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7月25日下午,內蒙古“呦呦詩群現象”研討會在北京晉商博物館多功能廳舉辦。原《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王謹,作家網總編、中國微小說與微電影創作聯盟常務副主席趙智(冰峰),原《人民日報》高級編輯劉虔,漓江出版社副總編龐儉克,詩歌網總編、原解放軍出版社政治部主任梁粱,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包頭市文聯副主席、包頭市作家協會主席白濤,原《十月》編審張之靜,二炮文工團副團長海田,原教育部處長蘭楓林,《亞洲微電影》雜志副主編劉玉龍,《微型小說月報》主編滕剛,《文藝報》理論部主任熊元義,包頭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趙劍華,中國詩歌網主編朱玲,原遠方出版社副社長李連成,《文化藝術報》執行主編競心,《草原》編輯部主任阿霞,原包頭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沃澤明,原包頭鋼鐵集團公司工會副主席張鐘濤,神華地質勘查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趙滿貴,河北沙城莊園葡萄酒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文宏,以及詩人洪燭、北塔、娜仁琪琪格、康橋、劉高舉、盛華厚、胡松夏、王昆等40余人出席活動。
內蒙古“呦呦詩社”成立于1985年7月27日,由梁粱、白濤等8人發起,成員31人。后組建成立了包頭市青年詩人協會。“詩社”和“協會”的成立開創了包頭市詩歌創作的新紀元——出版《呦呦詩刊》(油印內刊),創辦《新詩報》,推出“中國新詩1988:內蒙古青年詩人群體大展”,舉辦“內蒙古西部地區青年詩歌創作鹿城筆會(亦稱白云詩會)”等活動,讓內蒙古詩壇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逐步形成了“呦呦詩群”這一地域性文學現象。
在研討會上,詩人們紛紛發言,各表觀點,共敘友情。“呦呦詩社”成員普遍認為,“呦呦詩群”的形成,除了大家都熱愛詩歌外,主要是源于詩社一部分成員的熱心,是他們推動了“呦呦詩群“的凝聚、團結和發展。特別是梁粱、白濤在組織上的熱心,蒙原、冰峰在編輯《新詩報》《呦呦往事》等方面的貢獻,以及張鐘濤、冰峰、白濤、趙劍華等在經濟上的無私奉獻,才成就了“呦呦詩社”的健康發展,推動了“呦呦詩群”的形成。
與會嘉賓在發言中指出,“呦呦詩群現象”雖然是內蒙古包頭市的詩歌文化現象,但具有典型意義和時代意義。詩歌是時代的脈搏,記錄了時代心跳的痕跡,內蒙古“呦呦詩群現象”無疑是時代的產物。正如冰峰在《呦呦詩群的形成、發展與歷史考證》一文中所述那樣,這是“一代人的集體生活、集體記憶、集體行動和個性思考”。所以,這一現象值得研究。
研討會氣氛親切、溫暖,大家沉浸在對友誼、詩情的回憶之中。研討會開至晚上七點結束時,與會人員仍然意猶未盡,大家紛紛表示,將在8月份齊聚包頭,再話詩情。作家網副總編陳亞美、作家網副總編兼微型小說頻道主編凌鼎年、作家網營銷策劃總監陳同華、作家網運營總監王煒、作家網總編室主任安琪、作家網網站技術總監戴志國、作家網綜合辦公室主任彭莎、作家網編輯部主任張大群、作家網專題部主任梁翔、作家網新聞部主任趙俊義、作家網外聯部主任劉不偉、作家網運營部主任陳龍、作家網技術部主任李龍等主辦單位領導也參加了會議。

內蒙古“呦呦詩群現象”研討會現場

內蒙古“呦呦詩群現象”研討會現場。左起:趙滿貴、洪燭、梁粱、冰峰(趙智)

內蒙古“呦呦詩群現象”研討會現場。左起:李連成、沃澤明、白濤

內蒙古“呦呦詩群現象”研討會現場。左起:張之靜、蘭楓林

內蒙古“呦呦詩群現象”研討會現場。左起:童華、喬欣、劉高舉、盛華厚

內蒙古“呦呦詩群現象”研討會現場。左起:張之靜、蘭楓林、阿霞、李連成、沃澤明

內蒙古“呦呦詩群現象”研討會現場。左起:劉虔、北塔

在內蒙古“呦呦詩群現象”研討會上,嘉賓在翻閱《呦呦往事》圖書。左起:李文宏、熊元義、海田、康橋、白瑪曲真、滕剛、胡松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