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滿祝福的經幡
(外二首)
作者:郭松
扎西澤仁指著山上的經幡解釋說,藏族人家有的不識字,只好請識字的在長布條上寫些祝福的經文,五顏六色的長布條在風中嘩嘩,就像在祈禱。
經幡是藏區獨特的一道風景線,它是那簡樸、原始;許多民族的宗教信仰,都需要借助符號跟神交談,神太高,太威嚴,人夠不著,只好借助符號。
藏族村寨隨處可見嘛尼堆,嘛尼桿上掛著寫滿經文的經幡,我不喜歡寺廟或教堂,不認為那里面有神,神在大自然中,我對經幡有一種莫名的喜愛和敬畏。
毛驢的掛鈴聲
我的聽覺遠比視覺靈敏,側耳細聽,隱隱約約聽到瀾滄江的濤聲,乘著掠過幽谷的山風吹到耳邊。
窗外淅淅瀝瀝下著霏霏細雨,風聲雨聲,灑在峽谷的兩岸,灑在古樹的樹梢,多了一分旅忱,一分旅情,一分旅愁。
藏族村寨的風聲雨聲,夾雜著毛驢的掛鈴聲,毛驢在廄里吃草,脖子一動,鈴就叮當作響,聲音很微弱,很低沉。
藏區牧民有用竹或木做鈴的,掛在驢的脖子上,發出的聲音野性、粗獷,在我的知識中,人類學會冶金遠在使用竹或木之后。
掛鈴聲能告訴牧人驢的方位,還能消減人的單調、枯燥和無聊。人要戰勝物質上的貧困,更要戰勝精神上的無聊。
朝圣的香客
藏民的生活,介于真實與虛幻之間,在他們看來,現世的一切,無非是向來世的過渡,是向來世的付出和準備。
發現幾位香客伏在沙礫路上,每個朝圣的姿勢,都像在尋找一段祈詞,一段銘文,一個可以找到幸福的時刻。
那些香客的眼睛,包含著憂傷和神秘,又似乎感受到神圣的旨意,遺忘了身軀的饑餓和寒冷,朝圣之路從江邊逸出一條小路。
他們一邊注視著滾滾的江濤,一邊似乎被神召喚,偏離了原來的那條路,在一只兀鷹的翅膀下匍匐前行。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在《詩詞報》《詩詞月刊》《中國詩》發詩100余首,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