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小說 > 正文

八水長安

八水長安

 

作者/池征遙

 

第一回 渭水謠

 

渭水湯湯,自西而來,橫貫關中,浩浩蕩蕩。這條八水之首,見證了多少王朝興衰,承載了多少文明薪火。

 

話說周人先祖棄,善農耕,教民稼穡,被尊為后稷。然至公劉時,戎狄相逼,周人不得不沿渭水東遷。這一日,公劉立于渭水之濱,但見河水渾濁,卻沃野千里,遂決意在此定居。他率眾疏河道,墾荒地,建廬舍,周室由此漸興。

 

至文王時,渭水已是舟楫往來,商貿繁榮。文王常沿渭水巡視,體察民情。一日,文王在渭水南岸遇一老者垂釣,奇的是老者魚鉤離水三寸,且是直的。文王奇而問之,老者答曰:“愿者上鉤。”文王知是賢人,遂拜為師。此人便是姜子牙,助周滅商,開創八百年基業。

 

秦人亦倚渭水而興。孝公時,商鞅變法,以渭水為漕運要道,運糧草,調兵員。渭水兩岸,阡陌縱橫,村落相連,秦由此強盛。始皇一統天下,建都咸陽,渭水成為都城命脈。阿房宮闕,覆壓三百余里,渭水為之不流。然暴政終難持久,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渭水嗚咽,似在哀嘆。

 

漢唐時,渭水漕運更盛。但渭水多沙,河道淤塞,漕運艱難。漢武帝發卒鑿漕渠,以避渭水之險。唐時,每年經渭水漕運至關中的糧食達數十萬石。然渭水滄桑,幾經改道,昔日盛景,終成過往。

 

今人立于渭水之濱,但見河水依舊東流,兩岸高樓林立,古渡不再,唯余歷史長河中的點點記憶。渭水默默流淌,見證著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

 

第二回 涇水清

 

涇水清清,自西北而來,與濁渭相匯,形成天下奇觀“涇渭分明”。這條河不僅以清濁分明著稱,更承載著無數動人傳說。

 

話說唐貞觀年間,長安大旱,涇河龍王與算命先生袁守誠打賭,私改雨簿,觸犯天條。玉帝命人曹官魏征于午時三刻夢斬龍王。龍王求助于太宗皇帝,太宗允諾相救。是日,太宗邀魏征對弈,欲拖過時辰。不料至午時三刻,魏征伏案而睡,于夢中斬龍王于涇河之上。自此,涇河便有了這段神奇傳說。

 

涇水之清,自古聞名。《詩經》有云:“涇以渭濁,湜湜其沚。”說的便是涇清渭濁之象。每當汛期,二水相匯,清濁分明,形成一道獨特的水線,堪稱奇觀。歷代文人墨客至此,無不賦詩題詠。杜甫詩云:“濁涇清渭何當分”,便是對此景的生動描繪。

 

涇水不僅以清聞名,更以利民著稱。秦時鄭國渠引涇水灌溉關中沃野,“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漢時白公渠再引涇水,民得其利,歌曰:“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臿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今日涇水,雖不再有古時漕運之盛,但其清濁分明之景依然可見。站在涇渭交匯之處,但見清濁二水相互交融卻又界限分明,恰似歷史長河中的是非善惡,終會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第三回 灃水情

 

灃水潺潺,源自終南山,北入渭河。這條看似平常的河流,卻是西周文明的搖籃,禮樂文化的源頭。

 

話說商朝末年,周文王為圖東進,在灃水西岸營建豐京。文王崩,武王立,又在灃水東岸建鎬京。二京隔灃水相望,以橋相通,合稱豐鎬,是為西周都城。

 

灃水之畔,禮樂始興。周公制禮作樂,確立宗法制度,開創了影響中國三千年的禮樂文明。《詩經》中的“灃水”篇,便是歌頌灃水一帶的祥和景象:“灃水東注,維禹之績。四方攸同,皇王維辟。”

 

西周盛時,灃水兩岸宮室林立,舟楫往來。貴族們在水邊宴飲賦詩,百姓們在田間耕作歌唱。灃水見證了“刑錯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之治,也目睹了厲王暴政、國人暴動的亂象。

 

至幽王時,烽火戲諸侯,失信于天下。申侯聯合犬戎攻破鎬京,幽王死于驪山之下。平王東遷洛邑,豐鎬漸廢,灃水嗚咽,似在哀嘆西周之亡。

 

秦漢時,灃水仍是要道。漢武帝在上林苑中開鑿昆明池,引灃水為源。池中練水軍,備征討,樓船高十余丈,旌旗招展,蔚為壯觀。池畔蓋宮室,植奇花,養異獸,極盡奢華。

 

唐時,灃水仍得利用。但隨著長安城東移,灃水漸失往日重要性。詩人岑參曾泛舟灃水,賦詩道:“灃水橋邊兀老松,枝葉如蓋根如龍。曾見周朝興廢事,幾回春去又春來。”

 

今日灃水,已不復往日盛景,然其文化底蘊猶存。站在灃水之濱,似能聽見遠古的鐘鼓之音,看見周公制禮作樂的莊嚴場景。一條灃水,半部周史,誠不虛也。

 

