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流行“假領子”
郭松
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曾經有那么幾年時間,流行“假領子”。“假領子”,并非領子是假的,是一種只有領子的裝飾。
那時貧困,又要面子,買不起面料做襯衣,不知道是哪些聰明的人,就想出一個法子,讓裁縫做幾個不同顏色的假領子,換著穿。
穿在外套里面,乍一看和襯衣沒啥區別,那時即便是假領子,也不是所有人都穿得起的,穿假領子的,一般是家里條件尚可,又比較講究的人。
“假領子”在計劃經濟年代叫“節約領”,“假領子”是那個貧困年代,走進百姓家為數不多的一份時尚。“假領子”這個稱呼,其實并不準確。準確地說,“假領子”應該叫假襯衣,領子是貨真價實的,不是一件真正的襯衣,只是一件領子而已。
“假領子”并不是國內首創的,而是在十九世紀中葉英國首創的。在國內,誕生在時尚之都上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供求關系上處于短缺年代。衣服或者布料須憑布票購買,而且每個人一年的布票極其有限。一件衣服常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體面的成衣襯衣,更是讓人欣羨的奢侈品。
一般的人家,不是逢年過節,極少添置新衣服。即便逢年過節,添制新衣服,也大多是買布做件外衣或褲子,很少專門買布做襯衣。當時的我們,即使“六一”節做件白色的新襯衣,也是當正裝在正式場合穿,很少有人把它穿在外衣里,或當作一件襯衣穿。城里人穿襯衣的多一些,也正是窮則思變,“假領子”才應運而生,并風行一時。
“假領子”又不完全是領子,它還有前襟、后片、扣子、扣眼,但只保留襯衣上部的少半截,實際上是有領子有肩沒有袖子的半截子襯衣。肩頭下由前后兩根布帶連接,形成肩袖口,人的兩臂穿過肩袖口,扣好胸前的三顆扣子,將假領子固定住,使其不上下躥動。“假領子”穿在外衣里面,以假亂真,露出的衣領部分完全與襯衣相同。
“假領子”之所以受青睞,一是便宜,省錢省布票。二是省事,隨臟隨洗,干得快。三是方便,外出攜帶不占地方。四是時尚,領子大都比襯衣尖,和傳統小方領形成鮮明對比。當然,假領子也有尷尬之處,無論多熱,也沒法脫掉外衣。
當時,男青年的經典穿著,是在雞心領毛衣里配上假領子,尖尖的領子翻在毛衣外面。女青年冬天會將假領子翻在棉衣領外面,或翻在毛衣領外面。春秋,在外衣領口露出細格或碎花假領子,或將假領子翻到外衣的領子上。她們的假領子,有尖角的,有圓形的,還有鋸齒形的。每天穿什么顏色或花樣的領子,看當天穿什么顏色的衣服。
我上初中時,已經知道并見過有同學穿假領子。那些同學的假領子,基本是自己家里動手裁剪制作的。雖然也有當時時髦的確良布料的,但自己做的,沒有硬些的內襯,領子并不挺撥。當時,還沒有見過商店里有賣假領子的。當然,也有些人是通過親友,從上海購買的正宗貨。那些正規廠家生產的假領子,挺刮、板正、少有褶皺,領子很尖且挺撥,不像自己縫紉的領子軟軟的。
我真正有“假領子”,像是1978年讀高中后,當時我母親的一位朋友,在百貨公司工作,從她那買了一塊白色的確涼布,拿到縫紉社給我做了兩件“假領子”。應該說,我做的假領子,還是中規中矩的。后來買的幾件假領子,也不算太前衛。但有些時尚青年的假領子,就非常前衛,有的領子夸張的大和尖。
那些白得晃眼的“假領子”在昏黃的燈光下顯得格外挺括,讓圍觀的人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這樣的場景在當時的中國并不少見,假領子是那個年代的一種普遍現象,它不僅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成為生活的補充品,更是年輕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個縮影。
“假領子”流行的時間并不長,到了八十年代前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時裝觀念逐步新潮。從藍黑白三色大一統的時代,瞬間進入到開放的時代。以蝙蝠衫、棒針衫、牛仔褲、喇叭褲、運動服為代表的服飾,紛紛登上時尚的舞臺;經濟實惠的假領子,在新的流行趨勢沖擊下,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