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明朝那些事》終于讀完了。
我很久沒有如此仔細地讀這樣長的一部書了。也許對于許多人來說,這部書可能看過許多遍了,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覺得我還是要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如果拿明朝作為中國2000多年王朝史的代表的話,可謂管窺蠡測了。不過就如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朝代的登場,都是歷史獨一無二的創造。雖然不能說我是個博覽群書、通曉古今的人,但每個朝代我還是略之一二的。而明朝,我卻重新認識了一回。
鳳陽窮鄉里走出的一個窮得掉渣的和尚,建立了漢人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不算上南明,國祚276年,用今天的話可謂“屌絲超級大逆襲了”。那個叫做重八的土娃,剛剛目睹了自己父母的慘死,一顆復仇的種子就已經埋下。 璋,一種利器;誅元,滅掉元朝。皇覺寺的窮和尚;郭子興手下的小嘍嘍;鄱陽湖大敗陳友諒的吳王;誅元立明的洪武大帝;廢除丞相的千古勞模;胡藍案殺掉數萬人的劊子手……朱元璋是個好皇帝,是個好的開國之君,可他不是個好人,無論是民間神通廣大的劉伯溫,還是開國六公爵,除去徐達,沒有一個得到善終。在權力的面前,只有狡兔死,走狗烹。但是朱元璋卻是個好爺爺,對于后世的朱家皇帝來說,他也是個好祖宗。
無論一個王朝多么輝煌,但它終究還是一家有名有姓的掛牌私營企業。而朱元璋,為這家公司打好了基礎,明確了經營理念,確定了經營范圍。不過這個范圍有點大:全天下。
可憐的建文帝,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他是個好人,可是好人不一定就做得了好皇帝,幾百年前是,幾百年后也是。但蒼天有眼,好人終歸還有好歸宿,這也算是老天爺對這個有些優柔寡斷的人的饋贈吧,他終歸只能活在茶余飯后的野史中。
如果讓我選出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皇帝——朱棣,沒有之一。從一個連自己親娘都不知道的醬油皇子;到喝了多年西北風,北元軍隊聞風喪膽的燕王;再到流傳千古的《永樂大典》,海事大學歷史形象代言人鄭和的頂頭上司,今天隨地小便依舊罰款的故宮首任主人。也許他的奮斗史會被扣上反叛的帽子,但他所做的卻對后人一直影響至今。遷國都,修大典,下西洋,抗北元,建內閣。文治武功,永樂乃明朝第一。
雖然“仁宣之治”猶如曇花一現,但對明朝的影響是深遠的。內閣“三楊”輔政,多有建樹。“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雖然爺倆都短命,但這短短的十一年卻被記入了史冊,“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漢“文景之治”。這樣的評價,對于在歷史長河中宛如浪花一般的這十一年來說,真的是足夠了。
宦官王振登場,“三楊”引退,“仁宣”的影子如江上云煙,悄然消逝。王振擅權,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于謙殊死衛京,兄弟反目,還鄉團奪門之變,于謙粉身碎骨流清百世。一個太監,一對兄弟,一群投機者,一個正氣凜然的君子。這是個混亂的年代,也是個有趣的年代,更是個殘酷的年代。它告訴世人:權前無兄弟,利前無君子,正氣無生路,小人無憐惜。英宗,景宗,大明由盛轉衰。
憲宗成化年間,宛如一個真空期,二十三年,留下的是一段荒謬的感情;一個老辣陰險的女人;一個癡情,令人無語的荒唐皇帝;一個普通的宮女和她那個挽救大明的孩子;還有那么一群不知名但卻改變了歷史的太監宮女們。我想說的是,歷史中的事情真的很奇妙:皇帝連自己的奶媽都可以下手;太監的定語不一定都是“死”,也有很多有良知的太監;卑微的出身依舊可以改變歷史前進的方向,每個人都不白給。
多虧年幼時得到了許多太監宮女的保護,孝宗朱佑樘終于熬上了皇位。弘治中興,又一個短暫的“治世”。老爹留給兒子的,不僅是一個紊亂的朝政,而且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孝宗開大小經筵,設午朝,除奸人,納忠言。為明中興耗盡了心血,不到三十頭發已經見禿。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皇帝也是會累死的。
朱厚照,這哥們兒可能真不知道,自己就玩了那么幾年,竟然背上了千古的罵名。其實說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個無道的昏君,我覺得有些不公平。我認為他始終就是個沒長大的孩子,一個不受約束、追求自由、平易近人、心地善良的人,并且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武宗雖有著放蕩不羈的本性,但他在內心里一直盼望著能夠像太祖、成祖那樣立下顯赫的邊功。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韃靼小王子再次率五萬人犯邊,正遇上朱厚照出關游玩,于是應州之戰打響。此戰中,朱厚照體現其軍事天賦,首先派少量部隊引蛇出洞,再不斷增加兵力,牽制敵軍。這一仗打了整整一天,最終以小王子敗退告終。
總的來說,他是一個好人。可還是前文那句話——但歷史告訴我們,好人難做好皇帝。以劉瑾為首的“八虎”搞得朝廷內外烏煙瘴氣,將軍江彬不打仗,整天帶著皇帝尋花問柳,武宗也真是讓人很服氣,寧王叛亂一點也不擔心,多虧了王守仁,平定了寧王之亂。可剛剛把人抓回來,朱厚照就把人放了,然后再抓回來,過了一把癮了,才拉出去咔嚓了。最后跑到江南釣魚,結果掉到水里,回來就“掛”了。這哥們活了31,玩了16年。真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一點沒浪費時間,把他老子創下的基業玩得精光。他也算是活出了價值,以至于后來清朝的皇子們不學習,就被先生們警告說:難道你們想成為朱厚照嗎?
