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包和獻北獻叨
羅里寧
文旅消費市場的興起,為市場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種與消費有關的玩意兒,也層出不窮,有些網民,或者歌曲,就把過去廣西農村用來裝米酒的一種塑料桶以“公文包”的名稱做噱頭,說來到廣西,除了吃得好,還會有公文包接待。
所謂公文包,是指一種扁方型的塑料桶,因為它的這個形狀而得名(不知道是什么人先那么叫的),這種塑料桶,曾被鄉下人用來裝米酒(也可用來裝食油或其它),那家有宴席,或者聚餐,買酒時就用它去裝,常用的容量,十斤或者五斤,人多就用大點的,人少就用小點的。
和它齊名的,有喝酒時的“獻北獻叨”。何謂獻北獻叨?以前壯族喝酒,是把酒盛在一給大碗里,在碗邊擺幾個瓷勺子,開喝時拿起勺子,打上酒送到別人嘴里,然后你來我往,互相喂酒(這里面有敬人的意思),壯話語音,一勺叫一“獻”,“北”代表去,“叨”代表來,獻北獻叨,就是喂去喂來的意思,這種喝法,也影響到其他民族,大家喝酒時,總愛“獻北獻叨”的喝。
不過,那已經是過去的事。每個地方,都會有一些傳統的東西,傳統的東西,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喝酒時的“獻北獻叨”,就是不好的,雖然那樣喝,有親和感,能增進友誼,但那樣喝,口水混在酒里,實在不衛生,若是有人有傳染病,還有可能會造成交叉感染,因此“獻北獻叨”,就不應該保留,現在也確實不那么喝了。中國五千年文化,保留下來的,多是些精華的東西,更多的糟粕,已經被拋棄,去糟取精,是人類文化進步的一個因素,不加區分地全部繼承,反而會阻礙文化進步。現在回過頭來說說公文包。公文包好不好,先不給它下定論,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它曾經是用來裝米酒的主要容器,那時候還沒那么大的其它容器,比較大一點的玻璃容器不好拿,且容易破碎,塑料桶容易提拿,不易破碎,喝酒時用它去打酒,也就理所當然。只是那樣裝,既不科學,也不很衛生,況且還有現代科學指出,用塑料桶裝酒,因為酒精刺激的作用,會分解出一些有害的塑料粒子,對身體不好。
怎么樣去弘揚自己的傳統文化,在廣西,有各個民族的山歌民歌、壯錦繡球、民宿農莊、夜市美食,等等等等,這些東西就是放在全國,也是拿得出手的,沒必要把過去的一些不是很好的東西拿出來做噱頭。“公文包”就屬于這一類東西。
過去農村喝酒,也包括一些城鎮,喝散裝米酒的比較多,那時候瓶裝酒少,也不流行,而裝散裝米酒的最好的容器,就是塑料桶,那也是那個年代人們喝酒的一個需要。社會在發展,人的思想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廣西因為地處邊防,有守衛祖國南大門的職責,經濟發展的步伐有點不那么快,但廣西人的生活意識是前衛的,基本上和廣東同步,吃喝和廣東人差不多,而且還要“瘋狂”一些,改革開放后,城里人漸漸地喝上了瓶裝酒,有講究的,還會喝一些名貴的瓶裝酒,城里夜市,也多是晚上九點鐘以后才開始,到第二天凌晨一、兩點還有人吃喝,農村人的生活,也得到了不斷地改善,喝瓶裝酒的越來越多,用塑料桶裝米酒的越來越少,若不是有人用“公文包”來做噱頭,估計有很多人還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在文旅消費市場興起之前,是沒有人那樣叫的,而且現在,也很少看到“公文包”了。除非是在農村的一些比較大一點的酒席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