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鄉親們喜歡房前屋后的種些果樹和竹子。一可以美化環境,調節心情。二方便采食和取用。孩子們在果樹下玩耍,還會爬上樹去。到了六、七月,便翹首以盼。果實熟了,摘些桃啊李的,兜著跑回家。給爺爺奶奶吃、給爸爸媽媽吃。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總是將最大、最熟的果子塞給我。我看見他們眼睛里含著微笑,含著幸福和溫暖。
竹子常年綠著,風吹過竹林,唰唰地響。逢幾場雨,竹筍就趕趟兒似的冒。有的竹筍苗條,如尖竹筍。有的竹筍墩胖,如龍竹筍。竹筍這兒一棵,那兒一叢,怎么掰也掰不完。我家門前有一排苦竹,因為那里土肥,潮濕,每年竹們都會拼命地生長,竄成林。父親會阻止它們竄到院子里來,嫩嫩的筍兒便成了桌子上的一道菜。雖然有點苦,卻另有一番滋味。在清晨或者傍晚,蔥蘢的竹稍,伴隨微風輕輕地舞。三伯家旁邊有片十畝多的刺竹林,那里百鳥爭鳴、竹聲嘩嘩。到里面聽鳥唱歌,聽風吹竹林的響聲,看竹林里的螞蟻搬家和花角牛(全身以黑色為主,雜有小白點,觸角長六、七厘米,上面長有小白環,很漂亮。不知道學名叫什么,我們這里都叫它花角牛。百度了一下,屬鞘翅目葉甲總科,通稱天牛。)打架,撿竹殼用來折疊成小方盒等等,都是我們最大的樂。
竹子的功用實在太多,它是什么時候成為人類親密的伙伴?我不知道。竹,文人雅士最愛吟詠、繪畫了。從古至今,有關它的詩詞歌賦、畫、及典故,簡直數不勝數啊。竹的精神、竹的氣節、竹的魅力等等,和人的情絲情感相融,最終升華成華夏民族寶貴的竹文化。
在農村,竹除了筍可以吃以外,最大的功用便是用來編制各種家什了。頭上戴的篾帽(斗笠),煮飯用的甑蓋、甑底,做農活用的篻箕、簸箕、竹籃子、竹挑籮,堂屋里擺著的竹凳、竹椅,還有吃飯用的竹筷,剔牙用的竹簽,燒烤用的竹棍,哪樣不是用竹子做的呢?在西雙版納,那精致的竹樓,充滿了詩情畫意。在文山廣南,美麗的壯家婦女肩挑一對竹簍,邁著碎步走在田埂上,不是仙女勝似仙女啊。
在所有的竹制品中,我最喜歡的要數篾箍了。為什么呢?因為小小的篾箍里,箍著的是愛,是溫暖。我的家鄉海拔高,出了名的冷,一到冬天,上了年紀的老人便離不開烘籠。這里的烘籠像工藝品,很漂亮。它有腳,腳的上端箍個小盆,中間篾箍膨開,上面收口,有提,一整個燈籠的樣。烘籠,它把溫暖箍在了盆里,幫助人們度過寒冷的冬天。在農村,有百歲老人走了,辦完事后,許多碗會不翼而飛。主人家也不會怪罪誰,還笑呵呵的。參加百歲老人“喜喪”帶回來的碗,叫“壽碗”,據說使用它,可以消災避難,長命百歲呢。因為珍貴,長輩便會用最好的竹篾,編個篾碗箍,把“壽碗”箍起來。我想,這是箍住人們對健康長壽的羨慕和向往,箍住對生命的敬畏和留戀吧。對于那些容易破碎而又艱貴的物品,長輩也會編個篾箍把它箍住。比如暖水瓶、花瓶、酒壇等。甚至連喝茶的玻璃杯也會編個箍箍套住它。
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從“老三件”——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到“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再到手機、電視、電腦、冰箱進入千家萬戶,也不過幾十年的時間。黨的政策好啊!人民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倒吃甘蔗節節甜。現如今,物質極其豐富,碗啊、水杯啊、暖水瓶啊等不再是稀缺的東西了。篾箍箍也完成了它的使命,土不溜秋地跑了,再也看不見它的蹤影。可是,當我們想起篾箍箍,我們就會想到箍在里面的愛和溫暖。篾箍箍,它箍住我們的,是一代代人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