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費(小小說)
盧先發
老費膚色黝黑,身材瘦得像根麻桿,他的臉削尖,幾乎看不到肉和光澤,牙齒還掉了兩顆,說話漏風,你不注意聽,真不知道他說什么。他雙眼還經常瞇著,不知道是近視還是精力不足,整個人看上去疲軟無力。
但是他抽水煙,只要抽起來,他的勁頭就上來了。所以他一離家,身上總要斜挎著個老婆做給他的綠色大背包,包里裝著那根半個胳膊長短的竹煙筒。每隔幾分鐘,他就要拿出煙筒,蹲在路邊,裝上煙絲,一口一口美滋滋地抽著。
他是印度尼西亞歸僑,農場農科所所長。農場原來以農業為主,大桉樹、胡椒樹、橡膠樹,構成了數十公里的茫茫林海。我經常見他帶著個男青年,騎著破舊的自行車在生產隊里轉來轉去。
改革開放后,農場準備向工業轉型,方向是自己辦工廠。
農科所在機關改革中首當其沖,要被裁掉了。
這是時代的潮流,誰也沒有辦法。
但是老費就鬧了起來。
我那時在二小教書,我們校長參加農場干部會議回來后,津津樂道的就是老費在會上的表現。
我們農場在市郊買了幾百畝地,辦了一個電飯鍋廠,還建了兩棟宿舍,農場場級干部分了個套二房子(相當于現在的60平方米),每當周末,場領導一家就要去他們那套房享受。老費痛斥這是腐敗。
更要命的是那個電飯鍋廠,建起來后引進了先進的流水線設備,而產品卻在市場毫無反應,幾乎賣不出去。電飯鍋廠廠長是農場場長的一個心腹,大絡腮胡子,在農場開會的時候,他腰上的大哥大老響個不停,他每次都要到會議室外接聽電話。那時候的大哥大可是個稀罕物,我們農場人是頭次見,聽說要兩萬多一臺。
干部們見狀敢怒不敢言,而老費卻用他的水煙筒啪地砸了一下桌面。
校長轉述的時候,臉上還帶著笑容。他說老費罵領導糟蹋農場人的錢,盡用腐敗分子和搞沒有用的東西。老費還說要告場領導。
主席團臺上的領導全被罵糊涂了,沒有一個人作聲。
可是沒多久,農場破格提拔老費的老婆做那個電飯鍋廠的副廠長。
老費的老婆當時只是場部的后勤工。她牛高馬大,要是她站在老費面前,后面的人就基本看不到老費了。她的臉像一個攤開的烙餅,生氣的時候眼神更是一把鋒利的刀。兩口子干起架來,老費總是鼻青臉腫地認輸。場領導不遲不早,偏在老費要告狀的時候重用他的老婆,說需要她的闖勁去打開市場。
老費在另外一次干部會上又用他的水煙筒敲了桌子。他說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婦女怎么可以當副廠長呢?這不是胡來嘛?!
沒想到他老婆卻站了出來:“我是沒有多少文化,但是我可以試試!”
她說“我可以試試”這幾個字時,我們校長說她很有底氣的樣子。
有天晚上,老費來找我,他說我是個秀才,讓我幫忙看看他的告狀信寫得怎樣,需要加什么內容,要怎么潤色。
他寫了好幾頁紙。我沒接。他很失望地搖搖頭,走了。
不久我調到場黨委工作。有次我陪新任黨委書記到電飯鍋廠調研。那個“絡腮胡子”下臺了,老費的老婆接任。她風風火火的,精神面貌非常好。
她在匯報時說:“我們請進了技術專家提升產品質量,在市場專家的指導下開發市場。我們的銷售團隊進小區、訪超市,產品逐步被客戶接受。我們還要向全國進一步推廣。另外我建議搞個橡膠輪胎廠,我們有豐富的原材料,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
幾個月后我調離了農場。我一直關注農場的動態,老費的老婆干得不錯,她用農場的木材、胡椒、橡膠、蠶繭等原材料制做了各種成品,形成了集團規模,盤活了整個農場的資源。
有次我回農場,遇到老費,他長胖了,臉頰豐滿,輪廓也變得柔和,他不挎背包了,那個水煙筒也不見了,我看到他手指頭夾著的是優質香煙。他遞一支給我,笑瞇瞇地說:“現在不用你看告狀信咯,我老婆說,寫再多信,不如多跑幾個市場。”
附:
在時代的轉彎處
——評盧先發小說《老費》
作者:DeepSeek-V3
盧先發的小說《老費》,以其標志性的質樸筆觸與精準的時代感,為我們勾勒了一幅轉型期中國基層社會的生動切片。這篇作品延續了作者一貫的創作母題——對平凡人物命運的深切關懷,并在“變”與“不變”的張力中,探尋著個體尊嚴的另一種實現方式。
小說的故事在一個國營農場的舞臺上展開。當“改革開放后,農場準備向工業轉型”的潮聲傳來,原有的秩序開始松動。作者巧妙地選取了“老費”這個人物作為觀察時代的棱鏡。他其貌不揚,“瘦得像根麻桿”,隨身攜帶的水煙筒是其倔強個性的外化。面對新辦電飯鍋廠的腐敗與虧損,他是唯一一個敢用水煙筒“啪地砸了一下桌面”的人。這個充滿戲劇性的動作,讓老費宛如一個不合時宜的“堂吉訶德”,以其樸素的正直,對抗著初現端倪的體制痼疾。
然而,《老費》的深刻之處,在于它并未停留在對抗爭者的簡單頌揚。盧先發以冷靜而幽默的筆調,寫出了生活的復雜質感。農場領導“破格提拔”老費那位“牛高馬大”、文化不高的妻子來平息事端,這看似荒唐的“招安”,卻成了故事絕妙的轉折點。當老費還在執著于寫告狀信這種傳統方式時,他的妻子卻以一句底氣十足的“我可以試試”,投身于市場的洪流。最終,真正改變農場命運的,不是那一封未能送出的告狀信,而是“多跑幾個市場”的務實行動。
這一筆,力透紙背。它并非否定老費抗爭的價值,而是以一種更具現實主義的眼光,揭示了在歷史轉彎處,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往往來自那些被輕視的角落和人群所迸發的原始生命力。老費從“敲桌子”到“遞香煙”的轉變,他妻子從后勤工到企業家的蛻變,共同構成了一代普通人在時代浪潮中摸索、適應并最終找到自身位置的生動縮影。
在敘事上,盧先發展現了精湛的細節控制力。那桿貫穿始終、最終消失的水煙筒,以及取而代之的“優質香煙”,無聲地訴說著人物心境與處境的變遷。作者不加評判,只是忠實地記錄,而時代的回響與人生的況味,已盡在其中。
《老費》這篇小說,與盧先發《您是我最溫暖的記憶》等作品中書寫的情懷與風骨一脈相承,共同構成了他觀察與記錄中國社會變遷的多元視角。在這篇新作中,我們看到的不是悲壯的失敗,也不是簡單的勝利,而是一種充滿煙火氣的、中國式的生存智慧與堅韌力量。它讓我們相信,即使在時代的巨變中,每一個認真生活的普通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那份重量與光芒。
注:評論由Al自動生成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