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呂梁看《護工風波》
顧建平
一
我是10月16日午后,站在呂梁山護工服務中心二層的過道上,對著MAXHUB超大平板看完《護工風波》這部微電影的。這樣的觀賞,算得上是現實與藝術超級對應的一個場景,本身就包含夢幻般的戲劇性。當時有消息說《護工風波》已經榮獲第八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最佳作品獎”,只是尚未正式對外公布。本人因為職業習慣,也因為個人興趣愛好,一直對微小說和微電影密切關注,但《護工風波》卻是來到了電影素材的起源地才臨時補看作品,也算是臨時抱佛腳,不過這種現場感難得一遇,比在家里對著電視機或者電腦觀賞更專注更投入更有代入感。好在它實在太微太短,這個電影連片尾字幕才只有12分36秒,兩支煙的功夫就看完了。結束后我走下樓,沿著護工服務中心的場地走了兩圈,深秋了,太陽偏西,天氣微涼,此情此景,讓我觀影之后紛至沓來的感慨和聯想慢慢退隱下去,得以用一個遠距離觀賞者的眼光回味、審視這部電影。
微電影故事片和微小說一樣,雖曰小曰微,但在結構上跟其他講故事的藝術——小說、電影、話劇一樣,有矛盾沖突,有平息解決,起承轉合一樣都不能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只是像《護工風波》這樣,第一秒就展示激烈的矛盾沖突,還是難得一見的。這意味著這是一部情節性很強的電影,高潮也許會從開頭持續到結尾。
一對夫婦中女主的母親不吃東西被護工推搡拳打,女主緊急回家,女護工情急逃走,母親住院。與此幾乎同時,男主父親準備給孫子買生日禮物,發覺抽屜里少了兩萬元錢,而此前男主發現男護工假裝購物悄悄溜走了。到派出所報完案,電影已經播放四分半鐘,過了整個影片的三分之一。此刻比追逃更重要的,是急需為兩位身體不便的老人尋找新的護工。電影的主要矛盾至此才真正出現:找新護工迫在眉睫,但找一個合格的護工又何其之難!正在這對夫婦一籌莫展之時,女主的母親不見了,一番折騰終于在街頭找到神情落寞、魂不守舍的老太太。影片播放到七分半鐘,即故事發展到接近五分之三時刻,一位熱心的朋友出現了,她雪中送炭般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她家社區門口新成立一家護工服務中心,服務中心旗下的呂梁山護工能吃苦、特別專業。影片余下的五分之二故事情節都是順風順水,都是在了解、接觸、雇傭呂梁山護工,最后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如果比照敘事藝術的嚴格要求,《護工風波》的不足是很明顯的,因為片時太短,有些情節缺乏鋪墊交代,有些轉折難免突兀。兩個逃走的護工杳無蹤影不了了之了,八分鐘之后的情節,矛盾沖突完全消失,與最初四分鐘的激烈緊張,反差太大,就顯得整體結構不均衡。但這部影片的拍攝初衷,是強調護工的重要性并推介呂梁山護工,至此已經完全實現。如果聘用呂梁山護工過程中再出現波折,甚至交代兩位逃走護工的去向,這不是一部微電影的容量可以承載的。總體而言,《護工風波》的主要轉折是自然的、合理的,也是平穩的,它稱得上是微電影中的成功之作、優秀之作。
二
這是我平生第一次來到呂梁地區。呂梁是現代中國革命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地方,馬烽、西戎合著的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是我少年時代最初的文學啟蒙著作之一,也是難忘的歷史記憶。初來乍到,滿滿的都是新鮮和驚訝。在磧口古鎮外的黃河轉彎處,看著滔滔河流輝煌落日,我仿佛看到了千軍萬馬在眼前走過,戰鼓聲廝殺聲在耳邊響起。
呂梁人民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但令我意外的是,山多地少、資源匱乏的呂梁地區還有如此多的貧困落后村莊,還有如此之多僅僅處在溫飽線上的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成了呂梁市黨政領導工作的重中之重。
扶貧攻堅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十三五規劃中的一項戰略決策,并且為了實現目標設定了時間表。扶貧攻堅,重點在“堅”字,除了通過政府和社會給予資金物資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為貧困地區、貧困戶找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為此,我熟悉的朋友、同學有當駐村扶貧干部的,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方設法挖掘當地亮點,為持續發展尋找立足點。今年下半年我兩次去昭通,昭通集“山區、革命老區、深度貧困地區、民族散雜區”為一體,是云南扶貧攻堅的重點地區。貧困戶就地脫貧短期可以解決,但治標不治本,于是昭通市昭陽區使出了大手筆,在市郊建設了八十多座安置房,讓數十萬人異地安置,并且輔導、安排就業。今年十一假期,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到我家做客,帶來了極其美味的蘋果和梨,鮮梨汁如牛奶般味美甘甜。