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儀三勵兵秣馬 不惜千里為國都
---國都建設(集團)襄垣項目考察記
花語
6月30日,山西長治襄垣縣上寺南路的古道上,走來一列特殊的人群。他們從襄垣縣委縣政府的專車上走下來,手拿相機、身背勘測儀,略帶京味的普通話里,夾雜著耳噥軟語的上海腔。原來,他們是以襄垣縣委縣政府為核心的,國都建設(集團)襄垣項目考察團的成員!國都建設(集團)以投資公司經理肖薇、山西分公司總經理申坤為代表,率領國都集團法務部、企管部相關人員從北京出發;國都建設聘請的專家團隊,以“古城衛士”阮儀三教授(博導、國內古建權威人士)為首的同濟大學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主任、教授、博士、高級工程師,碩士等8人組成,專程從上海遠道而來!在襄垣縣委縣政府,縣文物局的帶領下,考察團對襄垣縣主城區的古街古寺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研,在短短的兩天內,考察團先后對昭澤王廟、崇福寺、關岳廟、明城墻遺址、永惠橋,五龍廟、文廟、城隍廟等古跡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和勘測。
襄垣縣是一個歷史文化非常悠久的地區,在1160平方公里內,共有古建筑285個,其中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就有6個,省級的有2個,市級的有30個,縣級的247個。最早始建于金代的永惠橋,跨越千年,橋身幾經修補依然穩固,鐫刻在橋身的人物花卉刀工精美,栩栩如生。離之不遠的五龍廟,和昭澤寺、永惠橋、文廟一樣,同屬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地處甘水河北岸,北關村路南。看似破敗不堪的院落,卻藏著唐代的柱礎,元代的大殿,清代的廂房,在大殿的墻身,還分別鑲嵌著四塊隸屬于元代和明代的石碑,碑身記載著五龍廟的修繕歷史和興衰變遷。從唐代至今,五龍廟跨越了唐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七個朝代,置身其中,大有身著現代服,玩了一把穿越的感覺,恍惚間,武則天和李清照仿佛同時來到了我們的面前。然而,恰恰是這樣一個跨越了千年的古廟,卻在坍塌與挺立之間讓我們的"古城衛士”阮儀三和同行百感交集,糾結萬分!更滑稽的是,在門廊右側與牌匾相對的青磚墻面上,赫然寫著“鐵匠鋪”三個黑字! 毋庸置疑,在歷史的變遷中,曾經香火鼎盛的五龍廟,一度被挪作它用,搖身,變成了打鐵之地!
無獨有偶,據文物局的程主任介紹,在買糧憑票的年代,昭澤王廟是曾經的襄垣縣糧食局辦公室,關岳廟是曾經賣糧的糧店,五龍廟是曾經的糧食局存放糧食的倉庫,在風雨飄搖的"破四舊年代",它們之所以能幸免于“打砸”,幸免于“拆”,完全是因為與糧食有"染"!而保存基本完好的文廟和城隍廟,完全歸功于它們,一個"被開發"成了襄垣縣二中,一個"被開發"成了襄垣縣二小!滑稽的歷史,造就了滑稽的現實!從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飄出的麥香和歷史的讀書聲,讓我們在慶幸之余,不得不反思這樣一個問題:正本清源,如何讓這些文物煥發它們應有的光彩,恢復它們本來的模樣!?
恢復名城古跡,打造文化旅游城市,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在第二天縣政府組織的研討會上,縣人大主任劉春雷就古城襄垣的開發提出了很多具體的設想,他指出襄垣地處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之北,要了解周邊郊縣特色,依托上黨文化,打造襄垣歷史文化名城,并建議將上寺南路命名為“拐角街”;而打造過麗江、平遙、周莊、烏鎮、西塘、同里、臺兒莊等古鎮的阮儀三教授指出,襄垣的國寶級文物量多、質高,毀壞度也高,修復不可能一氣呵成,要在保證原工藝、原材料、原式樣、原結構、原環境的基礎上,運用古代智慧,返樸歸真!
研討會上,阮教授神色凝重,他說襄垣的古跡很多,元代古寺比比皆是,但保存狀況很差,已經到了重危、重癥、不修即垮的地步,并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建議!
踏著七月的躁熱,阮儀三教授于當曰下午飛回上海,他轉身而去的背影,像一個巨大的問號,讓大家深深思考:“移花接木,偷梁換柱”,如何給古鎮穿靴戴帽,改頭換面,打造襄垣歷史文化古鎮,任重道遠!國度建設(集團)作為文物修繕一級資質的企業,愿與地方政府合理打造襄垣歷史文化名城作出巨大的貢獻。
國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自1997年12月30日成立以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實現了從”專業化施工”、到”一級承包總序列”、再到”集團化經營”的三大跨越!現如今的國都集團除開拓了海外市場,還在天津、吉林、新疆、重慶等地建立了三十幾個分公司和辦事機構。十幾年來,國都集團鑄造的精品工程,多次獲省優部優國優,現如今,年輕的國都集團正邁著穩健的步伐,著眼于古建市場的開發,愿襄垣的大地上,國都之花開出“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