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向北方(外一首)
作者:郭蘇儀
望向北方,野火燒不盡。
北方,披著滿身粗糲的寒涼。
游蕩草原,
俯身進入一座潔白,
母親的身體。
騎上一匹矮腳的蒙古馬,
去數草原上一季又一季的輪回。
滾燙的圣水①把我淹沒。
母親身披杏花,
歸流河②的碧藍繞在頸間。
等待,羊群出生的季節,
再回到草原。
冬牧場開滿鮮花,
我,望向北方。
注釋:
① 阿爾山,全稱“哈倫—阿爾山”,系蒙古語,意為熱的圣水,故音譯而得名。 1949年11月,阿爾山劃入科爾沁右翼前旗。
② 歸流河,意為杏花飄落的河,科爾沁右翼前旗的“母親河”。
十把大火
馬背上的人,
胸膛里有十把大火。
一把一把,點燃祭壇。
第一把燒給故鄉。
于是大地翻滾,
涌成一片,綠色汪洋。
第二把燒給丟失的白駿馬。
來年,
帶領嶄新的馬群,回到烏蘭毛都。
第三把獻給姑娘。她無垠的相思,
化作風調雨順。
安代舞,復活餓死的牛羊。
第四把燒給撲火少年。
祈禱青草般的靈魂,
扎根在長生天庇佑的草原。
第五把燒出兩種光明:
一束填滿勒勒車的轍痕,
一束讓青紗帳在牧歌里搖晃。
第六把燒給一樽古樹。篝火照亮黑暗,
人們數著年輪慶祝。
對著月光灑下馬奶酒,呼喚。
第七把燒給這里的主人。
匍匐在大地、吮吸乳汁、咀嚼草根、
咽下整片傾斜的夕陽——未盡的火焰。
然后燒上穹廬、沖去云霄、滾出晚霞、
再化成兩弧雙彩虹,
高高懸起,斂走額吉所有的愿望。
第九把,烙在父親的一只手里。
另一只勒緊韁繩,抓住雄鷹、
沉在草原的影子。
最后一把,歸于祭壇中央。
在鋪滿白銀的牧場燃燒。
吟唱,源源不斷的蒙古長調,繼續燃燒。
作者郭蘇儀,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 2024級創意寫作。
注:此文為“鄉村振興傳播官”系列作品之一。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