關主席說這是他去保定市阜平縣采訪扶貧攻堅成果帶回的禮品,當地干部介紹,他們高山種植成功優質蘋果和梨,并將進一步推廣,果樹種植將成當地的特色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呂梁市以輸出優秀護工作為脫貧致富的突破口,是一個極具創意、極具前瞻性的決策。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隨著進入老齡社會的腳步逐漸加快,護工是一個需求量極大的行業,而且在可見的未來,這是一個需求穩定增長的市場,護工輸出足以成為一個地區可長期保持的經濟生長點。我周邊的親友,家有老年人或新生兒的,總是感嘆優秀保姆一人難求。我母親因為脊柱手術失敗,常年臥床,幸虧有一位資深護工全天候護理,讓我們兄弟姊妹基本得以保持原有的工作和生活節奏。
護工產業不是呂梁市傳統優勢產業,呂梁也沒有超越其他地區的人力資源優勢和人脈資源優勢,唯一可以依峙,也是可以作為強大支撐的,就是呂梁市黨委和政府不遺余力的支持。在呂梁市區停留這兩天,我們參觀了護工培訓學校、護工服務中心,與家政服務公司的員工交談,與走出呂梁的護工代表交談,接收到了大量的信息,聽到了許多故事,獲得了諸多的直接感受。在別的地區,護工大多是自發擇業、靠自身悟性摸索進步的,少量是在護理學校或護理專業進修過的,而呂梁市把護工培養、輸出做到了專業化、規模化,做出了品牌,在用工市場受到了普遍歡迎,有口皆碑,名聲遠揚,這就是微電影《護工風波》故事得以成立并且誠實可信的現實基礎。
呂梁市委書記在“呂梁山護工走出大山歡送儀式”上講話、揮手的場面感動了我。雖不能說“風蕭蕭兮易水寒”,但送人出征、送人遠游總還是有點悲壯和傷感。中國每年外出務工人員數以億計,像這樣浩浩蕩蕩以同一個主業外出務工的隊伍,在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
三
為了脫貧,呂梁山護工走出大山,到太原,到北京,到上海,甚至到更遠的深圳、廣州就業。沒有人愿意背井離鄉,沒有人愿意與父母、配偶、孩子長久地分別。尤其那些孩子尚未成年的年輕女性,遠在他鄉既不能照顧家人的生活,也不能照管孩子的教育,總是人生的遺憾和缺失。犧牲在所難免,矛盾在所難免,而忍耐不可或缺,但足可告慰的是,收獲也水到渠成。
護工到經濟發達地區、到大城市就業,除了掙錢養家,更重要的是慢慢與現代生活合拍,與都市文明融合。這樣一支龐大的務工隊伍,帶回呂梁地區的不僅僅是金錢,他們也帶回了文化,帶回了更現代更文明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這副產品比主產品更有價值。這是借雞生蛋,四兩撥千斤。這也許是呂梁市的執政者、決策者們更深層次的考量。當初梁漱溟先生在山東鄒平試驗鄉村建設,晏陽初先生在河北定縣試驗平民教育,為何難以推進、成績甚微?一是軍閥割據列強環伺,缺乏良好的社會環境,二是缺乏現代化的都市作為對照和奧援。扶貧攻堅是一次助力奔跑,要彎道超車,不能只靠自身蠻力。
呂梁市臨縣的青年婦女許艷平,讀到小學三年級就輟學了,因為她的家鄉太窮太苦了,沒有老師愿意來任教。她的家庭也太窮困,支付不起學雜費。她的哥哥揮鋤勞動時不小心在她臉上砸了個大口子,家里人不愿意送她去醫院,因為花不起醫藥費。母親用面粉抹在傷口上,讓她在家等傷口慢慢愈合。結婚生子之后,許艷萍有機會參加首屆護工培訓班,外出務工逐漸成了金牌月嫂,月薪近萬,還當選為山西省人大代表。在電視鏡頭前的許艷平落落大方侃侃而談,沒有人會想到她僅僅只有小學三年級的學歷。相比較她被寫進宣傳材料的先進事跡,我更喜歡聽到她面對鏡頭講述生活的細節,今昔生活的對比與感慨,還有那隱忍著眼淚的表情。外出當護工改變的不僅僅是她家庭的經濟條件,也開闊了眼界,改變了她的精神面貌,改變了她的家庭,改變了她的丈夫和孩子,她的人生道路從此發生了巨大轉折。
有陽光的地方總會有陰影,我們的目光不能只看到生活的A面,忽視甚至忽略生活的B面。“十萬護工出呂梁,自強不息奔小康”,是社會的正能量,是時代的主旋律。但具體到個人,每個外出務工者都曾有過糾結、矛盾、猶豫、徘徊,有過擔心、思念、懊悔,也有向往、期待、驚喜,他們的人生之路也許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寬廣,但永遠不會筆直通順。他們的經歷遭遇,他們的心路歷程,他們的悲喜憂樂,用微電影僅僅能展示其冰山一角。或許有一天,反映護工產業、護工生活的更大文藝作品,如長篇小說、長篇紀實或者大電影,甚至電視連續劇,會陸續面世。《護工風波》作為開創性作品,如同導路先驅,其作用和意義不言自明。
顧建平,江蘇張家港市人,1968年出生,1984-1991年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198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200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評論隨筆集《無盡藏》、散文集《冬天我到南方》。曾任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十月》雜志副主編,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長篇小說選刊》雜志主編兼《中華辭賦》總編輯。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