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于自然與精神的極地 :梅爾詩歌研討會在京舉辦
梅爾的生存半徑大于我們許多人。她心存遠方,同時,她也是她自己的遠方。這使得她筆下的故鄉和都市、國內和國外相互勾連;這使得昆蟲鳥獸、蕓蕓眾生獲準參與她對個人情感和經驗的表達。在這個亂糟糟的世界上,梅爾相信好人和上帝,相信一陣微風掠過必有其內涵。她的詩讓人放心,但也有時,它們會突然把你揪住。
——西川

本次梅爾詩歌研討會由北京大學區域與傳統文化工作坊與北京師范大學當代文學創作與批評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研討會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教授陳曉明主持,參會嘉賓有詩人學者歐陽江河、張清華、臧棣、何言宏、敬文東、胡弦、冰峰、孫曉婭、周慶榮、王雙龍、韓春燕、嚴軍、愛斐兒、陳進等;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中華讀書報、南方周末、中新社、中國作家網、中國詩歌網、作家網、為你讀詩等媒體參與報道。
▲研討會由學者、文學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主持

▲詩人《散文詩選粹》主編愛斐兒朗誦梅爾的詩《狂野》作為開場

▲上海鐵路局文聯文學創作協會副主席、林杉聲音雜志社副社長靜美朗誦梅爾的詩《馬丘比丘》
梅爾,原名高尚梅,中國臺灣《秋水》詩刊社社長。她1986年開始發表詩作,詩歌作品散見于《詩刊》、《詩歌月刊》、《鐘山》等各類刊物并被選入多種選集,已著詩集有《海綿的重量》、《我與你》、《十二背后》等。梅爾還曾獲得多種詩歌獎項,詩作被譯成英語、俄語、日語、德語、蒙古語、波斯語、烏克蘭語等十幾種語言出版。
▲詩人梅爾
研討會上,學者們各抒己見,從不同程度肯定了梅爾詩歌的開闊性和豐富性,肯定了她在詩歌創作上的突破性以及對女性視角的某種超越。
▲何言宏:學者,文學評論家,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上海交大人文學院教授何言宏說,讀梅爾的詩感覺特別驚喜,尤其是《蒼涼的相遇-馬丘比丘》。何言宏認為,女性本身作為反叛的主體,但梅爾的詩有一種全球化的胸懷,她更加開闊,她的詩和整個世界發生關聯,富有一種開闊的、世界性的視野情懷,體現了女性主義的人文詩學,這在新詩界很少見。他贊同張清華的觀點,認為梅爾詩歌的背后,更加突出的是世界主義,并評價到寫世界主題的詩,一個是歐陽江河的《泰姬陵之淚》,一個是梅爾的《蒼涼的相遇-馬丘比丘》
▲歐陽江河:詩人、學者,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著名詩人歐陽江河指出,梅爾屬于一個詩集詩人,她的詩收錄在一起,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涌現的系統。梅爾的詩對應于她所開發的方圓六百公里的“十二背后”景區,她詩歌的修辭系統背后有一個自然的物質形態,一種很復雜的整體性:“由于有涌現的東西在后面,有形態學的東西在其中,因而是一個地質學的、時間的修辭,不僅是詞語之間的游戲,她提供一種實在性,在中國詩歌寫作上構建了一個典范,比如輕若棉花的地質現象。”歐陽江河說到,梅爾的詩歌詞匯表很獨特,但是希望她建立更好的詩歌的語法。
