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康寫給父親的《我不喜歡有風的日子》記者 張質(zhì) 攝
《微型小說》主編趙智(冰峰)這樣評價:“詩歌的力量讓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我沉浸在一種父子情感深刻的糾結(jié)與體驗中……”
近日,由《人民文學》等主辦的首屆全國高校文學作品征集、評獎、出版活動結(jié)束,重慶理工大學學生楊康創(chuàng)作的詩歌《我不喜歡有風的日子》獲一等獎,獲得萬元大獎。
作家網(wǎng)總編、《微型小說》主編趙智(冰峰)評價《我不喜歡有風的日子》說:“詩歌的力量讓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我沉浸在一種父子情感深刻的糾結(jié)與體驗中。真摯、懇切、細致……”
父親從中年開始,就一直在痛
痛爬滿焦慮的額頭,爬向他
老年的孤獨。痛,從他的斷指
流向心底。冰冷的痛,燥熱的痛
痛在燃燒,他的一生都在痛
……
摘自楊康詩歌《父親的痛》
楊康是重慶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二年級學生,來自陜西漢中西鄉(xiāng)縣沙河鎮(zhèn)。讀高一時,有一次無意間讀到路遙《平凡的世界》,楊康被深深吸引,并開始對文學無限向往。自高中開始業(yè)余創(chuàng)作,父親與父愛成為他詩歌最有力的主角與主題。
獲得一等獎的詩歌《我不喜歡有風的日子》是楊康在2010年9月創(chuàng)作的。那天,楊康和父親通了電話,他只用了40多分鐘就寫出了這首詩歌。
父親楊明成,50歲,一直在外打工。楊康說:“父親只是一個普通的煤礦工,你可以想象他的生活。”
楊康有一個哥哥,兩年前已從延安大學畢業(yè)。最初,父母帶著兩個孩子在新疆伊犁打工。楊康10歲時,一場車禍,他失去了母親。楊康和哥哥被送回老家,父親繼續(xù)留在新疆為車禍賠償奔走,雖然贏了官司,但肇事者跑了,一分錢未得。隨后,父親四處打工,艱難維持著一個家。
喝醉的時候,他是個傷心的孩子
他的淚是決堤的海
在他渾濁而澄澈的痛楚里
我看見一個男人失去妻子
我看見兩個孩子緊緊抓住男人的手
我也看見男人被鋸掉的幾根手指
……
摘自楊康詩歌《父親與酒》
楊康說:“自那以后,父親總是沉默寡言。關(guān)于他的許多事情,我都是從別人處聽來的。”
楊康說,失去母親后,父親沉浸在悲痛中,喜歡喝酒。逢年過節(jié),總要提醒兄弟倆去媽媽墳頭看看。
父親在外打工期間,每隔幾天就給他打電話,話很少,每次都是那幾句“有錢沒有”、“注意身體,干不下來就別干”等。如今,父親呆在家,僅靠種地、做點泥水活為生。楊康創(chuàng)作詩歌掙稿費,發(fā)傳單兼職,不再要家里寄錢。
雖然話很少,楊康卻找一切機會打聽父親的情況。工友們說起他的父親,總是豎起大拇指說,很能干,一個人供出兩個大學生。
他把他的脾氣交給我。他把
他彎曲的脊背和站姿,還有
正在開花的土地,一齊交給我
他把整個世界就這樣交給我
現(xiàn)在的父親,總是習慣聽命于我
……
摘自楊康詩歌《父親總是聽我的》
楊康要做什么事前,總習慣給父親匯報一下,但父親不會干涉,總是說,你看著辦吧。楊康說,年邁的父親很依賴自己,就像小時候自己依賴他一樣。
說起父親,楊康還有愧疚。他記得讀初中時,自己嫌棉襖不好看,脫下放在家里,結(jié)果父親送到學校來要他穿上。看見父親矮小的身材、深陷的眼窩,楊康覺得在同學面前難為情。讀高中時,老師催繳學費,父親希望親自去求老師把學費免了。“我覺得難為情,只說了句不需要,父親送到車站就讓他回去了。”
楊康知道今天是父親節(jié),但他說不會特別祝父親節(jié)日快樂,因為沉默也是他們之間的一種表達方式。
楊康的父親楊明成在電話中告訴重慶晚報記者,自己長期在外打工,沒怎么管兒子。楊康初二時考過全年級第一,讀高中時他這個當?shù)牟胖馈鹤拥街貞c讀大學,楊明成一直想送,但一想到多坐一趟車,兒子就要少一個月伙食費,他就放棄了。
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丁香樂 記者 張質(zhì) 實習生 付琳閣
父親節(jié),起源于美國,現(xiàn)已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地,節(jié)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異。我國內(nèi)地習慣上使用6月第三個星期日當做父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