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數,我去年買了個表
文/張健
早晨八點,打卡機“滴”的一聲吞下又一個工作日。老慘站在公司門口,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手機里的“激勵APP”準時彈出一條推送:“今日目標:5個客戶拜訪(10點),3個意向客戶(3點),1單成交(5點)。加油,你是最棒的!”
他苦笑了一下,想起上個月部門會議上,經理紅光滿面地宣布:“我們要把激勵制度精細化!以后不是月底才發錢,而是每天賺點數,月末換獎品!”臺下響起稀稀拉拉的掌聲,像一群被馴服的羊在木然地咀嚼干草。
起初,這套“點數制”像一場游戲。找客戶—1點。拜訪—2點。成交—5點。每天下班前,手機“叮咚”一響,點數到賬,像小時候集齊卡片換玩具,讓人莫名興奮。辦公室里開始有人攀比:“我今天拿了15點!”“我18點!”仿佛這些數字真能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可漸漸地,游戲變成了枷鎖。經理開始在晨會上曬“點數排行榜”,墊底的名字被紅色標注,像古代囚犯臉上的刺青。有人為了多拿幾點,中午不吃飯跑去見客戶;有人偷偷把同事的意向客戶記在自己名下;還有人半夜給潛在客戶發消息,只為了湊夠“今日任務”。
月末,點數終于能兌換了。前三名可以選:“智能手表”“空氣炸鍋”“頸椎按摩儀”。老慘排在第四,只能領一箱廉價速溶咖啡。他盯著獎品表發呆,突然想起自己這個月幫公司賺了四十多萬,而他的“獎勵”,不過是電商平臺上標價99元的促銷品。
資本最擅長的,就是把人的血肉換算成數據。過去是“計件工資”,現在是“點數激勵”。它們用“游戲化”的外衣,把剝削包裝成“奮斗”,把壓榨美化成“自我提升”。
老慘的同事小王,上個月拼到急性胃炎住院。經理去探望時,第一句話不是“好好休息”,而是“你的點數還差30就能換投影儀了,要不要線上跟進幾個客戶?”
荒謬嗎?可這就是現實。公司用“即時反饋”馴化員工,讓他們像實驗室里的小白鼠,為了一粒微不足道的食物丸,瘋狂踩動滾輪。點數越高,人越廉價。
最可怕的不是制度,而是人的自我馴化。
老慘見過新來的實習生,為了多拿幾點,自愿加班到深夜;見過懷孕的女同事,挺著肚子跑客戶,就為了月末能換一臺“母嬰消毒器”;見過老員工因為少記了一個點數,在廁所里捶墻罵自己“廢物”。
他們憤怒,卻不恨公司,只恨自己“不夠努力”。就像古羅馬的角斗士,不怪貴族們的殘忍,只怪自己劍不夠快。
月末頒獎那天,老慘看著臺上領獎的人笑容燦爛,臺下的人眼神空洞。他突然想起小時候玩過的“老虎機”——投幣,拉桿,期待中獎,最后發現贏家永遠是莊家。
他默默打開招聘軟件,發現幾乎每家公司都在用類似的“激勵制度”。有的叫“金幣”,有的叫“積分”,有的叫“成長值”。名稱不同,本質一樣——用廉價的點數,兌換你的人生。
下班時,老慘把APP卸載了。走出公司大樓,夜風很冷,但至少這一刻,他不再是“18點先生”,而只是他自己。
可惜,明天醒來,點數游戲仍將繼續。
老慘突然就想起了網絡上的一句名言,我去年買了個表!
作者簡介:張健,安徽合肥人。民建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會員,炎黃文化促進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