第四回 澇水韻

 

澇水湍湍,出自秦嶺,北注渭河。這條河流雖不如涇渭著名,卻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底蘊,在八水中占有重要地位。

 

澇水流域,自古便是魚米之鄉。秦漢時,在澇水畔修建渼陂湖,引水灌溉,造福百姓。渼陂湖方圓數里,水光瀲滟,景色秀麗,成為長安城南著名的游覽勝地。

 

唐代是渼陂湖的鼎盛時期。玄宗時,擴建湖面,環湖建亭臺樓閣,植奇花異草。每逢春夏,湖水如鏡,映照著終南山的倒影。才子佳人,泛舟湖上,飲酒賦詩,樂而忘返。

 

詩圣杜甫曾游渼陂,留下著名詩篇《渼陂行》:“岑參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游渼陂。天地黤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詩人以生花妙筆,描繪出渼陂湖的萬千氣象。

 

宋代,渼陂湖依然聞名。蘇軾任鳳翔判官時,曾游渼陂,題詩贊曰:“渼陂霜落魚龍夜,玉井風生薜荔秋。”可見其時湖光山色,依舊動人。

 

元明以后,渼陂湖漸淤。至清代,湖面大半已成農田。雖經多次疏浚,終難復舊觀。然澇水依舊奔流,滋潤著鄠邑大地。

 

今日澇河流域,已建成渼陂湖生態景區。雖不及古時遼闊,然水面如鏡,楊柳垂岸,依稀可見當年盛景。游人至此,泛舟湖上,但見終南山倒映水中,水鳥嬉戲,錦鱗游泳,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詩酒風流的唐代。

 

澇水默默流淌,見證了滄海桑田的變遷。從秦漢的水利工程,到唐代的游覽勝地,再到今日的生態景區,澇水始終以其甘甜的乳汁,滋潤著這片土地,養育著這里的人民。

 

第五回 潏水吟

 

潏水悠悠,出自石砭峪,北注渭河。這條河流雖不如涇渭著名,卻在長安供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歷代都城的重要水源。

 

潏水又名汶水,其水清澈,其流舒緩。秦漢時,長安城依潏水而建,引潏水入城,供宮廷及市民使用。潏水成為都城的生命線,滋養著萬千生靈。

 

唐代,長安城規模空前,用水量大增。朝廷開鑿多條渠道,引潏水入城。其中以龍首渠最為著名,該渠引潏水經龍首原入城,供應皇宮及東城用水。杜甫詩云:“龍首渠水碧于天,夜半無人私語時。”可見其時渠水之清。

 

潏水之畔,有御宿苑。漢武帝建上林苑時,在此建離宮別館,因皇帝常在此住宿,故名御宿。苑中有奇花異草,珍禽異獸,極盡奢華。司馬相如《上林賦》中對此有生動描繪。

 

潏水流域,還是佛教勝地。香積寺建于潏水之濱,是佛教凈土宗的祖庭。王維《過香積寺》詩云:“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寫出了古寺的幽深靜謐。

 

宋以后,長安不再是都城,但潏水依舊。明清時,潏水仍是重要水源,灌溉著兩岸良田。文人雅士常泛舟潏水,飲酒賦詩,留下了許多優美詩篇。

 

今日潏水,雖已不再承擔供水重任,但其清澈依舊,靜靜流淌在長安城南。兩岸綠樹成蔭,稻田縱橫,一派田園風光。站在潏水之濱,似能聽見歷史的回聲,感受到古都的脈動。

 

潏水默默無聞,卻功不可沒。它就像一位忠實的仆人,默默滋養著這片土地,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興衰變遷。其功其德,當為后人銘記。

 

第六回 滈水頌

 

滈水潺潺,與潏水同出石砭峪,北注渭河。這條河流雖小,卻因“滈池”的典故而青史留名,在八水中獨具特色。

 

滈水又名沆水,其流不長,其勢不壯,然其名早見于《詩經》。《小雅·白華》云:“滈池北流,浸彼稻田。”說的便是滈水灌溉之功。

 

滈水之名,最著于“滈池”典故。漢武帝時,在滈水畔建滈池,引水為池,周四十里,用以訓練水軍。池中建樓船,高十余丈,旌旗招展,蔚為壯觀。武帝常臨池觀操,期以征討東南。

 

滈池不僅用于軍事,還是游樂之所。池中植蓮養魚,池畔建離宮別館,皇室貴族常在此宴游。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描寫的"滈池澎湃",便是其壯觀景象。

 

唐代,滈池漸淤,但滈水猶在。詩人常以滈水入詩,抒發思古幽情。李商隱詩云:“滈水東流無限期,當年盛事空余思。”寫盡了滄桑之感。

 

宋以后,滈池完全湮廢,滈水也幾經改道。然其名不改,其流不息,繼續滋潤著兩岸土地。明清時,滈水流域仍是魚米之鄉,盛產稻米蓮藕。

 

今日滈水,已是一條普通小河,靜靜流淌在長安城南。兩岸稻田縱橫,蓮塘片片,依稀可見當年“滈池”遺風。站在滈水之濱,但見流水潺潺,稻浪翻滾,一派田園風光。

 

