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山(詩四首)
劉海平
1、故鄉的山
我不知道是怎樣的一種力量
讓遼闊的大地凸起出一座座高聳的山峰
也不知道是怎樣的一種力量
讓一棵棵蒼松翠柏在崖壁上 在山石間
憤怒地拔節而起
向著太陽的方向奮力沖刺
山石間的每一朵花瓣
都奔涌出獨有的熱烈和浪漫
——這便是我故鄉的山 故鄉的魂
用故事和傳說凝結成的堅硬的巖石
被詩歌和音樂風化成的多情的泥土
白眉寨、將軍嶺、魔峪峰……
我給每一座山取了一個溫暖的名字
并用墨汁澆灌出一一粒粒溫暖的詞語
其實 詩歌不在遠方
就在我故鄉的山里
2、五月鄉村
今天
我不想在鄉村的阡陌間
和裊裊升起的炊煙里
去撿拾遺落的鄉愁
我只想在五月盛放的薔薇
和枝葉上滑動的露珠里
去采擷我熱愛的詩句
曾經的那個五月
是被母親洗得發白的襯衫
是一副清澈無邪的金絲眼鏡
是一個裝滿各種書本的包裹
是無比莊嚴的告別
是母親噙滿淚水的雙眼
是一條看不到盡頭的不知方向的小路
而今 同樣是在五月
朵朵薔薇已爬上了我居住的樓房
而它的根莖在鄉村的阡陌間更加茁壯
是時光無限縮短了空間的距離?
還是空間讓時光變得有些匆忙?
3、朔風吹
你用你疲憊消瘦的軀體
遮擋住呼嘯而來的朔風
嘴里呼出的哈氣在額頭結成了一層冰霜
還不住用發顫的聲音
提醒我把手伸進你的棉襖
破舊的自行車載不動沉重的父子深情
父親!
你我在這段崎嶇狹窄的小路上
奔波了三個寒冷的冬天
最終 你倒在了冰冷的三尺講臺
躲到了一抔黃土中取暖
而我用濃重的鄉音將自己緊緊地包裹
深怕朔風中飄來的普通話將我的軀體吹冷
我的標準的普通話在朔風中飄零
據說我已是一個朗誦詩人……
4、被風鼓起的思念
我的思念
正在山的那頭
隨落日的余暉 一起
緩緩地灑落在老屋的窗臺
我的思念
正在老屋的灶臺
隨著裊裊的炊煙
升騰成好看的云朵
我的思念
被故鄉的風鼓起
鼓成一個圓圓的土丘
父親母親正在里面安詳地睡眠
我的思念
鼓成一個碩大的氣球
漂浮在云里
而總有一根長長的線 牽扯在父親的三尺講臺
我的思念
鼓成顆顆碩大的淚珠
隨著黑板上的粉末
正一起滑落
附:創作隨想
詩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詩歌創作隨想
劉海平
不敢自稱為詩人,只能說自己是一個愛寫詩的人。
自認為是一個性情中人,有著更加敏感的特質和豐富的內心,便常常有釋放的沖動和表達的欲望,于是,常常情不自禁地寫出一些分行的文字,以尋求一種內心的解脫和情感的宣泄,這便成了我所謂的詩。
在文字里傾注了太多的情感,每一個詞句都觸達自己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因而常常一邊寫一邊把自己感動得聲淚俱下。不為寫詩而寫詩,只為情感表達而寫詩,只有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繼而與讀者產生心靈的共鳴,——這算是我一點膚淺的體驗。
與此同時,我在不斷地學習和探索詩歌創作的技巧和方法,比如主題要鮮明,要善用比興、隱喻,掌握好具象和抽象,講求詩歌意象,變換使用插敘、倒序,每首詩必有詩眼,要培養發散性思維,要有跳躍感,做到句斷情連……如此等等,對于每首詩我都會精雕細琢、反復推敲,但前提是,所有的形式必須為內容服務,寫詩,真誠最重要!
長期做播音和朗誦工作,出于職業的習慣,我格外鐘情于詩歌的韻律美和節奏感,我覺得,詩歌是一種文字藝術,但絕不僅僅是一種文字藝術,真正的好詩,應該是畫面、音樂、韻律的結合體,詩歌需要有豐富的畫面感——色彩斑斕的田野、月光籠罩下的農家小院、山間里回響的粗獷的山歌、鳥鳴啾啾的草原……,詩歌需要跟音樂緊密結合,需要有一定的吟唱韻律,適合吟唱的詩歌就如同小鳥有了豐滿的羽翼,可以飛翔得更高更遠。
作者簡介:劉海平,資深媒體人、播音員、朗誦藝術導師、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河北省人大文化交流促進會文學與朗誦專委會副主任,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朗誦委員會藝術總監。(作品百度:朗誦詩人劉海平)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