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著名詩人、畫家芒克擔任名譽主編、著名詩人楊煉、著名詩歌理論家唐曉渡任主編的詩歌雙月刊——《幸存者詩刊》復刊新聞發布會將于5月22日晚在北京朝陽區朝陽公園內的草原文化部落舉辦。
幸存者詩刊首發以網刊形式面世,詩刊分詩作、詩論、翻譯、跨界、詩群大展五個基本欄目。其中,詩作欄目由著名詩人楊小濱、朵漁共同主持,由滄桑集、幽靈集、冷眼集、有情書、她她集五個子欄目構成。“滄桑集”欄目以年近百歲的漢語現代詩元老鄭敏先生為詩刊寫的祝詞領銜,并匯集了洛夫、林亨泰、管管、鄭愁予、向明等1950至1960年代臺灣現代詩主將(如今都是“80后”、“90后”的耆老)的一批近作,連接起中文新詩記憶和活力源源不斷的血緣傳承。“冷眼集”和“有情書”則是1970、80年代開始創作,且至今活躍在當今華語詩壇的各方實力詩人的最新力作,其中呈現出當代漢詩在自我挑戰中激發出來的飽含生存冷暖的特異聲音。本期由秦曉宇主持的詩論欄目,則設有新詩話和詩人評論家兩個子欄目,刊發了臧棣、鐘鳴、楊小濱、姜濤、王東東的詩理論及批評文章,其中楊煉與英國杰出詩人、2005年艾略特詩歌獎獲得者喬治•塞爾特斯(George Szirtes)的對話亦是本欄目精彩看點。翻譯欄目由青年詩人、文學博士戴維娜主持,本期發表了遠洋首譯的德瑞克•沃爾科特的長詩《飛翔號縱帆船》,程一身譯的匈牙利裔英國詩人喬治•西爾泰什,凱嵐譯的大衛• 哈森,而俄羅斯學者鄧月娘的6首中詩俄譯,則展現了幸存者詩刊復刊伊始即將視野定位于面向全世界的姿態和高度,此為本期又一個有益看點。這期跨界欄目由藝術家旺忘望主持,本期介紹的呂德安、劉以林、車前子、張廣天四位跨界人物都是興趣廣泛、通才敏思、性情勤密的重量級跨界藝術家。本期另一大看點,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辦刊——詩群大展,由自漢語世界精選的、最具活力的民間詩歌群體,自主編選、充分展示創作實力。幸存者復刊號特約成都九眼橋詩歌群發起人、詩人何春主持,選擇九眼橋詩社的何春、向以鮮、楊政、鄧翔、喻言、凸凹、彭志強、張述鴻、席永君九名實力詩人,每人選出九首力作,開來一個九九八十一首的強大“詩歌集團軍”!這個詩群大展欄目,將成為今后每期幸存者的保留舞臺,對所有漢語實力詩群開放。
楊煉在執筆幸存者詩刊復刊詞中寫道:“《幸存者》詩刊的編輯原則,簡單而清晰:既恪守專業評判,也張揚草莽活力。專業評判,來自各欄目輪值編輯,他們都堪稱本行資深高手。編選雜志,就是建立判斷標準。編選《幸存者》詩刊,就在為一個幸存者的傳統立言。我們珍視當代中文詩的繽紛活力、眾聲喧嘩,同時堅持不放棄評判,目的還是要激發幸存的質量。”
由芒克、楊煉、唐曉渡、(人稱“勁松三杰”) 初創于1988年的“幸存者詩人俱樂部”是幸存者詩刊早期的核心詩人群落,該詩刊以油印本方式于1988年首發第一期,1989年初朗誦會大舉轟動,再經1991年北京《現代漢詩》、及其后2014、2016兩屆“詩意的幸存者”畫展轉世,直到2016年9月,這群以詩歌和藝術為人生理想的詩人和藝術家們聚首北京,重建“幸存者俱樂部”,2017年3月,幸存者詩刊編輯部成立,一個月后,幸存者詩刊網站創立,4月15日,幸存者詩刊復刊號全部完成稿件采編,2017年5月22日,幸存者詩刊公開面世。
有著30年的“幸存者”傳統再次迎風而立,誠如楊煉在復刊詞中所言“《幸存者》詩刊,是幸存者精神傳統的存在形式。跨越三十年,它與其被稱為死而復生,不如干脆被叫做“同心圓”,無論現身或隱身,都始終保持在當代中文詩的現場,鉚定詩人自我挑戰那個圓心,讓體味困境和憂患,與汲取思想能量成正比。當年是油印草紙,如今是無遠弗屆的網絡,但一首詩與內心之眼的距離不變,我們希望,入選這本雜志的作品,每一件都證明我們幸存下來了,且幸存得創造力十足。”因為“歸根結底,詩人終將逝去,真正對抗、乃至能戰勝時間流逝的,只有詩。”
本次復刊活動獲得了作家網等媒體的協作和支持。
詳細網刊,請看網址:. www.surivorspoetr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