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光芒(組章)
作者:王定芳〔布依族〕
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自然是時空的智能終端和終極載體。
千古網絡,強烈信號,輸入輸出的除了我們,和我們平常看到的草木山川,還有難以窮盡的大地和蒼天。
以及,大地之上、蒼天之下只能用心悟出的道行。
域中有四大,自然有四物:
人、地、天、道。
約束成法,遵循為規。
有法規,方可秩序;有秩序,方能和諧;有和諧,方成自然。
人、人、人,萬物分之一;地、地、地,履責載萬物;天、天、天,督促皆自強;道、道、道,人地天法規。
人法地,則仁愛守義;地法天,則深厚高遠;天法道,則萬變不離其宗;道法自然,則盡得天時地利人和。
人與自然,就是一條道路的距離。或近或遠,或長或短,或寬或窄,或明或暗,或直或曲,或平或仄。
但是,絕非一蹴而就那么簡單,更非親近草木、走進山川那么快捷。
既要腳踏實地,又要仰望星空,更要悟道前行。
道,自然的憲法。也是行走成路的規章。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向道而行,順道而為。
天地間如果沒有道路,人類就寸步難行。
自然,也就不成其為自然!
道理當講人仁義,
法則必遵地勢坤。
自由無拘天行健,
然后有序物興生。
道常無名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總感到有一種力量在牽引和推動我們在歲月中永不停息地行走。
來自物質之外的存在,看不見,常相隨。等同于自然界中的空氣,以及空氣中的氧氣。
有些道理,越講越講不清楚;有些事情,越理越是一本糊涂賬。
只有道路真實得如同白紙黑字。
道路,首先得有方向,接著就是行走,最后成其為路。
順著道理的指引,成就途徑的皈依。
路是最終的結局,也是最好的見證。
“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路多了,為了讓人們不迷路,人們給一條條路取了一個個飽含深情厚意的名子。讓路有了名分,甚至有了級別。
人們記住了路的名字,但無法記住走成路的人們的名字,以及后來走在路上的人們的名字。
路走多了,走遠了,便走成了大大小小的道。
道路代表所有的旅程,布局大地的經絡,貫穿生息存亡全過程。
走著走著,就明白許多道理;走著走著,就掌握許多規律;走著走著,就卸下許多包袱。
背著名利行走在道路上,就像夏天多穿了些衣服,有時熱得難受。
揚起逆向思維的風帆,駛回過往,再轉身向未來。
遙遠的時空,以零距離方式存在。
長久的存在,被無名鎖定。
道路有兩種主張:無名曰道,有名曰路。
路的風險點,是被套路。
天道無親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一大為天。一,則平直仗義;大,必廣袤包容。
書寫簡單的漢字,訓詁深奧的道理。
天之下,行公道;地之上,修善德。
天道惟公,地德惟善。
大地上的萬物,包括人類,都是天空的子民。
天人感應。上天對待萬物如同父母熱愛子女,血脈相連,心靈相通,愛無偏私,情無所指。
上天拋棄藏惡物事,父母放棄不肖子女。
亦如同,緣分之于愛情。忽略年齡差距,忽視地位差別,忽疏門第差異,只有真心相愛、真情相守,只求一心一意、一生一世。
以愛情為籌碼,都是輸家;以愛情為交易,沒有贏家;以愛情為契約,不成為家。
天空聘請日月為眼,晝夜關注大地。
大地的一舉一動,都將被日月記錄在案。一些陰謀,早晚將會被曝光,還事實真相。
天空如鏡,鑒臨大地。
“天聰明” ,佑善人!
天道鋪就善行的基石,煅塑公平正義的牌坊。不設置后門,不優親厚友。
人在做,天在看。善心常存,善行常踐,善為常修,百功得立,百德得成,百業得興。
懷善之人,循道而行。清清白白,真真實實,了凡私心,無事不成,何憂可愁?