接下來,明代最精彩的年代到來了。嘉靖皇帝,一個絕頂聰明的皇帝。伴隨著他的登場,一個宦官的時代暫且歇菜,大臣們明爭暗斗的時代到來了。他是個自私的人,卻是個極有天賦的皇帝,十六歲在大禮儀事件里搞定老油條楊廷和,打擊舊朝臣和皇族勢力,總攬內外大政,皇權高度集中。自從被宮女差點勒死后,嘉靖同志平時就不上班,躲到中南海每天獻身到煉丹事業中去。但他終歸還是個聰明人,無論是白癡首輔張璁,還是巨奸嚴嵩,無論何時,都逃不過西苑那雙銳利的眼睛。他相信憑自己的智商,無論是嚴嵩,還是徐階都會為他所利用。可惜在那個猛人輩出的年代,聰明的嘉靖最終還是被更聰明的大臣們玩弄于股掌之間。楊廷和,楊慎,張璁,夏言,嚴嵩,嚴世蕃,徐階,高拱,楊博,楊繼盛,陸炳,海瑞,張居正,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王賜爵,譚綸,李時珍……當然,還有一位之前出場過的,集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軍事家于一身的大猛人王守仁先生。這些人,共同構建了一個耐人尋味、紛繁復雜的嘉靖王朝。嘉靖王朝的那些人、那些事,述說著中國古代帝王社會里忠與奸、正與邪、賢與愚、廉與貪互相較量的人間正劇。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用在明穆宗身上實在是太恰當了。由于嘉靖同志太能活,并且長期從事煉丹事業,兒子基本上就沒管過。作為長子,卻很遲才被立為太子,在這種陰影下,隆慶皇帝產生了嚴重的消極情緒,表現方式也很簡單,無論是什么國家大事,一概不置可否,大臣們說啥就是啥,整個一打醬油皇帝。不過他的這種行為卻為自己的兒子執政初期留下了善根。總的來說,明穆宗整體上還是比較醬油,但平庸換來的是短暫的穩定和繁榮。有時候只要皇帝不作死,天下是出不了太大亂子的。
萬歷皇帝,這個在位時間排名歷史第三,卻賣單了33年的皇帝。這是個有名的皇帝,可剛上臺卻被張居正搶了十年的戲份,成就了一位最有名的內閣首輔。萬歷新政,說白了也就是掛個名。可是萬歷終究不是一個甘于平庸的人,20歲親政,張大學士尸骨未寒,就開始秋后算賬。萬歷三大征,平了蒙古降將,繳了楊應龍叛變,在朝鮮打跑了小日本,鞏固了漢家疆土。勤于政務,勵精圖治。但明朝復興的苗頭剛剛顯現,這哥們兒就開始賣單了,然后就開始學他爺爺動不動玩消失,神龍見首不見尾。不過他也和他爺爺一樣,雖然看不見人,但卻仍舊辦事兒。萬歷朝江南一代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全國經濟總量達到中國古代的巔峰。但階級矛盾日益加劇,文官集團黨政愈演愈烈,政治日益腐敗,東北女真趁虛興起,薩爾滸一戰大敗明軍,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所以說皇帝即使不作死,光是賣單也是不行的,皇帝確實難做啊。
如果說最倒霉的皇帝,那非朱常洛莫屬了。老爹不喜歡,太子位置一度岌岌可危,再加上老爹能活,苦熬了39年。期間還差點被一個“瘋子”張差用木棍敲死,史稱“梃擊案”。好不容易逃過一劫,又被糊涂太醫弄完春藥弄瀉藥折騰得半死,緩回一口氣卻因服用李可灼的紅丸一命嗚呼,史稱“紅丸案”。人死后,李選侍和魏忠賢密謀移居乾清宮,企圖挾皇長子。多虧東林黨一干老將出馬,將太子迎回,史稱“移宮案”。雖然朱常洛就當了一個月皇帝,可能把明朝三大疑案占全了,這皇帝也算是沒白當。
天啟,這個年號確實很好聽,可惜老天爺啟發的只是個木匠,而不是個皇帝。當然了,比起這窩囊皇帝,這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還要是東林黨和魏忠賢了。如果說明朝亡于宦官,還不如說明朝亡于黨爭。由最初的浙黨、楚黨、齊黨和東林黨干,到后來統一收編的閹黨和東林黨干,再到后來前“六君子之獄”閹黨大獲全勝,東林黨徹底被拆。數十年的黨政徹底耗干了大明。木匠萬歲和太監九千歲真是哥倆好,你做你的木匠,我做我的奸人,互不耽誤,自得其樂。“可惜”木匠皇帝“英年早逝”,九千歲也終歸沒比萬歲多活幾天。
