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塘邊村后的蜀山郁郁蔥蔥,自然風光優美,森林覆蓋率達95%,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于是,選上一個周末的時間,結朋伴友一睹蜀山真面目。
蜀山雖不高,要想走一回,也得花上半個多時辰。走過蜀山腳邊的竹水山莊,進入一片竹林,頓覺清涼了許多。一路上,小徑彎彎,野花盛開,自有一番滋味上心頭。
到了白崗尖,但見巖石光滑,恰似天然的滑滑梯。據同行的老者回憶,他幼年時經常與伙伴在此玩耍,既消磨時光又鍛煉身體,真是一舉兩得。折過一程,迎面看見一大一小石筍屹立山間,宛如一對母子忠實守護著蜀山。恰似神來之筆,平添了不少樂趣。得知這才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足已讓人感到四肢乏力。
來到半山腰,抬頭一望竟有一只獅子臥在其中,兩眼炯炯有神,似乎警惕進山的不速之客。在蠻可愛的獅子頭景點,便是蜀山風景的精髓——蜀山洞,也就是當地人口口相傳的神仙洞。據說,當年有兩位神仙在這里對弈,天空突然天下起雨來,山中的樵夫無處避雨。神仙頓起憐憫之心,緊握拳頭用力一拳打去,立即出現一臂長的山洞,可容十余人躲雨。正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神奇。蜀山洞有一大一小兩個洞穴,要想進入得趴著爬進,外窄內寬果真另有洞天。大的洞穴鄰近懸崖,倒是增加了一絲驚險。蜀山洞不遠為棋子洞,想必是那兩位神仙所遺落的,只是洞中的棋子已被何人拿走?惹得游客亂猜測。
好不容易登上山頂,放眼望去赤岸的許多村莊盡收眼底。山頂有一座小廟,名為蜀山廟。廟雖小,卻時有香火相供。廟前的一幅對聯道出了此情此景:“蜀水回繞靜享清閑,塘山突兀儼然仙境。”
唉,上山容易下山難。別過了蜀山廟,戰戰兢兢地來到牛背脊。這可是水牛精所化的,還真有板有眼的,仿佛在此懺悔。聽說塘邊迎龍燈都要到這里,以祈求風調雨順,只是我等無緣相見。
塘邊有一奇,那就是燈龍上蜀山。這應該是這里傳統民俗的一大特色。正月里擇一個吉日,待到夜幕降臨,人們興高采烈地抬著板凳燈龍巡游于蜀山,遠遠望去,就像一條矯健的火龍在山間飛舞,時出時沒、變幻多端,場面極為壯觀。到了牛背脊,自然少不了一番祭祀,之后一橋橋板凳燈方才可以拆開,然后各自飛快下山,誰先趕到家意味著他家定會鴻運當頭。如今,由于塘邊人在外工作、謀生人員甚多,已無法重新進行組織,更難以再現當年的盛況,真是一件憾事。
遺憾總是難免的。緊挨著牛背脊的是黃坦缺,也就是塘邊人眼中的龍脈。這里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好像是義烏人家喻戶曉的石壁將軍救駕的傳說。因將軍的毛毛糙糙,白白斷送了溪西王的江山,只留下光溜溜的巖石。想想也是,得與失有時還要靠自己好好把握。
下得蜀山,早已大汗淋漓,倍感精神抖擻。噢,蜀山倒真是休閑、健身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