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說的春天
——《微型小說2003佳作》序言
中國的微型小說源遠流長。我國早期的小說原來都是“小”的,正如東漢桓譚所言:“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六朝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便是這類小說的代表作品。它們長不過數行,短只有幾句,文字簡約卻情趣盎然,往往寥寥幾筆,就能鮮明生動地勾勒出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特征。
微型小說的篇幅短、文字少,這就構成了它的形體小的特征。但是,這個“小”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小”,是蘊含了某種豐富內涵的“小”,以微知著,以近知遠,以少勝多,以微觀反映宏觀。同時,還要達到方寸百態(tài)、尺幅千里,知著發(fā)微、一葉見秋的目的。這樣,“小”的意義就體現為一種“精”,一種有著豐富藝術內涵的“精短”。
同時,微型小說要有一波三折、出乎意料的故事枝蔓,要有小中見大的發(fā)現、思考與表現,這就需要微型小說作者有獨具天賦的“慧眼”,有挖掘、加工、提升素材的能力。微型小說不是擰干了水分的短篇小說,不是脫水蔬菜、風干的臘肉,它是鮮活的、生動的,具有“肉感”與“質感”的魅力。與長篇巨制相比,微型小說猶如閃電,雖然短暫卻很耀眼。微型小說或寫人、或敘事、或抒情、或喻理,寫的雖然往往都是瑣細事情,但卻濃縮度高、戲劇性強、沖擊力大。或神奇詭麗,懾人心魄;或沉郁蘊藉,婉約多諷;或情意纏綿,促人深省;或色彩斑駁,趣味盎然……猶如顯微鏡、望遠鏡,使讀者透過一點而看到一類人、一片情、一個社會、一頁歷史。因此說,微型小說不僅要讓讀者獲得欣賞的快感,也應該讓讀者獲得思考的快感,更要為讀者提供一種生活的警示,要給人思考生活、認識世界的思想容量,要有滋潤心靈、消解矛盾、提升人格的作用。
隨著時代發(fā)展的加速、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對“微型小說”這一文學品種有了一種特殊的青睞,因為人們獲得知識、接收信息、消遣娛樂的方式日益增多,而不僅僅只是讀書一項了。在這種情況之下,微型小說便以其精短,適應了現代快節(jié)奏生活的需要。可以這樣說,微型小說作為一種新文體,已經以自己獨立的身姿出現在了中國文學的神圣殿堂。說其獨立,主要有三個標志:
一、微型小說有了自己龐大的作家隊伍。
從微型小說的創(chuàng)作隊伍的陣容看,它不僅有無以計數的文學青年和非文學青年,而且還有一批小說大家,如王蒙、馮驥才、林斤瀾、賈平凹、諶容等,他們在寫作大部頭作品的同時,也精心撰寫了一些微型小說珍品。更有一批立志專攻微型小說的作者,如凌鼎年、陳永林、劉國芳等,他們孜孜不倦、勤奮筆耕,在短短幾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發(fā)表作品的數量已達上千篇,可謂碩果累累。他們是創(chuàng)作隊伍中的中間力量和佼佼者,他們的個人藝術風格已日趨明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推動微型小說進步的人,也是書寫微型小說歷史的人。
微型小說的作者隊伍十分廣泛,除了文學愛好者和創(chuàng)作者外,還有一部分是社會上的非文學愛好者。這是當代一種新的文化現象。由于微型小說貼近生活,小而靈便,凡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作者幾乎人人都可為之。這種情形,在其他小說文體的作者隊伍中還十分罕見。阿·托爾斯泰說:“微型小說,這是訓練作家最好的學校。”不少人想寫小說,但找不對路子,絞盡腦汁也寫不出來。還有一些人動輒萬把字,只是想用鴻篇巨制來一鳴驚人,最后卻一篇也發(fā)表不出去,心灰意懶之后,不得不偃旗息鼓,與文學大軍揮淚告別。學寫微型小說則不然,微型小說篇幅短,費時少,易掌握,發(fā)表園地多,一篇千余字的作品很容易就寫了出來、發(fā)了出去。這種互動很容易激發(fā)一個人潛力的自我釋放,并矢志不渝地朝著目標邁進。
與此同時,微型小說這一文體又被正式列為大學文學寫作教學的課程,高等院校出現了微型小說文體的正式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不少學生通過微型小說文體教學和訓練獲得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礎知識。這樣,微型小說的作者隊伍也從社會文學青年的“單兵訓練”延伸發(fā)展為大學課堂里的“集團訓練”。它不僅成為廣大文學青年學習創(chuàng)作的入門文體,而且也成為許多在校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訓練文體。
因而可以說,沒有哪一種小說文體能夠擁有如此廣泛的作者隊伍。
二、微型小說有了自己的專門刊物和眾多的發(fā)表園地。
