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紅色
賀測亮
秋高氣爽,云淡風輕。心向紅色,鐵馬馳騁。9月23日秋分,“暑退寒未至”,秋半觀千色,流年醉此時,正是云游好時機。一大早,西安市楊家村第二軍休所組織軍休干部,前往旬邑縣馬欄和銅川市照金兩個紅色基地參觀研學。
大巴車沿著福(州)銀(川)高速路,一路北上,朝著心中的勝地——馬欄疾馳。告別了喧囂的都市,關中平原的秋景一覽無遺,兩旁的綠化帶被急速甩在車后,朝圣者的心,早已先于車輛飛揚。
車行至旬邑收費站,下了高速路,沿旬(邑)馬(欄)公路繼續北上,行至約七公里處,到達唐家村,順道參觀了唐家大院。
唐家大院是清朝中晚期名揚西陲三水(旬邑舊稱三水)唐家大財主的故居,距今約有300年的歷史,經過43年籌建,原建87院,2700多間。后經戰亂及子孫變賣,現僅存兩院三進相毗連的中次等房舍,共150余間,以及三品鹽運使唐廷銓的陵墓一座。其建筑風格融北方四合院和蘇杭園林藝術為一體。整個庭院建造精巧,墻壁為水磨石磚,鑲以木、磚、石雕,造型優美,巧奪天工,門欄窗棱更是玲瓏剔透。其中,磚雕、木雕、石雕精美細膩,可與故宮博物院的雕刻相媲美,堪稱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典范,是渭北一顆明珠,令人嘆為觀止。
馬欄到了,這是一塊古老神奇的土地,曾是農耕文明的開創地之一。距今300多萬年歷史的黃河劍齒象化石和板齒犀牛化石就出土于該鎮西塬村,堪稱世界之最。兩千多年前的秦直道穿鎮而過,猶如當年直通邊塞的高速公路,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道路兵站遺址至今猶存。
馬欄的天,是明朗的天。馬欄的地,是綠色的地。馬欄的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茂密,草場廣闊,是巨大的“綠色肺”和天然氧吧。今已仲秋,層林盡染,樹葉逐漸變色,從綠色過渡到黃色、橙色甚至紅色,山林呈現五彩斑斕的景象,形成了一片秋日勝景,煞是好看。
馬欄的秋果飄香,格外誘人。道路兩旁的果園里,蘋果紅彤彤的,像一個個小燈籠掛在枝頭;還有那金黃的柿子,軟糯香甜,咬一口滿是秋天的味道。田野里,玉米成熟,沉甸甸的玉米棒,仿佛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也許因為曾為軍人的緣故,我對這塊熱土,早已心生向往,企盼著早點一睹芳容。
馬欄革命舊址,位于馬欄鎮西河坡村北的山梁之上,由關中分區黨政軍機關及中共陜西省工委馬欄舊址、習老舊居、馬欄七孔橋、關中分區大生產成果展覽室、馬欄革命紀念館、紀念廣場、紀念碑、烈士陵園等組成。這片坐落在子午嶺山麓的建筑群,以黃土為基、青磚為墻,在塬上的晨光中透著厚重的歷史感。這里曾是陜甘寧邊區、關中分區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是西安乃至全國各地仁人志士和軍用物資通往延安的重要驛站和紅色通道。革命戰爭年代成為延安前哨、陜甘寧邊區南大門,曾為中國革命培養了無數棟梁人才,素有“小延安”之稱。如今,馬欄革命舊址被列為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吸引許多旅游者前來緬懷歷史,憑吊先烈,勵志明心,發憤崛起。
在講解員的引導下,我們逐一參觀,了解了紅色馬欄的歷史脈絡。1932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在馬欄轉角村(時屬宜君)成立并舉行了授旗儀式。1936年1月關中特委和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成立,機關曾住在旬邑縣馬家堡、楊坡頭及馬欄,賈拓夫、習老先后任特委書記。1937年10月至1949年4月,馬欄是中共陜西省委、陜甘寧邊區關中分區機關所在地。1941年11月,中共陜西省委機關由照金遷來馬欄,中共中央決定將關中分區改由中共陜西省委領導。1943年1月,中共陜西省委與關中分委合并,在馬欄地區成立了中共關中地委。1945年7月,張宗遜、習老指揮了爺臺山反擊戰,全殲國民黨軍3個師,總指揮部就設在馬欄的窯洞里。1949年4月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決定將關中地委改為中共三原地委,駐地移至三原縣城,馬欄的革命使命暫告一段落。
馬欄還是培養革命人才的搖籃,1938年4月,延安魯迅師范學校遷駐馬欄馬家堡村,在關中分區辦學一年多時間,培養學生300多名。
