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去,一個聲音向我召喚。于是,在一個晴朗的日子穿上旅游鞋,帶好行裝,騎上輕快的自行車興致勃勃的向山的方向沖去。
我是一個山野之人,如同陶淵明詩文里寫到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那樣。愛好自由,放飛天性是自己的一貫追求。我雖無孔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那樣的灑脫浪漫,但這并不影響我對于山的無限熱愛。
山,或矗立于地平線上,或深藏于深谷險壑之中。矗立于地平線上,只需抬頭仰望,呵,好偉岸啊!拔地而起,聳入云霄的樣子,只讓你分不清那是山還是云;而深藏于深谷險壑之中的,當然要沿著山路走到坡底,慢慢的,山的眉目就顯示出來了,倘若隨著地勢的逐漸沉降,那沉睡著的大山就顯露在了你的眼前,呵,好蒼茫啊!這橫亙在山谷中的姿態竟然是另外一番樣子。而當沉到谷底,仰望,也是偉偉岸岸,雄渾開闊,蒼蒼茫茫的,那不是山是什么?
看山,最喜歡山那一副凝眉垂首的靜態,感覺里那山就是一尊打坐修煉的大佛。任你風搖啊,雨刷啊,雷擊啊,電鳴啊,可它就是如姜太公穩坐釣魚臺—一動也不動。山的凝重,山的沉穩,山的定力,山的品格,山的修養,常常讓我羞赧萬分。我是多么的淺薄,多么的浮躁,多么的張狂,又多么的胸無點墨。在大山的面前,我照出了自己的丑陋,自己的膚淺,自己的缺陷。看那山能屹立千年萬年而紋絲不動,為了一個恒定的目標,廝守腳下的大地。而我呢,我能堅定自己的目標,自己的理想,自己熱愛的事業而不為風吹,雨打,雷擊,電鳴而動搖嗎?
看那山的胸懷能容忍風的批評,雨的挖苦,鳥兒的譏笑,依然能堅守理想,呵護萬物,在風雨中矗立不倒;我能做到嗎?我為何不能像大山那樣有著寬廣的胸懷容納萬物,包容一切,默默地去做熱愛的事業,默默地去堅定自己恒遠的目標,默默地承受一切來自大自然的冷嘲熱諷。
我堅強嗎?我有大山那樣的堅強的品格嗎?不說外在的冷嘲熱諷,就是來自外在的更大的壓力,大山動搖過嗎?即使就是那大地震一樣的磨難到來,大山還不是輕輕地抖動一下肩膀。而我呢?我為何就經受不住有些冷嘲熱諷呢?我為何就那樣容易生氣呢?我為何就容易那樣動搖呢?是啊,我是多么地懦弱,多么的不堪一擊,多么的妄自菲薄。難道是我熱愛的不赤誠嗎?難道是我沒有更高的稟賦天分嗎?亦或是我還沒有投入到如癡如醉的地步。
這些,都是值得我在大山面前的深入思考。
然而,當我陶醉于大山的沉默的品格之中時,我又是多么的欽佩它的無言。老子有言:大辯不言,大智若愚。這句話適用于人類,也適用于大山。是啊,大山委屈了,高興了,憤怒了,傷心了,可不都還是那樣的姿態,那樣的靜默不語,任你再如何惡劣的品行它都不理,它都能接受。這就是大山的魅力,大山的品格,大山的風格。我的確太渺小了,太沒有修行了,我的平庸,我的淺薄,我的孤陋寡聞,都讓我在大山的面前相形見絀。我能不羞愧嗎?我能不汗顏嗎?
大山啊!你有哲學家的風度,你有思想家的高度,你有文學家的博度,你又有歷史學家的深度。在你的身上,本身就可以演繹一部億萬年前以來的關于生命,關于人類,關于愛情,關于戰爭的歷史畫卷,又可以告訴人類關于天地之間的一切大道理,也可以告訴我們關于永恒的一些真理。
看山,就是看大山的境界,那是我們人生最需要提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