人們都說魏忠賢禍國殃民,是明朝滅亡的元兇,可是我覺得即使沒有魏忠賢,大明的天下也撐不了多久。九千歲只不過是火上澆了點油罷了。
好了,折騰了這么久,該輪到歷史上最出名的亡國之君登場了。
朱由檢,生于萬歷三十八年,自打出生以來,一直悄無聲息,什么梃擊、紅丸、移宮、三黨、東林黨、六君子,統統沒有關系。然而,歷史注定要讓他和這所有的一切扯上關系。
在登基前,他收到了一份文書,上面有四個擬好的年號,供他選擇:明代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就好比開店,得取個好名字,才好往下干,所以選擇時,必須謙虛謹慎。
第一個年號是興福,朱由檢說不好。第二個是咸嘉,朱由檢也說不好。第三個是乾圣,朱由檢還說不好。最后一個是崇禎,朱由檢說,就這個吧。
自1368年第一任老板朱元璋開店以來,明朝這家公司已經開了二百五十九年,換過十幾個店名,而誰也不會知道:崇禎,將是它最后的名字,最后的休止符……
每次到景山,人們想到的都是那個吊死的亡國之君,可是亡國之君并不都是昏庸之君,至少崇禎絕對不是。
用通俗點的說法,崇禎是個倒霉的皇帝,是個十分倒霉的皇帝。他的木匠哥哥留給他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破得不能再破的爛攤子,很爛很爛的攤子。
也許崇禎算不上好皇帝,但他是個負責的皇帝,因為他懂得什么叫做責任。
自古朝代末期都很頹廢,朝廷小人當道,邊境軍紀散漫。可在崇禎朝卻不存在。沒能力,搞貪污,進奸言,亂國政,在崇禎皇帝這兒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滾,要么死。崇禎年間,光內閣首輔就換了三十多屆,這個數字還是比較有說服力吧。即使在八年內把內閣管理得也算井井有條的溫體仁這樣的“能人”再“能”,也因為人品有問題,被“pass”了。后來溫某某果然被后人列入《奸人傳》,足見崇禎的“鷹眼”。這是后話。
遼東防線崇禎任用孫承宗,推舉袁崇煥,讓努爾哈赤死得不明不白。關寧鐵騎維護著大明軍隊最后的尊嚴,他信任孫承宗,勒緊褲腰帶撥錢建關寧防線,讓皇太極數年內不知道遼東關內長著什么樣的草。總的來說,如果不是袁大人自己政治智商比較低,自毀長城。在遼東,皇太極想入關,還不知道猴年馬月。
如果只有外患,憑借崇禎同志的毅力和體力,是對大明構不成實質威脅的。但歷史沒有“如果”,歷史只不過告訴我們,一個朝代,如果內憂外患,外攘不了,內安不定,那么離黃攤兒就不遠了。
人要是倒霉,喝涼水都塞牙縫,偏偏在外患不停的崇禎朝,全國多省大旱,而且一旱就是六、七年。老百姓活著也不圖啥,就圖個溫飽,本來連年戰亂就吃不消,再加上大旱,更沒得活了。再加上朝廷為了打仗籌集餉銀,老百姓真可謂痛不欲生。那咋辦?那就造反吧!數十萬人揭竿而起。內憂外患加上天災人禍,真不知道崇禎同志上輩子到底是得罪了哪位神仙。
然而明末注定是個名將輩出的年代。洪承疇,曹文詔,左良玉,盧象升。打得農民軍毫無脾氣,即使是后來的闖王李自成部下也被干得只剩下十八個人,躲到山溝子里緩了一年多才喘過氣兒來。如果只有內憂,大明更不可能亡,可是歷史依舊沒有“如果”。攘外必先安內。老蔣當年估計是讀過明史的,可惜他老人家有些沒搞清形勢。
崇禎十四年,后院起火,前院也起火:盧象升死了,遼東敗了,中原亂了。史書上說,此時的崇禎,哭了。不停地哭,不停地哭。無論如何,崇禎值得同情,他不是懦弱,只是他已經用盡渾身解數,也挽救不了祖宗的江山。
“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很多人都說崇禎剛愎自用,疑心很重,出爾反爾,不懂得用人,說他最后逃避責任,一死了之。對于這類的說法,我不置可否。不過我要說的是,崇禎做的是一件很多皇帝不能做、不敢做的工作。
對于崇禎工作的評價,我認為當年明月說得很好。很詼諧,很真實,很無奈,很凄涼:
