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莫言此物尋常味
——《瓜果漫談》之十八
作者:陳清江 安玉琦
金橘生成光色透,彈丸小大彩霞飛。——宋·張繼先
【引言】
起意寫橘,驀然記起張繼先“金橘生成光色透,彈丸小大彩霞飛”的美妙詩句,酷似精妙的工筆畫,為橘子描繪了一幅靈動而又迷人的肖像……
(一)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晏子直截了當點明了橘子的生態地域。自古以來,長江流域以南便是橘子最適宜的生長地。四川江津的柑橘,早在唐代就已入貢宮廷,在歷史的長河中,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榮耀。浙江黃巖蜜橘,以“皮薄汁多”的美譽歷經千年而不衰,現今已成為浙東水果名片。福建漳州紅橘,果皮紅艷,仿若云霞,明清時則為貢品。廣東四會砂糖橘,清甜無渣,成為嶺南水果的佼佼者。這些道地橘子,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對一方水土的深情眷戀。
由此,讓我們循著橘樹的生長軌跡,看看它的模樣吧。結果的橘樹大多三四米之高,樹干撐起圓頭形樹冠,四季常青的枝葉在寒冬里格外醒目,有如天地間永不褪色的翡翠。革質葉片呈披針形舒展,葉柄處的狹翅恰似葉片的精致裙裾,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增添了幾分靈動之美。
春夏之交,那是橘樹最美麗的時刻。五瓣白花如同繁星般綴滿枝頭,那濃郁的香氣飄溢周遭,引得蜂蝶在光影中翩翩起舞,仿佛在舉行一場盛大的舞會。其后,青果在雨露滋潤中慢慢膨大,就像一個個綠色的精靈在成長。
秋深時,它們逐漸轉為橙黃,表皮上的油胞不斷釋放出濃郁的芳香,仿佛在宣告著成熟的喜悅。剝開橘皮,白色橘絡如輕紗般包裹著果瓣,紡錘形果粒晶瑩剔透,如同珍珠般閃耀。
(二)
不錯,橘子諸多名號,都富有詩意韻律。在《詩經》中,它被稱為“橘柚”,這簡單質樸的稱謂,猶如從遠古傳來的歌謠,帶著一種古樸的韻味,讓人感受到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而《本草綱目》則喚作“木奴”,這個雅號背后,隱藏著三國時期李衡在武陵種橘千株的典故。李衡曾言“此當為我木奴,衣食百千”,他將果樹比作能養家糊口的忠仆,這一比喻不僅體現了古人對果樹的珍視,更蘊含著農耕文明中樸素而深刻的生存智慧。南方民間直白地稱其為“蜜橘”,這是對果肉甘美如露的直接贊頌,并且飽含著人們對這一美味果實的喜愛。“福橘”“貢橘”等稱謂,則因產地與品質得名,它們有如地域風土的生態標本,每一個名字都訴說著一方水土的故事。尤其當我們聽到“金丸”二字時,眼前仿佛立刻浮現出橘子掛滿枝頭如珠串般的盛景,不由得讓人心旌搖動。
不過, 更加動人的則是《列子》里“橘中秘”的傳奇故事:據說巴邛人在橘園中發現一顆巨橘,剖開后竟見兩位老者在其中對弈,棋局精妙,老者笑道:“吾輩避世于此,已百年矣。”這種“橘中天地”的敘事,體現著古人對隱逸生活的浪漫想象。還有一說,屈原被流放江南時,面對橘樹“獨立不遷”,于是揮筆寫下了《橘頌》:“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他以橘喻志,將自己的高尚品格與橘樹的堅韌不屈相融合,使其成為文人堅守品格的精神圖騰。
(三)
橘子,于尋常百姓視為可口水果,于中藥學家則譽其“渾身皆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論述道:橘皮:即陳皮,經曬干陳放后入藥,“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是方劑中的“百搭之臣”。橘絡:果皮與果肉間的白色筋絡,性平味甘,能通絡化痰、順氣活血,“煎湯飲之,可治久咳胸痛”。橘核:種子性溫味苦,入肝經,能理氣散結、止痛,是治疝氣、睪丸腫痛的常用藥。橘葉:性平味辛,能疏肝行氣、消腫散結,可治乳癰、脅痛。
總而言之:果皮辛香行散,故能理氣;橘絡輕柔如絲,故能通絡;果核堅實,故能散結,充分體現了“物盡其用”的中醫哲理。
而現代醫學,又為橘子的藥用價值提供了不少新論證。經研究發現,橘皮中的橙皮苷能保護心血管,揮發油可促進消化,這與中醫“理氣健脾”的認知不謀而合。橘絡中的黃酮類物質有抗腫瘤活性,果肉中的維生素C能增強免疫力。更奇妙的是,新鮮橘皮刺激性強,陳放后揮發油減少、黃酮類增加,藥效更溫和,這恰好印證了中醫“陳皮需陳久”的藥用經驗。從傳統藥材到現代保健品,橘子在古今智慧的對話中,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它既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又融入了現代科學的成果,已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結語】
行文至此,不妨班門弄斧,也以詩詞結尾吧!
詠橘
嘉樹南州帶露榮,金丸綴枝映日明,
香浮玉瓣含清露,絡裹瓊漿蘊至精。
理氣陳皮傳古訓,疏肝綠蒂驗新程,
莫言此物尋常味,曾伴騷人賦赤誠。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