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潼關縣城,寥落的迎賓大道上,遠遠看去有一座雕塑,帶著好奇,我趕上前去,仰頭一看,是一位夫子形象,看他相貌凜然,端莊嚴肅,神情藹然,所著服飾為寬大的漢服裝束,一手持卷,一手伸出,似有迎大賓之意。我想上前握手問好,可是先生高高在上,哪能夠到。先生為誰?漢白玉石雕下座工筆正楷書寫“楊震”二字,久聞先生大名,誰人不曉“四知”典故。先生暮夜拒金可謂流芳千古,令人欽慕。轉過石座之側,有關于先生的介紹,書寫為:楊震(?-前124),字伯起,東漢弘農(今潼關水峪口村)人。長期從教,人稱“關西夫子”。五十歲入仕途,官至太尉。以“四知”拒金名揚古今,因稱“四知先生”。楊震死后葬于潼關四知村。石座之后為筆力遒勁的“關西夫子”四個大字。我繞石雕前后欣賞,適逢一老者晨練,上前與老人搭訕,老人給我指點,順前面大路直走,到老潼關,再向西到吊橋,就是楊震墓。我感謝老人指點,遂下決心前去一看。
到得老潼關,前后欣賞游玩了兩個多小時,這才起身去看楊震墓,由于路況不熟,于是再三詢問了幾位當地人,確定方向無誤,于是直朝西走。沿途我想,楊震墓是啥樣?不會只是一座墳墓吧!像這樣的一位流芳千古的古代名人,應該像司馬遷一樣有個像樣的祠堂吧!至少不會像洛濱鎮附近的鄧艾墓那樣荒草凄凄吧!去往的路途都很平坦,沿途可見黃河濕地,還有黃河渭河洛河三河的交匯處,看了看,河面甚是壯闊,但是心里還是惦記著楊震墓,于是又向前走,不多時,便見一開闊廣場,廣場前是高大的牌坊,看這氣勢,心中猜想肯定是楊震墓了。停好車來,急忙拿出相機,先從正面拍攝,牌坊上橫聯為“四知坊”三個大字,上聯為“千古潼關清風明月廉聲遠”,下聯為“萬尋華岳劍影蓮峰正氣高”,整個字體大氣遒勁有力,與石立的大氣高遠的牌坊相得益彰,橫聯“四知坊”取自先生的暮夜拒金的“四知”故事,典型突出,也可理解為四知村的牌坊,因為先生寖處即為“四知村”,可見人們對先生高風亮節的仰慕;上聯和下聯分別為一實一虛,突出了先生廉潔的品質,也同時喻意先生的正氣可凌華岳,與青山同在。時值春節時期,游客不多,寬大的廣場稀稀落落,我沿著正面依序參觀。又遇到先前所見漢白玉楊震雕塑,介紹和前面一樣。我再沒有停留,就向正門走去,詢問工作人員,方知不需買票,只有亮出證件即可進去參觀。我暗喜,這有何難,隨即亮出自己證件,即就參觀。
我先站在門口端詳,但見祠堂門樓氣勢雄偉,儼然城墻造型,其簡樸之氣韻,頗有秦漢建筑風貌,青磚素門,不用朱漆或者其他色料,正好暗合先生簡樸清廉之風格,設計者可見很是動了心思。門樓有三個門,正中上方為“楊震公祠”,兩邊左右各為“秦風”“漢韻”。正門兩邊上下聯分別為“一座雄關踞河岳湯池鐵壁”“四知太守昭清廉竹節梅風”,門樓上方這時還有游客走動。我急忙拿出相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拍攝,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從正門進去,前面就是“四知堂”,其建筑風格一縷如前,都是秦風漢韻,粗獷簡樸,不過這巍峨的展廳上面也是樓閣相連,重檐飛檐面貌,大氣厚重,震懾人心。走上臺階,但見四知堂兩邊各有兩聯,為“日畏四知勤政愛民安社稷”“夜捫三省奉公守法正乾坤”。入得大廳,但見“清風正氣”四個大字撲面而來,給人心靈的激蕩,又兩邊聯語為“揚正氣倡廉風天知地曉”“震朝綱祛賄賂古鑒今察”,而前面則是令人敬慕萬分的楊震坐像,但見楊公正氣凌霄漢,眉宇間目光如炬,似乎要把那污濁看透。