“崇禎同志干的,是這樣一份工作:沒有工作范圍,沒有工作界限,什么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黨爭),穿得破爛,吃得也少,跟老婆困覺較少,只睡五六小時,時不時還有噩耗傳來,什么北邊打過來,西邊打過去,祖墳被人燒了,部將被人殺了,東西被人搶了等等。……最不幸的是,崇禎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無法換來一個幸福的結局——他的努力,終究失敗。……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簡稱最最不幸),崇禎知道這點。……知道結局(注:悲劇),也無法改變,卻依然要繼續,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史料告訴我們,崇禎同志應該知道自己的結局,他多次談到命數,氣數,經常對人哀嘆:‘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然而他依然盡心盡力、全力以赴、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到長城心不死、撞了南墻不回頭,往死了干,直到最后結局到來,依然沒有放棄,直到兵臨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沒有放棄。”
我曾特意跑去景山,在景山東南角看到了他殉國的那棵老槐樹,腦海中不禁浮現當年的場景:1644年3月的那個中午,是晴著還是陰著并不重要,但崇禎的眼前卻是一片昏暗。他顫著手、硬著心,一邊怒斥了李自成派來勸退投降的說客;一邊命太監趁亂遣送了可愛的皇太子“流落民間”;一邊親自充當劊子手逼迫皇后自盡,砍殺數位妃嬪、公主……。而后,崇禎又使盡最后的力氣把鐘敲響,召集群臣上朝商議對策。可是,當崇禎端坐皇位之上,睜開布滿血絲的眼睛俯身下望時,看到大殿之內是比不久之后更加干凈的皇朝——滿朝文武大臣竟無一人入朝!!涼徹心肺的崇禎悲憤交加,穿過大殿、臺階、回廊、宮門,在李自成40萬雜牌軍四起的炮聲、喊殺聲中,一路跌跌撞撞奔向紫禁城后面的景山。本來做皇帝就做得辛苦,平時起早貪晚處理公務也沒有什么體育運動,如今,又在憤怒、悲涼、傷心、無奈中跑了那么遠,他滿身的補丁不知是否如殘敗的落葉,撒了一地……在四面楚歌中,崇禎環顧左右,唯有太監王承恩還兢兢業業地隨伺在身旁,此時的景山有什么“景”可看呢?而叫它“萬歲山”又無異于諷刺,唯有叫“煤山”更匹配它——真是倒霉!
萬念俱灰之際,明思宗哪還有時間思念祖宗,他毅然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寫下錚錚遺詔:“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尸。勿傷百姓一人。”寫畢,自縊。
我知道,當命運的審判降臨時,他沒有畏懼,自始至終,他都是一個勇敢的人。
崇禎,一個了不起的人。
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為后世子孫所敬仰。
大明,一個開明的朝代,經濟繁榮,政治制度民主,官僚腐敗,貧富差距過大。
大明一朝,以剝皮始,以剝皮終,可謂始終不變。
294年的大明,亡了。在吳三桂的幫助下清軍進入了山海關。八旗的鐵蹄踏碎了闖王的皇帝夢,也踏碎了漢人那顆不屈的心。
一直很佩服當年明月能用如此詼諧的語言,講述一段王朝史。然而,最終章卻別出心裁地設置了徐霞客的故事,確實讓我感覺有些出奇。我承認當這個故事講完后我沒能領會他的用意,但看了他最后的那句話后,我會心地笑了: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如同當今社會的功名利祿,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一樣。多少人為了那些浮華的事物失去了本心,多少人為了所謂的功成名就不擇手段。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還有多少人能不隨波逐流,潔身自好呢。
正如歷史的魅力是獨一無二、無法改寫的,人也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