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四道拐,穿越烽火硝煙
作者:牧之(布依族)
在歲月倒懸的瞬間
彌漫的硝煙
在我們的內心
又經歷了一場戰爭
——題記
1
歲月的褶皺蜿蜒在歷史的彎道
硝煙漫過的二十四道拐
有灑下的熱血在戰車的轟鳴中
訴說那一場中華民族生與死的決戰
每一個彎道,都有驚心動魄的傳奇閃現
每一縷星光,都暈染著拂曉的炮火
暮色蒼茫中,生命不屈的吶喊
把民族的悲傷揉進鮮血和傷口
在一往無前中,闖過日寇飛機的俯沖
我們在歲月的長河回首
硝煙彌漫中,響起了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怒吼
2
殘陽如血,我們佇立二十四道拐
那些燃燒的火焰,與戰車絕塵而去
歲月,開始在我們的心海中風起云涌
而在時光里斑駁的二十四道拐
就是二十四道沖不破的銅墻鐵壁
就是二十四道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就是二十四道血脈相連的抗日長城
俯瞰那些越過二十四道拐的車轍
讓我們的內心,不斷往返雄關漫道
3
歷史的彎道,在二十四道拐
把我們留給了遠山和幽谷
而在風中,走過二十四道拐的人
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次叩首
而我們的回憶,在陳述內心的震撼
與浩蕩的洪流沖過歷史翻卷的漩渦
在逝去的沖鋒號里,在蒼山如海中
與流血和犧牲在二十四道拐的英雄們
讓信念之火,在我們心中熊熊點燃
4
24個“S”型的轉折彎道,觸及天空
通往前線的路徑,在歲月碰撞的吶喊中
注釋著血與火的悲壯,生與死的無畏
二十四道拐,這是一段無所畏懼的征程
鋼鐵的車隊寫滿了堅韌與傳奇
涌動的血脈奔騰著黃河的咆哮長江的怒吼
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已經手挽手,肩并肩
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抵住了血雨腥風,抵住了千難萬險
任軍號的嘹亮,劃破漫漫長空
5
硝煙烽火,可以在歲月里消逝
二十四道拐,在歷史彎道的生命線上
以另一種方式演繹著、詮釋著
民族存亡的槍聲、炮聲、廝殺聲……
讓抗日的英雄們與我們的血肉
和一群錚錚鐵骨的英魂
一起撲湯蹈火,一起一往無前……
在槍林彈雨中,殺出一條民族生存的血路
在萬山紅遍中悟透民族不屈的脊梁
6
彈指一揮間,80年的歲月迎面而來
我們在二十四道拐的彎道上撫摸英雄的血脈
那些不朽的身影,那些不朽的名字
掠過歷史的云煙,讓我們虔誠的心
在前赴后繼的洗禮中,把那些痛苦和仇恨
制成的炸藥鋪放在小鬼子入侵的路上
讓我們在英雄流血的地方保持殺敵的姿勢
讓我們血脈相連,讓我們心手相牽
7
歷史,煙云翻滾,歲月,如潮洶涌
時光的刀刃,刺痛了我們的心肝
在二十四道拐,我們看到一把把利劍出鞘
和匹夫之責,與抗日的星火一起燎原
將一切反抗的力量焊接在一起
連成反抗的森林,連成反抗的海洋
用血肉之軀,筑成民族精神的堅不可摧
用沖鋒陷陣,鑄就民族不朽的脊梁
在血雨腥風里,讓倭寇魂飛魄散
8
在二十四道拐,我們向遠去的戰場凝望
那些血染的戰衣,那些夜行的車隊
和那些慷慨赴死的生命絕響
聳立起一座座民族精神的豐碑
我們的腦海開始閃現刻骨銘心的畫面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端起了長槍洋槍,揮動著大刀長矛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9
在二十四道拐的彎道徘徊
不期而遇的風,掀開我們的記憶
80年前燃燒著的憤怒和悲壯的情感
任子彈和刺刀穿過胸脯,讓廝殺與吶喊
穿越血雨腥風的硝煙,蕩氣回腸
讓我們在斑駁的歷史和滄桑的歲月里
感悟二十四道拐80年前揮灑的熱血
經歷二十四道拐80多年前的向死而生
聆聽著二十四道拐80多年前的千古絕唱
10
忘不了,日寇鐵蹄的肆意踐踏
忘不了,日寇罪惡的槍聲
二十四道拐,沸騰的熱血沒有凝固
二十四道拐,勝利的方向沒有迷失
每一個車轍 都盛滿我們心中的希望
每一條痕印 都是我們一道不屈的風景
回首80年前,驚濤駭浪不過是信步泥丸
槍林彈雨就是所向披靡
心中的信仰就是光明的方向
那是英雄們用生命和熱血
把初心一筆一畫地抒寫
注釋:貴州省晴隆縣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標識。古稱“鴉關”,雄、奇、險、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從山腳至山頂的直線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60米;在傾角約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順山勢而建,蜿蜒盤旋至關口,全程約4公里。
作為一條公路,二十四道拐曾經更是扼守滇黔線咽喉,在二戰時期成為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承擔著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任務。
作者簡介:牧之(本名韋光榜)布依族、貴州貞豐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詩人協會副主席,文學雙月刊《萬峰湖》執行主編。
有各類文學作品在《十月》《詩刊》《民族文學》《北京文學》《人民日報》等全國各地報刊發表。
曾獲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第十四屆中國人口文化獎,貴州第二屆專業文藝獎等。
著有《魂系高原》《心靈的遙望》《紙上人間》《風在拐彎處》《牧之詩歌選》《盤江魂》《盤江魂——牧之詩歌精品集》等14余部文學專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