▲張清華:學者、文學評論家,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清華認為,梅爾的詩歌總體上有兩個向度:一是精神,一是自然,精神指向《圣經》,也是指向上帝;往下則無比接近地心,接近大地,甚至不是大地的本身,而是大地的母體。這對應梅爾的寫作有兩個語言系統,一是知性的、雄性的、太陽的,指向精神世界的圣經譜系;一是指向大地以及大地內部的自然史詩。梅爾是一個有完整的精神生活的人,擁有完整的知識系統,有自己的世界觀和信仰。她的書寫超越了女性所能承擔的東西,彌漫到天地之間,是超越了男性的世界主義的寫作。《馬丘比丘》這首自然史詩充滿悲憫以及對審判和救贖的思考,基于巨大的歷史遺跡完成自身的精神建構,是一首有震撼力的抒情佳作。
▲胡弦:詩人、編輯、《揚子江詩刊》主編
《揚子江詩刊》主編胡弦認為,梅爾詩歌最大的特點是對女性視角的隱性處理,這使她的寫作獲得了更廣闊的空間。在處理自然題材時,她突破了傳統山水詩的范疇,把地理性的演進拉進故事里,將地理變遷和社會變遷聯系起來,帶有神話色彩,寫得很有智慧。梅爾從一種公共性進入私人空間,能夠看到她寫作的才華。
▲敬文東:學者、文學評論家,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敬文東指出,梅爾的詩在關照事物時,采取的是一個對基督教有親近的中國女性的視角,書寫一種我與你、人與神的關系。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行動中間形成我們的世界觀,形成我們的觀物映世的氣質的。梅爾詩集當中的第五輯《十二背后》,是一種新山水詩,凸顯了我和自然的關系。
▲臧棣:詩人、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北大中文系教授臧棣指出,梅爾的詩將個人情感和古老文明的命運結合起來,把記游變成心靈史的記錄,她對自身生命的體會隨著歷史遺跡向眾生敞開。梅爾的詩情感力量充沛,能從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她生命里的擔當、溫暖和大度,她把對人性、生活中真相的洞察轉化為一種擔當和包容,這是她詩歌的氣象。臧棣認為,《蒼涼的相遇-馬丘比丘》這首詩,可以稱為梅爾的代表作,雖然是常見的語法,熟悉發句子和詞匯,卻產生巨大的不斷回返往復的力量,寫出了另外一個相遇的情景,并把其變成了心靈史的記錄,處理方式上與傳統反轉,非常獨特,而且感情充沛,感覺到背后有巨大的人格力量在支撐。
▲韓春燕:學者、文學評論家,《當代作家評論主編》,渤海大學文學院教授
《當代作家評論》副主編韓春燕認為,梅爾對歷史的思考、情感的表達體現出她強大的內心,她的身體里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她的詩歌境界深廣,風景的歷史承載和文化含量與她的文字之間形成互相映射的效果。
▲嚴軍:圖書策劃人,高級經濟師,江蘇春雨教育集團董事長
梅爾的老師嚴軍就詩歌和文化旅游產業的關系談到,兩者間的互動關系一個層面是提煉,一個層面是拉動,中國古典詩歌對文化旅游的帶動是顯而易見的,如杜甫草堂,然而目前中國詩歌對文化產業的拉動還不夠,嚴軍期待梅爾的詩歌創作像她的景觀開發一樣,具有無限可能性,讓詩歌創作和文化產業形成共生態勢。
▲孫曉婭:詩人、學者,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孫曉婭將梅爾的創作提煉出“相遇的詩學”,她的作品中頻繁出現人、名勝和歷史的相遇,一種生命形態和另一種生命形態的對話與碰撞。孫曉婭認為,優秀的文學作品完全能夠打破兩性的界限,梅爾的詩歌就是這樣,既有原始母性創生的愛,也有很多雄性的詞語。梅爾的豐富性跟她的閱讀,包括人生經歷態度,包括個性的兼容,使她的詩具有辨識度。
▲王雙龍:學者,文學評論家,《當代作家評論》主編,渤海大學文學院教授