滈水雖小,其功甚大。它見證了漢武雄圖,滋養了千古良田。其名因滈池而顯,其功因灌溉而著。一條滈水,半部農史,誠不為過。

 

滈水默默流淌,不爭不搶,卻功在千秋。它告訴我們:大小并非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只要有益于民,便是偉大。滈水之德,值得后人效法。

 

第七回 浐水曲

 

浐水清清,出自秦嶺,北注渭河。這條河流以清澈著稱,“玄灞素浐”之說流傳千古,在八水中獨具特色。

 

浐水之清,自古聞名。《詩經》有云:“浐水清清,可以濯纓。”說的便是浐水清澈見底,甚至可以洗滌帽纓。歷代文人墨客,無不贊其清澈。

 

秦漢時,浐水已是長安東郊要道。秦始皇在浐水架橋,名曰浐橋,是東出長安的必經之地。漢時沿襲,設亭驛,建離宮,浐水兩岸漸成繁華之地。

 

唐代,浐水更顯重要。朝廷引浐水入城,形成曲江池、龍池等名勝。曲江池畔,杏園探花,雁塔題名,成為士子雅集之地。皇帝常在曲江池賜宴群臣,盛況空前。

 

浐水之濱,還有著名的龍首渠。漢武帝時,為解決長安供水,開鑿龍首渠,引浐水入城。渠成之日,武帝親臨觀看,但見清水奔流,龍心大悅,故名龍首渠。

 

浐水不僅以清聞名,更以利民著稱。其水灌溉良田,其流便利交通,其景陶冶性情。杜甫詩云:“浐水曲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寫盡了浐水沿岸的田園風光。

 

宋以后,長安不再是都城,但浐水依舊。明清時,浐水仍是重要水道,兩岸村落密集,田園如畫。文人雅士常泛舟浐水,飲酒賦詩,留下了許多優美詩篇。

 

今日浐水,已建成浐灞生態區。浐水兩岸,綠樹成蔭,高樓林立,現代化的大西安與古老的浐水交相輝映。浐水清清,依舊如故,靜靜流淌在古城東郊。

 

站在浐水之濱,但見清水東流,倒映著藍天白云。古今交融,生生不息,浐水繼續書寫著新的傳奇。其清其德,當為后人效法。

 

第八回 灞水別

 

灞水悠悠,出自秦嶺,北注渭河。這條河流因灞橋折柳的典故,成為千古送別文化的象征,在八水中獨具特色。

 

灞水之名,早見于《詩經》。《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雖未直言灞水,卻已道盡離情別緒。

 

秦漢時,灞水已是長安東出的要道。秦始皇在灞水架木橋,名曰灞橋。漢時改石橋,設亭驛,成為東出長安的必經之地。送客至此,折柳相贈,漸成習俗。

 

唐代,灞橋送別之風最盛。友人離別,必送至灞橋,折柳相贈,飲酒餞行。柳者,留也,取挽留之意。李白《憶秦娥》詞云:“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寫盡了灞橋送別的傷感。

 

灞水之畔,還有著名的灞陵。文帝霸陵位于灞水西岸,因陵名水,故曰灞水。歷代文人途經灞陵,無不賦詩詠懷,抒發興亡之感。

 

灞水不僅以送別聞名,更以景色著稱。每當春夏之交,灞水兩岸楊柳依依,飛絮如雪,形成“灞柳風雪”的勝景。游人至此,無不流連忘返。

 

宋以后,長安不再是都城,但灞橋送別之風猶存。明清時,灞橋仍是交通要道,送別之地。清代詩人有詩云:“灞橋楊柳年年綠,依舊送人離別多。”

 

今日灞水,已建成浐灞生態區。灞橋新貌,楊柳依舊,然送別之風已淡。代之而起的是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灞水兩岸,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站在灞水之濱,但見清水東流,楊柳垂岸。古今交融,生生不息,灞水繼續流淌著離情別緒,也流淌著新的希望。其情其景,永遠動人。

 

灞水悠悠,流淌著千古離情。它告訴我們:離別雖苦,卻是人生常事。唯有珍惜相聚,方能無愧別離。灞水之思,當為后人銘記。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人进的越深越爽动态图| 丝袜交kingfootjob| 国产精品视频yuojizz| 欧美yw193.c㎝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网| CHINESE中国精品自拍| 狠狠97人人婷婷五月| 天堂а√中文最新版地址| 伊人久热这里只精品视频| bt最佳磁力搜索引擎吧| 爱情岛论坛免费观看大全在线| 大战bbw丰满肥女tub|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7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 欧美日韩国产乱了伦|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 日本无遮挡漫画|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久久99中文字幕| 精品真实国产乱文在线| 女人让男人直接桶|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1204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mv视频在线| 国产国产人精品视频69| 久久99热精品这里久久精品| 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yy6080一级毛片高清|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力| www.nxgx|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男同| 美国式禁忌在线播放| 在线视频欧美日韩| 亚洲av无码片vr一区二区三区| 里番肉本子同人全彩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