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平現代詩五首及詩評
作者:劉海平
1、把一只蝴蝶寫進詩里
詩圣把黃四娘家看到的那只蝴蝶
寫進了他的詩里
未曾想 這只戲蝶翩翩起舞愈千年
飛進了無數人的心里
成就了一個不老的傳奇
我想那一定是一段春光爛漫的時光
這只不知疲倦上下翩飛的蝴蝶
成就了黃四娘家的草堂
成就了草堂邊萬千的花朵
也成就了那一聲聲醉人的鶯啼
我對蝴蝶無限景仰
我收集起把蝴蝶的無數個標本
并小心翼翼地把她們珍藏在書頁
期望有一天
當我打開書頁
撲棱棱飛出一行行醉人的詩句
2、純 粹
喀納斯的河流在詩中流淌
幾枚秋葉在心中優雅地飛揚
我想 從現在起
我要做一個簡單、純粹、明媚而快樂的人
望月臨帖 對書誦經
看鳥觀魚 靜坐品茗
瞻星賞雪 聽雨望云
雨落時念雨 風起時念風
宛如喀納斯的流水
清麗而不失寧靜
宛如掠過湖面的紫燕
還有回蕩在山谷間的鳴聲
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簡約
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隨性
我愿放下所有執念
放下所有回不去的曾經
我要盡情地揮霍當下所有的美好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此時此刻
是清醒的自己?
還是模糊中的夢境?
3、陽光灑向山坡
是誰
把這一汪暖暖的陽光潑灑在山坡上
又是誰
在這暖暖的陽光里鋪展出爛漫的山花
可否
我爬到山坡的頂端向那輪神圣的太陽
致以最虔誠的跪拜
又可否
我慵懶地躺在山花里閉上眼睛四腳朝天
每一寸陽光都是一寸黃燦燦的金子啊
漫山的生靈正在蓬勃地生長
我把每一寸陽光裝進我的行囊
也把每一寸陽光裝進我的夢里
此時
在離太陽最近的地方
為什么
我的心里卻莫名地生出一寸憂傷?
4、等你 在秋風的入口
這是一種從骨縫里撕裂的痛
可是 我依然倔強地選擇等
花不會因為人的流離而不再盛開
而我們也許會因為彼此的轉身而成為陌路
我把心留在了秋風的入口
我相信你會來
至少 這陣秋風從你那里吹來
撫摸過你的臉 親吻了我的眼
也該算作我們在風中的相擁
流年在秋風里開出淡雅的花
我的心在秋風里刻下了記憶的痕
滄海桑田 流年去遠
你知道嗎?
在秋風的入口
我在傻傻地等……
5、一顆露珠
晨曦里
一顆露珠
爬在一枚秋葉上
小心翼翼
秋葉微微抖動
露珠拼命保持平衡
太陽漸漸升起
陽光里的露珠愈發晶瑩
可是
她很清楚 這意味著什么
陽光正在吞噬她的身體
她的生命已危在旦夕
她努力
保持身體的平衡
維持軀體的完整
在生命的最后一瞬
她要散發出最后的美麗
在堅硬的歷史中倔強地破土而出
——評劉海平詩歌
劉向東
在這之前,我讀過海平不少詩作。有時他剛剛寫出來,趁熱發給我,問我的感受,三言兩語,我們有過交流。這次集中起來讀,了解并試圖理解他的大部分詩作,那就說說我的大體印象吧。
好的詩歌具有奇特的“實踐性”,總是有很強的身世感。在所有寫作活動中,唯有詩歌是這樣的情形。詩與詩人的行為有關,與詩人的生命實踐和命運軌跡有關,也就是說,詩作為詩人的精神實踐活動,和詩人是能夠互相印證的。
海平和海平的詩,也不例外。
海平的這部詩集,基本上是其“個人史”。詩人的“個人史”,或許就是詩人陳述自己過去事情的方式。一個人的寫作有什么樣的關鍵詞,它的內涵是什么,不僅和時代有關,與個人有關,更與時代和個人的雙向認證有關。最重要的是,它和這個人所在的位置、視點有關。
那么海平和海平的詩到底能互相印證什么呢?去讀海平的詩好了,去問海平好了。
我所知道的是,海平在用心用力地活,海平在用心用力地寫。
他的寫作,是有心腸的寫作,有生命真氣的寫作。盡管他的生活不都是甜的,但他的心里總有一顆“椰子糖”。
他的寫作,誕生于“孤獨的個人”,力求發現個體的真理,鍛造更強大的“孤獨的個人”。
在海平筆下,那從城墻磚縫里拱出來的小草,如同人類生生不息的希望,也是一個詩的隱喻——在堅硬的歷史中倔強地破土而出。
針對他的寫作,他在《純粹》一詩中設問:“是清醒的自己,還是模糊的夢境?”在我看來,既有清醒的自己,也有模糊的夢境,或者二者兼具。
最令我關注的是,海平一直熱衷于詩歌誦讀,因此他的寫作,也傾向于誦讀,屬于直抒胸臆適合“說”的那種創造力型態,專注地提煉他的節奏和口氣。設想,當海平親口把這些作品一字一句讀出來,而不是僅僅印在紙上,給人的感受將是怎樣的呢?我想一定有很好的效果。
竊以為,理解一首詩,其意義首先是:聽見它。也就是說,詩,留給我們的不是文字,而是聲音,是詩人的口吻。文字通過我們的耳朵進入,出現在我們眼睛的前面,走進沉思默想之中。
有些詩,當聲音躍居首位,我們只消打開感官深深浸入、出聲誦讀即可,未有必要去“破譯”什么“密碼”。
海平的聲音,是其生命的節奏,也是他對世上萬象的觀感。
他的適應特定題材的流暢、自如的聲音,或別的聲音,經過了他的悉心磨礪、反復調試。
當然還有更進一步的可能性,比如讓聲音成為意義的延伸,讓詩句在潛意識中激起幽鳴。
我相信終有一天,海平會找到并校準他的絕對的聲音!
“詩圣把在黃四娘家看到的那只蝴蝶/寫進他的詩里/未曾想,這只蝴蝶翩翩飛舞愈千年/飛進了無數人的心里/成就了一個不老的傳奇”,這是海平寫的,我猜想他是在思考:為什么會是這樣?因為有了詩的文本,有了從生活的具體到藝術的具體的神奇轉化。黃四娘家早就不在了,她的家在詩里,那只翩翩的蝴蝶盡管飛,卻怎么飛也飛不走了,因為在詩文本里。
這樣說來,海平還可以寫的更具體一些,當然,我說的具體是詩的具體。
不飾險崛的細節提煉,難以蹈襲,愈顯其功實倍,如海平的《一顆露珠》。
海平在《冬月》一詩中說:“一段故事成為過往,另一段故事即將開始”,對此我深信不疑。
詩評人:劉向東,著名作家、詩人、中國詩歌學會駐會副會長、河北省作協原副主席。
作者簡介:劉海平,河北省人大文化交流促進會文學與朗誦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朗誦委員會藝術總監、中國詩歌學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