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相愛的人之間展開 (林茶居/文)
下班后到超市購物,排隊買單。
突然前面一小女孩咯咯咯大笑不已。她身旁的男子嗔怪了幾句,原來小女孩不小心踩到父親的腳了。
小女孩又是一陣咯咯咯大笑。她只是無意中踩到了父親的腳。她是那樣幸福地笑。她父親給她買了一堆好吃的東西。我想,更重要的是,她此時跟她父親在一起。
我想起了河北詩人李南的詩句:
在一個繁花閃爍的早晨,我聽見
不遠處一個清脆的童聲
他喊——“媽媽”
幾個行路的女人,和我一樣
微笑著回過頭來
她們都認為這聲稚嫩的呼喚
與自己有關
……
不管是親眼所見,還是閱讀所感,這兩個場景,無疑都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一幕。這種美好,源自人性的本能。信任,關懷,慈悲,體貼,溫暖,柔軟,細膩,都在其中。
這也是我心力之所能及的最本真、最高尚的教育。如果說有一個最高的教育標準的話,那么,它就是人的標準——這里的人,對世間萬物都飽含親情和愛。
所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雙向乃至多向的,而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的愛的投射。所以,真正的教育,在相愛的人之間展開。
教育當然不等同于生活,但生活中的諸多細節,都隱含和傳達著教育的真諦,可以給我們以什么是好的教育的的啟悟。只要你以“人的標準”,以美好的人性去看,去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苦痛乃至絕望于自己的教育,將目光投向教育發達的地方,諸如美國,諸如芬蘭,試圖從中汲取營養和好的質素為我所用的時候,要避免作簡單而生硬的教育比較,更要避免將美國教育或芬蘭教育當作教育的標準或最高的教育參照——這除了是對教育自身的貶低外,還是教育思維退化的一種反應。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問題,更事關每一個人生活的健康、滿足和有意義與否。后者才是現代教育的核心命題。在正常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發展,必然指向每一個人的生活的“正常化”。
“人”在教育中的失落、缺席和異變由來已久——當“人”在教育中是以“階級的人”、“政治的人”、“經濟的人”或者“社會的人”的形態出現時,我們很難相信,這樣的教育可以為每一個人的成長“盡責”。同時,“自然的人”,恐怕也不能作為教育中的人的全部。
如果非要在“人”的前面加一個定語的話,那么,我現在所能想到的最恰切的一個就是:生命。是的,“生命的人”,有著自己獨特而豐盈的生命結構、生命體驗和生命動態的人。
于是,我眼中得到美好教育的“你”,熱愛跳繩、跑步,喜歡打詠春拳、練跆拳道,習慣于晨誦暮讀,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和驚嘆,懂得“贊美頭上的光,落下的雨”,為萬物的每一次變化而心動,為身邊每一個人的存在而珍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