歷史的腳步漸行漸遠,這一段歲月已成往事。但記憶是刻骨銘心的,青翠的馬欄山鐫刻著革命先輩的名字和足跡,潺潺的馬欄河流淌著兵與民的艱辛和偉大。馬欄這塊紅色土地,永遠讓許許多多的人魂牽夢縈。
當天晚上,我們下榻旬邑賓館,24日早餐后,前往銅川照金革命紀念館。路過陜西石門山國家森林公園,順道也進行了參觀。
當地有一種說法:紅色馬欄,綠色石門。石門山森林公園位于旬邑縣東北部子午嶺西南余脈,森林覆蓋率為95%,公園融合自然與人文景觀,現存秦直道遺址、石門關隘、扶蘇廟等歷史遺跡,被譽為渭北高原上的“西雙版納”,西安咸陽的后花園,是盛夏避暑和游覽觀光的理想之地。此時正值仲秋,五彩斑斕的森林景色,猶如一幅絕美的油彩畫,美輪美奐,美不勝收,讓人留戀忘返。
出了森林公園不久,車就駛入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來到陜甘邊區照金革命根據地。這里是中國共產黨在西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由劉志丹、謝子長、習老等老一輩革命家于1933年創建,鼎盛時期覆蓋陜甘兩省14個縣,面積達數萬平方公里,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提供了戰略支撐,推動了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在西北地區的實踐。
進入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它坐北朝南,氣勢恢宏。館內以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歷史為主線,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圖片、文物和現代高科技手段,生動再現了根據地創建的艱難歷程。看著那些銹跡斑斑的槍支、破舊的軍裝,仿佛能看到當年革命先烈們浴血奮戰的場景。
從紀念館二樓拾級而上,我上到了巍峨矗立的英雄紀念碑。紀念碑通體采用花崗巖構建,碑頂高度為33米,象征著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1933年創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英雄們永垂不朽”16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讓人心中充滿敬仰。
薛家寨是紅色照金的重要地點,它位于1600余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地勢險峻。當年,紅軍利用這里的天然地勢建造了防御工事和醫療所、兵工廠等后勤基地。沿著陡峭的山路攀登,仿佛能感受到當年紅軍戰士們的艱辛與堅定。
陳家坡會議舊址,是1933年8月14日,中共陜甘邊區特委在這里召開黨、政、軍聯席會議的地方,會議總結了紅二十六軍南下失敗的教訓,決定了堅持并擴大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方針,被稱為陜甘邊革命歷史上的“遵義會議”。
在參觀兩個紅色基地過程中,軍休干部屏心靜氣,細致入微,時而駐足傾聽,時而仔細瀏覽,時而相互議論,仿佛要把這些紅色基因感悟于心。每到一處,研學團都要合影,留下了珍貴的紀念。不少人還各自選取有紀念意義的背景拍照,讓鏡頭在一剎那間,把紅色馬欄、照金的根留住。那份對革命先輩的崇拜,對紅色舊址的戀戀不舍,由衷地讓人感動。
此次紅色研學活動,使軍休干部受到了一場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心靈普遍受到了一次洗禮。
參觀結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兩個紅色基地,留給了自己不盡的思考,回答了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回望這兩處承載著革命記憶的紅色土地,每一處遺址和每一件文物,都在告訴我們,這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傳承紅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載體。時刻教育著我們,要牢記歷史,繼承光榮傳統,發揚馬欄、照金革命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續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