外。“中”最初并不是個方位詞,而是指氏族的中旗,插在氏族部落的中央,代表氏族精神的一面旗幟。只要這面旗幟在,就有了中心和安定;只要這面旗幟在,就有了主導和響應。這符合河南人說“中”的心理,也符合河南人“中直”的性格。
“中”是一種既主導又配合的召喚,既有自己又有別人的照應。仔細品讀河南人說 “中”的場景,還真找不出河南人說“中”自傲自負一面,倒是品讀出河南人謙和的一面;河南人說“中” 倒真是暗合中庸之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跟河南人接觸多了,會發現普通的河南人,對中庸的理解頗深刻,沉穩的家長教育孩子,遇事不要出風頭,不要做露頭的椽子;女孩長得漂亮,有涵養的家長決不讓孩子張狂。因為河南人把“不張狂”作為評價人的標準,現今中國的演藝圈說不上幾個是河南人,河南人把表現欲強看作不好的品質,導致河南人在現在這講包裝,講炒作的時代顯得有些木訥和愚笨,不是河南人不會炒作,而是骨子里對炒作厭惡;不是河南人不創新,而是創新了也沒意識到是創新,認為是平常所為,司空見慣。
河南“天地之中”的區位,是華夏名字的根基。可以說,“中”就是河南,“中”的含義,就是河南。從二里頭到商代殷墟,從周、漢、唐的洛陽到北宋開封...遍布全省的大小古城和遺址,記錄著中國5000年文明。從夏算起,先后有20多個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于此,八大古都河南就占四席,其中洛陽是九朝古都,開封是七朝古都,安陽是殷商古都,鄭州是商都古都;新鄭、許昌、禹州、商丘、淇縣、南陽、鄧州、沁陽、湯陰、濮陽等都在歷史上做過都城。中國古代四個兵家必爭之地,河南位居第一。顧祖禹說:“當取天下之日,河南有所必爭。”司馬遷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許多人提起河南,想到的是“樸實”“土俗”“接地氣”,提到河南話,更是覺得“土氣”。其實不然,河南話里古樸微妙的遣詞造句充滿詩意,細細品味與“土”和“俗”不沾邊。河南話,比想象的要古老、優雅、詩意。聽起來土土的河南話,實際上高雅得不得了。比如餓了這件事,在河南說“饑”,饑腸轆轆、如饑似渴的饑;我自己,在河南話里說“我獨孤個”;“昨天”,在河南話里說“夜隔”。河南話不僅雅致,而且還文藝,比如“這邊、那邊”,河南話的說法是這ciang、那ciang,實際上寫出來是“這廂、那廂”。戲文里常出現的“這廂有禮”就是這兩個字。在一些常用的河南話里,總能找到一些古漢語的遣詞造句,很微妙,很古老,但不土氣。
“中”的甲骨文是一面旗子,最初以在廣場中間插旗表示“中間”和“中央”。先秦時候延伸為“可以、行、好”的意思。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中寫道,“中,猶堪也;合也;行也;不中,猶云不堪也;不合也;不行也;不好也”。跟現在的含義和應用基本一致。中國古稱“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其中豫州位于九州之中,又稱“中州”或“中土”。中國的交通動脈,在河南省會鄭州,交匯成一個大寫的“米”字。地處中原的河南,連接東西,貫通南北。從千年前看起,皇帝、商鞅、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岳飛、李商隱、張仲景、老子、莊子、鬼谷子、韓非子、吳道子、司馬光、玄奘...都有個共同的名字——河南人。歷史上的河南人,都很中!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河南人。5000年文明在河南,留下深厚的歷史和豐富的遺存。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曹植筆下的洛神讓人心向往之,洛水女神作為愛與美的化身,奠定了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的基礎。
最古老的漢字,來自河南安陽。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藏著洛陽邙山古墓群的文物模型。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靈感來源,誕生在北宋汴梁宮廷畫院即現開封的《千里江山圖》...河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隨便拿出一點都可以說是精華。瓷器是中國的代表之一,在英文里,中國是China,瓷器是china。河南是宋代五大名窯中鈞窯、汝窯的故鄉。曾供皇家使用被視若珍寶、“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名窯鈞瓷,就來自河南。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河南:就像一個憨厚的農家小子,以前一直被欺負嘲笑,抹掉眼淚,臉朝黃土默默做事。突然有一天被點名夸獎,也不太會說話。只會憨憨地笑,內心歡喜卻小心翼翼。然后告訴自己,還要努力呢!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