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詩歌排行榜》首發式暨詩歌朗誦會在北大召開
由邱華棟主編,周瑟瑟編選的《2014年中國詩歌排行榜》新書首發式暨詩歌朗誦會,于2015年1月7日下午在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舉行。本次活動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主辦,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出版商務周報、《天津詩人》詩刊編輯部、作家網、Be My Guest“為你讀詩”公眾微信平臺支持協辦。
著名作家、《人民文學》雜志副主編邱華棟主持了本次活動。他認為:“一本好的詩歌年選必須要提出問題,同時要找到一種有價值傾向的編選體例。我們的2014年選本以出生于2000年代到出生于1940年代共七代詩人為分輯藍本,把中國詩人完整地放在一個時間軸線上,讓選本一目了然,從新詩人到老詩人呈現了2014年的詩歌新人文生態。”
詩評家、編選者周瑟瑟再次強調了他在本書后記《重建中國詩歌新人文精神》中所提出的觀點:“重建詩歌的新人文精神,首先要重建我們對上世紀80年代人文啟蒙精神的敬畏,對上世紀90年代逐步建立起來的詩歌先鋒精神的回歸。在一個微信時代,庸常化信息大面積爆發,詩人置身其中,享受技術文明主導下的生活。微信生活正在構成一種新的文化勢力,快速分裂與消解在上世紀建立起來的詩歌先鋒精神。經過持續20多年的技術與生活的雙重顛覆,人文精神在啟蒙之初給中國文學挖下的精神掩體被迅速填平,裸露出我們虛弱的體質,寫作表面的狂歡與光滑,掩蓋不了我們寫作內在的貧乏與驚慌。上世紀的文學精神源頭不能廢棄,應該留住它,并擦亮詩歌的人文精神性的那一部分,真正的好詩與好詩人就在其中出現。”
著名文學批評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清華說:“新人文精神的提法非常好,當代詩歌的先鋒精神的核心應該是人文主義精神,而不只是‘極端性’的追求,在某些情形下,我們的詩人以顛覆和破壞為能事,以后現代的游戲傾向為優越,是可以理解的,但從精神的核心上,必須持守人文主義的價值,為推動民族文化的真正復興尋找真正的根基與動力,這既是回歸,更是重建,任重道遠。但從點滴做起是重要的。”
孔子學院拉丁美洲中心執行主任、翻譯家孫新堂也參加了本次發布會,他曾組織西班牙語漢學家翻譯出版了十多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他說:“《2014年中國詩歌排行榜》展現了一片遼闊的中國詩歌江湖,對于兩位詩人的編選視角,特別是周瑟瑟提出的重建中國詩歌新人文精神,于我心有戚戚焉。中國當代文學,包括詩歌,除了一兩個作家詩人外,在國外基本不為人所知。我是中國文化的推手,也是一名譯者,拿起這本嶄新的詩歌選集,我不禁有一種沖動,要讓更多的中國詩歌被翻譯并走出去,把中國當代詩歌所反映的中國社會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傳遞到外國讀者面前,一定也會引起他們的共鳴。”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評論家、詩人楊慶祥認為:“目前整個文化面臨的問題是,缺乏一個基本的問題域。一般來說,哲學應該構成整個文化的基本問題域,但我們的現代哲學非常不成熟,或者說幾乎沒有本土的現代哲學。在這個情況下,詩歌能否起到提供基本問題域的功能?這是想談的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周瑟瑟提出要重建詩歌的新人文精神,當然不僅僅詩歌要重建人文精神,90年代有過人文精神討論,最后不了了之。全部的文化都需要重建。具體到詩歌,這種人文精神應該就是重建詩歌的先鋒性,先鋒性在今天意味著一種冒犯,對既有美學范式、想象力的冒犯,只有在這種冒犯中,我們才可能通過克服語言的腐敗來克服精神的腐敗。”
著名詩人、北京大學副教授臧棣說:“近十多年,詩歌年選的出版,算是一個熱門。正式出版的,非正式出版的,加在一起,每年都有十多本詩歌年選問世。好的詩歌年選,該如何編選,是一個問題。另一方面,這么多詩歌年選的出版,也反映出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眾多詩歌年選的出版,實際上反映了當代詩的實績。如果沒有大量好詩做支撐,也就沒有什么可選的。這些年選的出版,也許存在著不足,但它們至少為當代詩的閱讀提供了一條很好的途徑。”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社長姚雪雪在首發式上說:“邱華棟與周瑟瑟無疑是出色的編選者,他們準確地把握了中國詩歌的發展趨勢,他們的編選角度每年都有所不同,這次反向從更年輕的詩人入手,再依次編排出不同年代的詩人,全書說明了他們所要強調的‘詩歌人文精神’的生長性與潛在性,選本已經在網絡上得到眾多讀者的認可,給詩歌選本的出版注入了強大的活力,本書已經成了我社的一個重量級的選本。”
作家網總編趙智、詩人安琪、娜仁琪琪格、郎啟波等也做了發言。
Be My Guest“為你讀詩”公眾微信平臺、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以及京津冀、長春、浙江等地趕來的60多位詩人,以及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文明網、新浪網、鳳凰網、作家網、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港澳日報、出版商務周報、渤海早報、《天津詩人》、江西衛視等媒體朋友參加了詩歌朗誦會。詩人們朗誦了本書入選作品,并且還用西班牙語、越南語等進行了詩歌朗誦。
(周瑟瑟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