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頭飄蕩著炊煙,田里翻卷著稻浪,故鄉,故鄉,仍是我心中模樣。走遍了天下的路,最親的還是故鄉;喝遍了天下的水,最甜的還是故鄉……”每當聽到這首《故鄉行》的歌曲時,便有情感的潮水輕輕拍打著心的堤岸,勾起了我的鄉愁,想起了我的故鄉——高橋。
誰不愛自己的故鄉?故鄉,在山的那一端,水的那一端,但隔著千山萬水,萬水千山,仿佛冥冥中有一根柔韌而綿長的線,一頭連著故鄉,一頭緊緊牽著游子的心。
我的故鄉高橋,位于新寧縣西北部,距世界自然遺產地崀山30余公里。它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帶,山連著山,山疊著山,在山的懷抱里,鄉親們祖祖輩輩開山、利水、耕種、生息,衍生出這一派生靈。
為何叫高橋?高橋有多高?小時候聽奶奶說,某年正月十五耍龍燈,由于看的人太多太擠,過橋的時候有一個人的帽子被擠脫掉下橋,飄飄悠悠直到五月端午才恰好落到經過的龍船上。故名高橋,寓意橋高。長大后才明白,這只是一個引發無限遐想的民間傳說而己。現實中那座名叫“高橋”的橋,僅僅是一座建有木結構橋亭的小石拱橋,如今與蒼古的河邊老街一同垂垂老去,熱鬧不再,喧嘩不再,遠遠望去,像一位遲暮的老者,再難尋覓昔日的風華。
但小橋卻頗有些年代,橋面青石板鋪就,橋亭飽經滄桑,扶欄上滿是刀砍蟲蛀、風吹火燒的印記。橋亭中間板壁上鑲嵌著一個煙火繚繞的神龕,神龕正中端坐的是紅面長髯的關公,兩旁一邊站著替關公掮著青龍偃月刀的周滄,另一邊站著關興。神龕兩側寫著一副對聯:“為社稷桃園三結義,義出心靈美德不泯;圖安幫為民屢立功,功在黎庶佑迪后人。”表達著人們的敬仰之情,和對后輩的勉勵之意。
與橋相連的就是高橋河邊老街。說是街,其實只是一條窄窄的巷道,蒼涼的石板路、衰殘的屋檐……古意幽幽,古風漫漫,置身其中,對話近在咫尺的寧靜悠閑,仿佛心也是醉的。而那些后來建造的樓房,夾雜在灰墻黛瓦的磚木結構舊房之間,又將人拉回高速發展的現實之中。老街兩邊古老的商鋪猶在,而修了新的街道后,這些老鋪好似解甲歸田的將士,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排排椽木的柜臺歷盡世事浮華,似乎在向路人證明當年商賈如云的市井繁華景象。老街上行人不多,踏在石板路上面,百年風塵便從地下冒了出來。老屋前,有位老年婦女正坐在小凳上納鞋底,絲線正牽扯著她心中無頭無緒的斑駁往事,猶如白描的電影鏡頭。
老街后面不遠處的舊街,曾經是連接新寧縣城到邵陽市的交通要道,從我記事起,直到前幾年,它一直都是家鄉的集貿中心,繁華了近五十年。記得小時候,每逢趕集的日子或年節,各條鄉道上人流不絕,紛紛匯集到這里。那時候我常央求母親帶我上街,看看林立的商鋪,看看熙攘的人潮,什么都不買,小小的心都是滿足的、雀躍的了。世事更疊,這條街也歷經風霜,由最初的黃泥路變成鋪沙路,再變成瀝青路,最后變成現在的水泥路面,可謂見證了高橋半個世紀的發展。如今,雖然新街商貿漸成規模,但它兩旁的商鋪仍生意興隆。
發展注定著新舊更替,前幾年,公路改道,舊街的后面不遠處又建成了一條更寬闊平坦的水泥路面新街,新街兩旁高標準規劃聳立著連成線的四至五層的樓房。在新街的后面,連片的良田沃土成規格方塊,田壟中的阡陌如棋盤井然。那蜿蜒繞來之溪水如仙女拂袖,日出之時裹金卷銀……還有那村子周圍的果樹林、山塘、煙田、植物菜蔬、瓦屋新舍,燦然的突露出這里的子民們生活已今非昔比。
雖時過境遷,高速發展的現代文明已使山村換了模樣,但記憶卻像一幅幅山水畫,映在我的腦海里,永遠也抹不去。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為了心中的夢想如今我已離開了故鄉。但濃濃的鄉愁,時常讓我夜不能寐。在異鄉的夢境里,總有故鄉和親人,有那廣闊的山野、小河、老街頻頻出現。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家鄉黨委、政府以“烤煙興鎮、項目強鎮”為總體發展思路,帶領全鎮群眾著力發展烤煙等支柱產業,躋身湖南省四大產煙鄉鎮之列,同時通過文明創建榮獲“全國文明村鎮”殊榮,鄉鎮面貌發生著巨大變化,百姓生活得到空前改善……
昨夜,我又夢到了故鄉。夢見自己坐在田埂上,周邊有水田,有菜地,一對鳥兒從田壟邊的竹林中飛了過來,落在菜地里,悠閑地覓食。此時,竹林旁的屋頂上升起了縷縷炊煙,霞光中牧童橫坐牛背緩緩歸家……眼前多姿多彩的圖畫,那么美麗,那么生動,那么溫馨。朦朧中,我又聞到了泥土和花草混合的清芬,聞到了裊裊飯香;又聽到了莊稼葉脈流淌和莖干拔節的聲音,聽到了母親的聲聲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