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時種一棵樹苗,這棵樹苗叫做“詩歌”。3月12日,《北京詩人2022》分享暨北京詩社采風活動在北京順義舉行,廖松濤、冰峰、楊超、安琪、史冰、王偉、馬文秀、孫殿英、張廣超、陳藝文、小溪、楚紅城等詩人參加了活動。
詩人們首先參觀了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通過講解員細心解說、進入地道親身體驗,大家對珍貴歷史遺址感觸頗深,被先輩們大無畏革命精神深深震撼,進一步激發了愛國熱情,拓寬了靈感空間,豐富了創作題材。
隨后,前往柳莊戶村史館參觀,柳莊戶村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之一,民風淳樸,民俗文化氛圍濃厚,民宿旅游別具特色。講解員對村莊歷史、史館布局、珍藏展品如數家珍,娓娓道來,讓大家沉浸在對過去生活的回憶之中。
最后,《北京詩人2022》的分享環節在紫光園舉行。
主編廖松濤談到創辦《北京詩人》十二年的心路歷程,從夢想到堅守,艱難而又美好,公益是出發點,獨立是立場,藝術是追求目標,同時希望以此為平臺,增進詩人之間的學習交流。
藝術顧問楊超說,《北京詩人2022》質量上乘,作品優質,辦刊十二年,連續出刊43期,確屬不易,能為封面題字感到高興。
顧問冰峰說,成都有《星星》,石河子有《綠風》,石家莊有《詩選刊》,沈陽有《詩潮》……這些詩歌刊物承載了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詩歌流派、詩歌風格和詩歌文化,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的詩歌刊物的引領,詩歌才有了創新、進步和繁榮。《北京詩人》能夠連續出版十幾年,同樣具有深遠的詩歌意義,我們應該感謝廖松濤,為他的貢獻點贊。
安琪作為《北京詩人》創刊時的見證人,回顧了《北京詩人》一路走來從內容到版式越來越好的現實,認為《北京詩人》在凝聚北京詩人、推舉北京詩人方面做出了確實可見的成效。《北京詩人》已成為北京詩人走出去、京外詩人走進來的重要渠道。
史冰感言參加此次詩歌活動很有收獲,她說:詩歌好比王冠上的明珠,因此愛它的人,學會了另一種追求——精神甚或靈魂的釋放與凈化。
王偉表示《北京詩人2022》是千峰競起的詩意高原、人才輩出的詩歌部落,以及詩人的精神原鄉。
馬文秀對《北京詩人2022》出刊表示熱烈祝賀,說自己來自青海,同時也是北漂之一,很高興參加這次活動,希望《北京詩人》越做越好。
張廣超說,《北京詩人》是我詩歌創作的啟蒙刊,廖松濤自費堅持出刊12年,給廣大詩人提供了一個難能可貴的詩歌家園,《北京詩人》創刊于順義,更為順義詩人的詩歌創作帶來了極大的推動。我相信《北京詩人》在今后路上它不僅屬于順義,更屬全國所有詩人。
春天種下一棵樹苗,秋天會結出萬顆種子。《北京詩人2022》將詩歌的種子種入大家心田,期待著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帶給大家一段詩意愜意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