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作家網、呂梁市文聯、呂梁市傘頭秧歌研究會、呂梁黃河情傘頭秧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組織舉辦的“作家網采風團﹒呂梁行”活動于2015年10月26日至10月29日在呂梁市境內進行,采風團成員由28位作家、詩人、媒體記者組成,歷經四天,驅車數百公里,沿岸觀賞九曲黃河清秀婉約的雄姿,夜宿磧口古鎮,親身感受和體驗古韻風情與悠久歷史,同時,作家團隊與黃河情傘頭秧歌團隊結伴同行,30輛采風車拉著嘹亮的歌聲、笑聲在呂梁的山水之間、棗樹林中迂回飄蕩,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作家網采風團﹒呂梁行”活動有張有弛,循序進行。26日,舉辦了“傘頭秧歌學術交流座談會”。27日,采風團一行前往石樓采風,在天下黃河第一灣,欣賞了《舞動黃河》《大秧歌》《傘頭秧歌演唱》等表演,采風成員激情澎湃地參與其中,在黃河第一灣的觀景臺上,鑼鼓喧天,身穿鮮艷色彩的傘頭秧歌演員和采風作家一起舞動身姿,形成一幅奇特景觀。山下黃河逶迤流淌,山上游人翩躚起舞,天人合一,人與天地共存。正如傘頭秧歌唱詞中所表達的那樣:“青海巴顏客拉山,雪水奔騰波浪翻。”“流經石樓更壯觀,天下黃河第一灣。”“東方紅,太陽升,石樓來過毛澤東。巨筆一揮定乾坤,萬紫千紅沁園春。28日,采風團一行來到磧口古鎮,參觀古鎮原貌,體驗古鎮風情,還與當地政府舉辦“采風座談會”,并夜宿古鎮,深度體驗了古鎮的歷史情韻。29日,在千年紅棗林和后山村有機紅棗基地,采風隊員與隨行的黃河情傘頭秧歌演員一起互動打棗,林中情歌蕩漾,歡聲笑語此起彼伏、連綿不斷。
對于此次采風,作家網總編趙智(冰峰)深有感觸地說,這次采風,最大的收獲是讓作家們改變了對山西呂梁的印象,在此之前,我對呂梁的印象也是煤炭、風塵污染,灰蒙蒙的天……,而這次采風卻讓我看到了呂梁的青山綠樹,看到了呂梁獨有的文化旅游資源。這些資源主要有傘頭秧歌、天下黃河第一灣、磧口古鎮、十里畫廊、紅色文化、漫山遍野的棗樹林等等,這些充滿人文情懷、獨一無二的文化旅游資源,是山西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未來呂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他同時指出,這幾年呂梁的煤炭資源讓呂梁的經濟出現了瘋長,地方領導只顧“挖煤”,不關注對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造成旅游基礎建設落后,旅游經濟被忽視的現狀。他說,我相信,隨著煤炭經濟的降溫,山西呂梁的旅游文化經濟必將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
本次活動主辦單位呂梁黃河情傘頭秧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安艷芳深情地說,我請作家來呂梁,就是想把家鄉的旅游文化宣傳出去,讓家鄉有一個好的形象。
“作家網采風團﹒呂梁行”由作家網總編、中國微小說與微電影創作聯盟常務副主席趙智(冰峰)帶隊,成員有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魯迅文學獎三次獲獎得主李鳴生,《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王謹,《人民日報》(海外版)旅游部主任孔曉寧,《人民日報》高級編輯劉虔,中國詩歌學會副秘書長、解放軍出版社原政治部主任梁粱,二炮文工團副團長海田,中國文聯出版社編輯室主任洪燭,世界詩人大會常務副秘書長、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北塔,中國詩歌萬里行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祁人,《詩選刊》主編劉向東,《亞洲微電影》雜志常務副主編劉玉龍,中國鐵路文聯作家協會秘書長李木馬,現代出版社策劃總監、漓江出版社原副總編龐儉克,《天津詩人》主編羅廣才,中國詩歌萬里行組委會副秘書長李犁,中詩網總編周占林,《北京文學》編輯黑豐,《詩歌風賞》主編娜仁琪琪格,北京電影學院學生處處長夏花,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文聯主席、科爾沁詩人節總策劃張玉磬,新銳作家蘇笑嫣,作家網副總編、《中國年度微型小說》(漓江出版社)主編陳亞美,作家網總編室主任、京津冀詩歌聯盟副秘書長安琪,作家網外聯部主任、中國微小說與微電影創作聯盟副秘書長劉不偉,作家網專題部主任梁翔,作家網新聞部主任趙俊義,作家網總編助理、中國微小說與微電影創作聯盟副秘書長陳龍等。

作家網采風人員在磧口古鎮合影留念

作家網采風人員在農家大院合影留念

作家網總編趙智(冰峰)與呂梁市石樓縣縣委書記油曉峰交談

呂梁黃河情傘頭秧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安艷芳向嘉賓介紹情況

著名詩人洪燭在接受作家網記者采訪

作家網代表團成員海田、李木馬與傘頭秧歌演員一起扭起了秧歌

作家網采風團成員李木馬與呂梁黃河情傘頭秧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安艷芳攜手挑起了傘頭秧歌舞

作家網采風團成員娜仁琪琪格、蘇笑嫣一起參與了傘頭秧歌表演

傘頭秧歌表演:舞姿翩翩的雙胞胎姐妹

傘頭秧歌扭起來

活動總指揮趙智(冰峰)在黃河第一灣活動現場留影

著名詩人洪燭在黃河第一灣活動現場留影

傘頭秧歌演員在認真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