最起碼也能做到,身正不怕影子歪,心善不怕鬼敲門。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一個老人的旅途如此簡潔:端坐牛背,靜靜地行走在道上;一名孩童緊跟其后,扛起的一根木棍懸著一只葫蘆,權當牛鞭,但從不揮舞;葫蘆不糊涂,一路盛裝老人的思索,完成傳承的使命。
一頭牛,一老一少兩個人,寫意“玄之又玄”的道理,編程“眾妙之門”的密鑰。
風雨、陽光、格局、情懷等,隱退在留白處。
老人叫老子,仿如鄰家慈眉善目的大爺,更像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
得道智者沒有專屬形象,大眾產品不用申請商標。
自然之花,含苞時的嬌羞、綻放時的嬌艷、凋零時的嬌柔,生命的節奏契合更迭的時節,在思想的引領下,柔柔似水,綿綿如山,不寫一個字,不講一句話,整個過程都被一種美統籌起來。
賞花,等同于鑒美。
也看見,一些漂亮的居室盛開著幾束美麗的塑料花,粘貼自然之花的神情,試圖綻放雅致。
遠看生機,近觀呆滯。
美麗的虛假總是那么現實。
沒有生命的花朵,縱使迎合了一些人心、贏得不少市場,但終究真實不起來。
一座山,巔峰并不能證明其高;一條水,奔流并不能闡述其長;一個人,張揚并不能表示其行。
自然的狀態,就是最真的存在。當是什么就是什么,該怎么樣就怎么樣,用不著刻意修改,甚至精心掩飾。
從心出發,順其自然。
不要讓世俗的沙石設置前進的路礙。
有時,形式就是沒有門窗的屋子,將內容封閉起來。
“此地無銀三百兩”,原來的告示變成了后來的警示:欲蓋彌彰。
上德若谷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緊跟著一條河流、一簾瀑布、一陣山嵐,走向川谷縱深,我終于讀懂了一個成語——
虛懷若谷。
川谷是一條低于地面的暢通無阻的路。河流可以由近及遠行游,瀑布可以自上而下傾訴,山嵐可以時急時緩漫步。
在這里,同樣有怪石嶙峋、草木蔥蘢,有鳥語花香、五顏六色,有曲徑通幽、炊煙人家。
在這里,不用羨慕一座山的偉岸而自我渺小,不用嫉妒一片云的漂逸而自我沉重,不用追尋繁華喧囂而拒絕寂靜。
在這里,我一直沒有看到川谷盛滿山川和水滿自溢的樣子。預留那么大的空間,讓空氣充實,氣流順暢。就像一幅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山水畫,大片留白,寫意神韻。
一只青蛙,臨水而歌。這絕非那只井底之蛙,如歌的蛙鳴,讓川谷生機盎然。它在為川谷的德行而呼:
卑下又怎么了?
低調又怎么了?
虛靜又怎么了?
人一生,無論你怎么一帆風順,也應當到川谷走走,哪怕是艱難跋涉,都值!
上德若谷。依道而行,則成德。
上善若水。在萬物之中,還有誰能比水更懂得謙虛呢?
如果道是走向遠方和攀登高峰的路徑,那么德就是步入川谷深層和測量大地厚度的行程。
謙虛是貫通道與德的媒介,謙虛是道德的使者。
行走人間,不遵道尚德,將不知天高地厚。
報怨以德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物質的構成很簡單。就是自身及其身外之物。
或者,就是內與外,形式與內容。
曾經的傷痛,就像影子。身影和物影,光亮之下,頓時現形。
影子都是變形的物質。有時真實,有時虛幻;有時張揚,有時隱忍;有時乖巧,有時猙獰;有時牽強附會,有時防不勝防;有時無影無蹤,有時無處不在。
有生活就有傷害,有光亮就有影子。
影子的溫床就是光亮。一點光亮,就能翻倍放大影子,影沒了物體本身。殺戮無聲,傷語無言。
一束光亮,可能就是一劍寒光。
有時,看到一點光亮,你不要急于認為那是希望的光芒。
工于心計的光亮膽怯于大公無私的陽光。
陽光之下,身正不怕影子歪。甚至,都看不到什么影子,只有真實的物質。
有了陽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皆非圣人,孰豈能無過?
但是,我們應當學習古賢:“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陽光不計較光亮的過往。
陽光之門,歡迎光亮回家。
既往不究,往事清零。歸來吧,我們還是一家人。
心齊無不勝,家和萬事興。
作者簡介:王定芳,男,布依族,貴州省作協會員,黔西南州作協副主席。曾榮獲“森華杯”黨風廉政建設全國詩文大獎賽金獎、“記住鄉愁”世界華文散文詩大賽銅獎、“徐霞客杯”世界華文詩歌大賽銅獎等獎項。著有散文詩集《田野的哲學》。
本文由史映紅推薦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