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之美
作者:郭松
漢字,中華文化的瑰寶,六千多年的歷史。漢字如月,既皎潔似銀,也朦朧如紗;漢字如畫,既濃墨潑灑,也淡筆輕描;漢字如歌,既輕吟淺唱,也黃鐘大呂。
漢字之美,美在形體。橫似千里陣云,豎如千歲枯藤,撇若陸斷犀象,捺猶金刀裂帛,點如高山墜石……橫豎撇捺揮灑之際,于筆鋒出藏順逆之間,于墨色濃淡濕枯之間,于線條曲折粗細之間,于結構迎讓避就之間,一個個或厚重、或飄逸、或莊嚴之漢字躍然紙上。
漢字之美,美在音韻。每個漢字的音,都由聲、韻、調構成。高高矮矮、抑抑揚揚的漢詩皆有音樂性,詩句的音樂性來自漢字的音樂性。正因漢字這獨特而迷人的音樂性,在歲月的悠悠長河里,才有了璀璨奪目的唐詩,婉約豪放的宋詞,通俗詼諧的元曲……無一不展現音律之美。
漢字之美,美在意境。細品漢字,會感慨漢字意境深遠。光是“水”之一物,古人仰觀天地、俯察萬物,便依中間蜿蜒,傍涓涓溪流之態造“水”,憑大江奔涌之姿造“川”,按清流出山之象造“泉”,循水紋蕩漾之象造 “波”,借水勢浩渺之象造“海”,緣雨珠下落之象造“滴”,據水積土累之象造“洼”……
漢字之美,美在傳說。《淮南子?本經訓》描述:“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傳說倉頡有四只眼睛,觀察星宿趨勢、鳥獸足跡,依形象創文字,開創文明之基。我想,“天雨粟,鬼夜哭”恐怕是求知若渴先民的寫照,原本只能口口相傳的,突然有了存留和傳播,對此,怎能不喜極而泣?“一”畫開天,從此,原本微弱的文明火種,在淚光中閃耀、綻放。
漢字之美,美在底蘊。從甲骨文開始,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符號,如先民與神靈溝通的密碼,訴說著遠古祭祀、戰爭、農耕等場景。那甲骨文雖簡單質樸,卻有開天辟地般的意義。金文莊重地銘刻在青銅器上,篆體的規整優美、隸書的蠶頭燕尾、楷書的方正端莊、行書的靈動流暢、草書的狂放不羈,每種字體都是一部生動的史書。
漢字之美,美在書法。書法是漢字的藝術表現形式,是線條與情感交織的舞蹈。書法家用毛筆蘸墨,在宣紙上揮灑自如,創作出風格各異、形神兼備的作品。?程邈的隸書扁闊取勢,顏真卿的楷書渾厚遒勁,王羲之的行書飄如游云,懷素的草書?瘦勁超逸……書法將漢字的美發揮到了極致,使每個漢字都有了靈魂和生命。
自造字之初,先民便將對人世的思考,對后世期盼,編成一個個密碼,蘊藏在一個個字符中。一撇一捺,便是一“人”,頂天立地,盡顯擔當;雙木成 “林”,三人為“眾”……方正的漢字里,藏著數不勝數的人生哲學,那是我們的老祖先,將大智大慧,凝練于漢字中永恒的智慧結晶,這是漢字的大美,美不可言。
正因為漢字的這些美,它才得以跨越千年,代代傳承。何止于漢字本身?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又何嘗不是因為這些美,即便歷經風霜苦難,卻能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發展壯大?我們應該珍惜和傳承這些美,讓漢字的魅力和民族的精神,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在《詩詞報》《詩詞月刊》《中國詩》發詩100余首,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