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樹
作者:常耀宗
山
這山望著那山高,多是不自知的表現。登臨山頂,你會覺得世界太大,而自己又太小。要想步入山外山的境地,須立足好自己腳下的山。某種意義上,腳下的山就是山外山。
有大山般的胸懷是一種向往,愚公移山是一種精神,山高人為峰是一種力量。生活需要將這向往、這精神、這力量同時凝聚在一起,生活需要見證男人如山!
黃山、恒山、泰山……千山一碧,心曠神怡。人在其間,頓時感到世界即山,山即世界。人在其外慢慢覺得,山因世界而真實,世界因山而真美。
水
似水流年,人們往往遷怒于水,說流水不該這樣快地流逝,總是要向下流的,而不求上進,于是對水起了一種惡感。
水的天性在于運動。水往低處流,并非是說水要向下,它只求平。當水求平的時候,那種力量是誰也抵擋不住的。
水性是高尚的,我們應該把過去對水的誤解改正過來,而把水性作為一個公平的代名詞,反抗不平的象征物。向水學習,學習它萬折必東不回頭的勇氣,赴百仞之谷而不俱的志氣,“水之就下”心不變的民氣,這原本是水的本性,也就是水的希望。
樹
春之樹,是渴望生之樹;夏之樹,是蓬勃生之樹;秋之樹,是依戀生之樹;冬之樹,是頑強生之樹。樹——生命之象征!愿生命之樹長青!
樹吐出的新綠,給生活在希望中的人以一種奮發向上的力。縱然樹死了,還可以用它制成各種家具,抑或干脆將它送進火中,它燃燒的姿態,給絕望的人以一種揭示。
大樹,不僅能供人乘涼,而且也能防風固沙。愛樹,不僅愛它的枝繁葉茂,更愛它深扎于土壤的根。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