展廳周圍是根據楊公生平塑造的故事情景,一為“暮夜卻金”,下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人不知?!”一為“焚詩過湖”,講的是楊震和夫人乘船過洞庭湖,行至半途風浪大作。舟人說是河神作怪,請求楊震拿出金錢投入河中,以求平安。楊震說:“我兩袖清風,哪里有錢!”經舟人苦苦哀求,楊震無奈說:“我拿不出錢來,就寫詩來代替吧。”遂寫下四句詩:“楊震為官一身清,哪有金錢祭河神。平生不做虧心事,船到江心任你沉。”楊震命人將詩箋焚化,將紙灰撒入湖中。夫人為了表示虔誠,背著楊震拔下頭釵,投入湖中,這樣一來,頓時風平浪靜,安全過湖。回到官署當晚,夫人購魚給大家壓驚,不料從魚腹中發現了自己投往湖中的頭釵,眾人莫不稱奇。這個故事文學性很強,也帶有傳奇色彩,令人嘖嘖稱奇,可見楊震清廉都感動了鬼神。在這個故事的下面則有題寫“正氣浩然----邪氣奈何?!”另外還有“禮葬潼亭”,講的是楊震被平反昭雪之后,兒子們從陜縣迎回靈柩,改葬于潼亭。下葬之日,遠近畢至,儀式非常隆重,人們都借此表達對這位剛直清廉老人的敬重之情。更多的還有楊震給子孫留下的精神財富,他以清廉自律給后代樹立了榜樣,其兒子,孫子,曾孫都先后做到了太尉,被世人稱為“一門四太尉”,“四世三公”。當然,楊震的美名也揚遍四海,各地都有紀念之所。
出得展廳,兩邊分別是清風廊,這里展出了自周公旦到清朝林則徐等一百多名清廉官員的事跡,他們的共同點即是“清官墻”上的概括“一切思維和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民”—老百姓。”因此,清官文化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在十八界三中全會反腐倡廉之際,這樣的清官文化是應該大力推行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如毛澤東曾經講過的:古人都能做到,更何況我們共產黨人呢?
清風廊后是楊震墓園,整個墓園布局大氣渾厚而又簡樸,氣氛隆重,莊嚴肅穆。墓區前有穩實敦厚的城闕,令人肅然起敬,這樣的城闕讓我想起了乾陵墓區前的城闕,給人莊嚴隆重之感。緊接著城闕之后是威嚴的石獅,威武的石馬,還有高貴穩重的石象,它們像忠實的衛士一樣守衛著這里,儼然有一種不可侵犯之勢。走過這些威武的石獸們,就是一座高臺,上面置放一鼎,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之意。這樣的布局更加襯托的墓園莊重尊貴,令人肅然起敬,是啊!作為朝廷官員,手執權柄,其一舉一動也常常關系到國家安危,喻意何嘗不是這樣的呢?鼎后則是楊震墓,墓前有祭壇,祭壇上刻寫一個大大的“廉”,祭壇之后則是一塊墓碑,當我走到墓碑前,感覺怎么像鏡子,原來是墓碑用兩塊玻璃包裝,稍遠可照人,近看是古人所題寫“楊震墓”的字樣。這樣的設置頗為機智,正好與正門后背“千古人鏡”相映,意為每個人都要把自己和楊震作為鏡子照一照,看是否做到了清正廉潔。這正是唐太宗稱譽魏征的兩句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樣的寓意可謂深厚矣!楊震墓兩邊各有一華表,還有鐘鼓樓等建筑,更能增加威儀。旁邊也有家族成員幾人,周圍松柏長青,荷池清冽,整個墓冢背靠渭河,給人以深邃之感。如此前臨華岳,背依大河,可謂氣吞山河!讓人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