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王文章(右二),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呂品田(右四),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周漢萍(右三)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副書記、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李樹峰(右一)陪同下參觀展覽。劉曉輝攝
2016年6月8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中國攝影家》雜志社承辦的“鄉土中國”攝影藝術大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開展。
本次“鄉土中國”攝影藝術大展旨在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必須留住青山綠水,必須記住鄉愁”的講話精神,借助攝影的現場性、瞬間性、客觀性、選擇性和機遇性,用影像的方式聚焦和展現大變遷時代背景下的鄉土中國,繼承和發揚關乎中華民族集體記憶和深厚歷史情懷的鄉土文化,促進綠水青山的生態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
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呂品田在開幕式上致辭,指出鄉是親情,鄉是根脈,鄉是我們由來的原點。影像中的記憶,帶我們守望和溫習,讓我們更加明晰今后的去向。我們力求通過本次展覽展出的有溫度、有情義的作品,激發每一位參觀者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與珍視,在“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美麗中國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著名攝影家解海龍作為攝影家代表在開幕式上講話,講述了自己幾十年來的攝影心路歷程,也表達了一個老攝影人的鄉愁。
本次展覽共展出了150多位攝影人,共計320余幅(組)作品,涉及到社會變革、鄉土文化、自然環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整個中國社會文化的基本特性。展覽共分為“鄉野·鄉土”、“鄉居·鄉親”、“鄉情·鄉慶”、“鄉音·鄉愁”四個篇章:鄉野,挖掘代表性的自然生態,呈現鄉村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鄉土,注目于鄉間風土,重點展示人與土地的關系;鄉居,呈現代表性文化古村落、古鎮風貌;鄉親,直面鄉親父老、兄弟姐妹,展示他們的集體群像;鄉情,聚焦中國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和狀態;鄉慶,集中展示代表性的、具有獨特地域、民族特征的鄉村節慶習俗;鄉音,集中呈現生活中的典型細節,以無聲的形式表現有聲的內容,呼喚淳樸而本真的精神回歸;鄉愁,聚焦遠離故鄉的人們,表現他們的精神狀態和內心渴望。這些作品全面細致地刻畫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的種種變化,在紀錄下了歷史的同時,也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能在欣賞展覽的過程中,記住自己的鄉愁,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讓中華文明的文化命脈代代相傳。

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呂品田在開幕式上致辭 劉曉輝攝

著名攝影家解海龍作為攝影家代表在開幕式上講話 劉曉輝攝

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副書記、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李樹峰,作家網總編、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總策劃趙智(冰峰),中國女攝影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呂靜波在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劉曉輝攝

觀眾駐足欣賞 李德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