從微型小說的發(fā)表園地看,目前正在出版的除了《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兩家選刊外,還有《微型小說》、《小小說月刊》、《百花園月刊》、《金山·微型小說》、《短小說》、《小小說作家》、《杉鄉(xiāng)文學·趣味小小說》、《文藝生活·精選小小說》、《作家天地·微型小說精品》、《中國小小說大王周刊》、《小小說俱樂部報》、《微篇小說》、《微風》、《微型世界》、《星火》、《三月》、《文學港》等近20家專門刊發(fā)微型小說的報刊。除此之外,許多文學刊物、報紙的文藝副刊,都設有微型小說專欄。有人做過估計:經常發(fā)表微型小說的報刊已不下500家。微型小說的年產量,早已突破了幾萬,到了無法做出精確統(tǒng)計的地步了。
近年高考作文的命題也以記敘文為主,且體裁放開,這十分有利于微型小說走進考場。從近三年報紙刊登的狀元卷來看,其中相當一部分可歸類為微型小說,這又為推動微型小說的繁榮增加了動力。
三、微型小說有了一個龐大的讀者群體。
微型小說經過二十年的自生自長的發(fā)展,已初步贏得了自己相對固定的讀者群,讀者可以說分布全國各個省市各個地區(qū)、各個階層各個崗位,且與黨報黨刊不同的是微型小說刊物很少有公費訂閱的,基本上是讀者自己掏錢訂閱的,所以它的發(fā)展?jié)摿艽蟆=辏兾膶W刊物訂數大都急劇萎縮,生存艱難,唯有微型小說刊物行情看漲。
微型小說這一新品類的成長,還有一個現象頗有意味,這就是它并不是由哪些部門或哪些領導“抓”出來的,也不是什么人利用什么商業(yè)手段“炒”出來的,它是在有人想寫、有人要看這樣一個大前提下,由作者和讀者,共同推動和打造出來的。
可見,任何一種新文體的誕生,決不是哪個人想捧紅就能捧紅,也不是哪個人想扼殺就能扼殺得了的。文壇的嬗變是時代決定的,它與經濟變革、政治變革所形成的社會狀態(tài)、生活情態(tài)、個人心態(tài)等大有關系。
那么,如何將這些貼近生活、緊扣時代脈搏、關注社會變革,在藝術風格上有所創(chuàng)新的微型小說作品進行梳理,雕刻到這個偉大時代的畫卷上呢?漓江出版社為我們提供了一次極好的機會,委托我將這些精粹之作匯編成一本有閱讀欣賞價值、資料文獻價值、文學史價值的年度選本。為此,我不遺余力,欣然擔負起了這一神圣的使命。
誠然,在浩如煙海的報刊雜志中選出2003年最好的微型小說,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我利用各種辦法幾乎找到了所有能夠刊發(fā)微型小說的報刊,并逐篇揣讀,遴選出了140余篇精品力作,可謂大浪淘沙。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2003年微型小說的創(chuàng)作現狀與實績,展示了2003年度微型小說的最高成就。同時,這些作品在表現時代、反映社會生活以及反映微型小說最主要的創(chuàng)作流派、題材熱點、藝術形式上的微妙變化等方面,顯示出了新的高度與標準。
有許多人問我,微型小說與小小說有什么區(qū)別,我就告訴他們,微型小說與小小說首先都是小說,都很短,“微型”與“小”是近義詞,是對“篇幅很短”的兩種不同描述,沒有本質的區(qū)別。
而事實上,微型小說與小小說在幾家主要發(fā)表(或選載)微型小說或小小說的刊物的引導下,創(chuàng)作風格已經有了很大的區(qū)別。微型小說多用敘述語言,注重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與“合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的“歐·亨利”式的結尾,注重小說的框架結構與情節(jié)安排。往往留給讀者的是故事或故事所輻射的寓意。而小小說則多用描寫語言,關注細節(jié)與人物,注重文字的雕琢與秀美,感覺上是細膩的,有一些散文的芬芳。留給讀者的是文字的芳香與情感的糾葛。
自然,我所選出的微型小說佳作,也留有我的這種觀點的痕跡。
我之所以要闡明這樣一個觀點,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漓江出版社還要出一本中國年度最佳小小說,是由楊曉敏先生主編的。為了避免所選篇目的撞車,我還是堅持了我主編《微型小說》月刊的選稿原則,即“文字不超過1500字,突出‘好看’的特點,既講究審美、文學的品位特征,也講究趣味、可讀性。”
這樣選稿,可能會加快微型小說與小小說的分野,使其快速成為兩個不同的品種。但仔細想想,這種推進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正如我們吃葡萄,過去吃了許多也搞不清楚吃的是什么,下次買葡萄時還是叫不出名字,只知道有一種葡萄很好吃,具體叫什么,說不出來。現在好了,有了“颶風”、“龍眼”、“馬奶”等一些概念,喜歡吃哪一個品種,便去買哪一個品種,買者方便,賣者也同樣方便。
當然,我這樣劃分,不一定符合客觀實際,但總的講,只要是“好的”,起一個什么樣的名、套一個什么樣的包裝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的“核”。
我覺得,我所挑選的“品種”,是不會讓讀者失望的。
2003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