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仰而望山,俯而聽泉。俯仰左右,顧而樂之。”
底先,就是一個智山仁水的地方。
壯族那古老的傳說,讓底先富有一種神秘和詩意:
傳說,云南廣南與廣西西林的毗鄰之地,山水相接,民風相同;山遠地偏,富山仁水。一位美麗的仙女,不經意間,駐足停留在這個“處處涌綠波,遍地飄紫氣”的地方,被它“通山潑墨千年畫,富水隱弦萬古琴”的美景所吸引,從此,不再飄游他地而永駐于此。是為“底先”(原為“底仙”)之來由,壯語,意為“仙女駐留的地方”。
詩意的傳說,為底先的人文底蘊增添了一份慈祥的厚重。
2
“古榕托清露,白水起微濤。明月祥云護,心懷玉宇高。”
我想,這是水墨底先的最美寫照。
悠然,寧靜。遠山含翠,近水清靈。
一次心靈的行走需要眼睛的發現——
一棵棵滿含滄桑的古榕,安詳地佇立于寨中:它們既是壯寨的守護神,更是壯民崇尚自然而奉為神靈的“竜樹”。
滄桑中見證村寨的興衰,安詳里凸顯出山民的和諧。
一棵樹的枝繁葉茂,可以映照出一個村寨奮發圖強的集體信念。
一幢幢現代舒逸的小洋樓顛覆了壯族傳統的干欄吊腳小屋——時代的必然:一種現代文明代替了古老文明。
山民們并不排斥,那是他們內心深處永遠保存著干欄小屋的溫馨——
盡管變化了外在的形式,但他們那根深蒂固的優秀傳統基因仍在傳承。
在村落中,時不時地還會依稀可見幾座炊煙裊繞的吊腳小樓。
3
四周的山野,幽靜,曠遠。
春日淡淡的柔和,如一襲輕緩的音樂,靜靜地流淌;青翠如黛的山巒中,泛出星星點點的嫩黃,在微風的捂撫下,閃爍著美妙弧線的身子,熠熠發亮。
鵝黃的嫩芽,讓深沉的年輪重新皈依:
那些枯敗的老枝,在春風的慫恿下,竦然煥發,找回最初的本真。
四周碧綠如黛,儼然深色墨汁,潑灑在底先的山嵐靜野,蕩滌著世俗的塵囂,洗濯著眾生的魂魄。
聽峰巒馱著不老歲月的呼吸,山花在絮語心事;
看層林演繹多彩季節的傳奇,飛鳥在丈量希冀。
我用一種探秘的眼睛,去揭開底先迷人的風水:
蒼翠如黛的山巒,四面環繞,寧靜中流淌梵音,幽深處隱顯圓潤。
眷戀,笑靨,含蓄——氤氳著底先的福氣。
4
如果說,如黛的青山,給了底先一份秀氣,那么,環繞村寨緩緩流淌的馱娘江,則給了底先十足的靈氣。
清澈的流水,九曲回環,一波三折,一路緩悠緩悠向東北,流入廣西西林。
一條心靈的河流,永駐于底先人的心坎里。
一路歌唱的河流,是底先一首山里的民謠。日夜不息,奔流而去。帶著一種自信和悠然飄向遠方。
岸邊,一片片青紗帳似的甘蔗林,溫暖了山民幸福的幽徑,甜蜜了山民溫婉的笑容。
河流上空,幾座簡易的木制橋,連通了山里與山外,聯系著信息與智慧,連接著勞作與收獲,連貫著悠遠與現在。
佇足于風雨飄搖的鐵索橋上,屏息凝視,兀自有一種哲思涌上心頭:一條河的完美。沿橋的上游往上漫溯,抵達一條河的源頭;向下追尋,可以目睹一條河的歸宿。我想,一個人或村莊的前世今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停泊在岸邊的幾艘綠色豬槽船,是在等待風雨啟航?抑或是在等待打撈歲月的最佳時機?
一條河流,水中的靈魂,清澈見底。
眼睛所到之處,需要用心去感受,需要用心靈去感悟——
一條河流的恩惠,給予了底先人“上善若水”的稟賦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平和境界。
5
“山遠有閑心,竹青人家妙。”
頭枕青山,腳倚靈水。水墨世界,遠離塵囂。
山賦予底先人頑強堅韌的大山情懷;水給予底先人海納百川的包容品格。
山水相連的西林土黃村民,與底先村民同宗同源,情同手足,習俗相通,民風相同。
山這邊是底先的苞谷地,山那邊是土黃的辣椒園;
馱娘江上游是底先的甘蔗林,馱娘江下游是土黃的水稻田。
山牽水繞一家親,共同致富兩地情。
土黃——底先兩村開展的聯合黨支部,開創了滇桂兩省區邊地“綜合治理、聯合共管”的先河,為邊地山民共同奔小康保駕護航。
底先——土黃,山同脈,水同源。
一次心靈的抵達,就可撫摸或親近水墨山寨——
那裊裊炊煙,飄渺著滇桂邊地山民和睦的幸福。
6
仰山俯泉,是底先的得天獨厚。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底先最美的意境。
“一浮一沒水中鳥,更遠更昏天外山?!笔堑紫茸顡屟鄣恼鎸?。
我用一顆探尋和欣賞的心靈感知底先——
“當我想收獲一縷春風的時候,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div>
水墨底先,蕩滌心靈的塵埃。
水墨底先,拂去骯臟靈魂的污垢。
“天地奇如許,蓬壺夢似酣。”
底先,一個讓人心靈陶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