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年一度“茅臺杯”人民文學獎連續第10年頒發。多年來,此獎已經在海內外文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據《人民文學》雜志方面介紹,經過閻晶明、劉慶邦、阿乙等評委的認真討論,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最終評選出12篇作品。此次評獎依照以前的慣例,評委會由3名作家、3名批評家和3名讀者、媒體和出版界人士組成,評獎的范圍是2011年11月到2012年10月間在《人民文學》雜志上發表的迎接黨的十八大特選作品、小說、散文、話劇、詩歌和非虛構作品。
在今年新增設的迎接十八大特選作品中,獲獎的是何建明的長篇報告文學《國家》和徐坤的話劇劇本《金融街》,前者真實再現了利比亞撤離行動這一歷史事件,是建國以來第一部反映國家重大外交行動和外交隊伍風貌的文學作品,所建構的“國家敘事”模式備受矚目;后者關注著一條街區波瀾壯闊的變化,折射的是新時代的奮發精神,兩部作品都還原事實又超拔于事件。
今年長篇小說獎得主分別是李佩甫(《生命冊》)和魯敏(《六人晚餐》),這兩部長篇都被文學界認為是年內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獲。《生命冊》代表了一個平原上的眾生相,樹狀結構從瘋、樹、塵等寫起,寫一個人五十年的心靈史,作者李佩甫稱其為內省書。《六人晚餐》是南京70后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魯敏的第七部長篇。小說取材當下,講述了兩個單親家庭六個主人公的艱難與離散。評論家李敬澤評價說,在《六人晚餐》中,平凡人物的選擇和命運獲得“史詩般的力量”,并逐漸具有了“世界和時代的重量”。
中篇小說依舊是《人民文學》的強項,獲獎作家分別是美籍華人陳謙(《繁枝》),魯迅文學獎得主曉航(《蟬生》)和南京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余一鳴(《憤怒的小鳥》)。非虛構獲獎作家是詩人于堅,在《印度記》中他寫出了一個可以觸摸、通感的印度,一個亂中有序、繁中有簡的印度,處處流溢出的“反求諸己”的自覺意識,使得作品富于力度與鋒芒。另一位獲獎作家是王手(《溫州小店生意經》)。
散文獲獎得主是蔣藍,在《在繁體字的迷宮中》中,筆法老到,比喻精準而動人,文字洗練跳脫,充滿細枝末節中的繁茂與綻放。詩歌獎得主軒轅軾軻,《贈李白》以密集的語言將中國古典文化和現代生活意象有機地結構為生動的詩歌篇章,凸顯了后現代語言風格。另一位詩歌獎得主羽微微(《秋色微涼》)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意,作為一個女兒,一位年輕母親,一位現代女性,她以簡明的個人風格,努力追尋著口語詩歌新的結構方式。

“茅臺杯”人民文學獎頒獎典禮 (一)

“茅臺杯”人民文學獎獎頒獎典禮 (二)

“茅臺杯”人民文學獎獎頒獎典禮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