《文藝爭鳴》主編王雙龍認為,梅爾是中國流放歸來的第二批詩人,第一批是艾青等詩人,我們應該在一個大的背景下來研究梅爾。他說他對梅爾個人經歷比較感興趣,她一面與上帝對話,一面與世俗調情,既能把企業做好,更能把詩寫好,她在精神世界里有高度,在現實生活中又能處理得非常得當,是他比較喜歡的那種類型。
▲周慶榮:詩人、學者,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散文詩作家周慶榮指出,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有一部分人是以不斷的失去自己去體現自己沉默的堅強,這種沉默的堅強,經常被人忽視,甚至被當作攻擊的理由。梅爾和我們很多人一樣,我們有一種地域身份,因為做企業會看到很多不得不接受的事,有的是半明半暗的,很多人沮喪絕望甚至流淚,我們可能出于職業訓練,出于對更多的空間的一種擔當責任必須要堅強,這在梅爾的詩歌中得到了體現。
▲冰峰:作家網總編
作家網總編冰峰肯定了《十二背后》是一部有重量、有文學厚度的作品,除了《馬丘比丘》之外,她的短詩也很有情感力量,觸動人心。
▲陳進:文化學者,江蘇銀河投資集團董事長
梅爾的先生陳進介紹道,梅爾因為工作原因,經常穿行于地球的心臟——雙河溶洞,是亞洲最長的溶洞,已探明長度238公里,是寒武紀5億年留給世人的作品,這種穿越帶給她啟發和靈感。陳進認為,梅爾的創作突破了傳統山水詩歌的寫作方式,她從事的是精英文化的寫作,“梅爾是文學上的勇士,她把幾十年的生命融于那些石頭之間,我們覺得那些石頭是帶有感情的”。
張清華教授的博士生嘉鈺也研讀了梅爾的詩,她發言稱梅爾是個大女人,她有一種漫游氣質,有自己的文學坐標,她文學的版圖、精神版圖很大,很寬闊,這是她以后要學習的地方。
北大中文系主任、教授陳曉明作為主持人,也談了他對梅爾詩歌的看法,他說他非常有感觸,覺得梅爾的詩給他非常大的震撼,所以也產生一種沖動,非常想談幾點感受。他認為梅爾《蒼涼的相遇-馬丘比丘》、《十二背后》、《我與你》等詩作里有一個“王權”主題,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對別人來說是一個顯性的主題,對她來說是一個不經意去感受到的東西,梅爾將王權與歷史、歷史與自然史在詩歌中變成“我和你”的親近關系。關于愛與崇拜也是梅爾的詩里不斷出現的一個主題,“她一直在辨析愛與崇拜,女人不愿意就范于一種崇拜,但是很容易從崇拜中產生愛,也很容易從愛中產生崇拜,對于印加帝國曾經的輝煌來說,帝國的王權在愛和崇拜中曾經是怎么生長過,而最終它是如何消逝為一種自然史,這是《馬丘比丘》的重大主題。”
梅爾在總結及答謝發言中說,非常感謝北京大學區域與傳統工作坊和北京師范大學當代文學創作與批評研究中心主辦這次她個人詩歌研討會,感謝陳曉明教授和張清華教授兩位老師為本次會議的舉辦付出的辛勤工作,也感謝各位老師、朋友、專家從全國各地到北京參加這個活動,感謝大家的指導與鼓勵。梅爾說到,詩歌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營養,暗夜中可以進入心靈,使她覺得活著更加有意義 。她生動地闡述寫詩的情景:“我介入到地球的內部,傾聽到大地內部的聲音,在幾億年的時光里,我不知道如何下筆。于我而言,詞與詞不過是此山與那山,句跟句也只是不同的江河。我似乎一直在恍惚與迷幻中,十二背后是我的前世,而我想書寫的也不過是今生的海市蜃樓。”
“我不能告訴你我所有的秘密,因為我的秘密還在生長”,梅爾的詩歌正如她在《雙河溶洞》題記中所寫的,還在不斷生長……
注:十二背后原本是貴州的一個風景迷人的地方,也是梅爾打造的詩歌家園,她在那里寫下很多詩篇收錄集中,并把“十二背后”作為詩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