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的高度出發
——《中國當代微型小說排行榜》序言
冰 峰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影視網絡等現代傳媒的普及,不少讀者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越來越失去了耐心,特別是一些鴻篇巨制,已經遠不及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受到那么多人的青睞了。在這種情況下,被譽為“精神快餐”的微型小說便成了人們閱讀的首選。
有了微型小說這一短小精悍、新奇巧妙、生動鮮活、簡潔明了、雋永深刻的文學新品種,讀者便很快從過去繁重的閱讀壓力下解脫出來,開始用“經濟”的目光來審視、關注、欣賞這一新奇品種的獨特魅力。多數報刊也紛紛開辟專欄,為其騰出一席之地,以適應眾多讀者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
微型小說篇幅短小而靈動,在寥寥幾語中蘊含著一個深廣的藝術世界。它是平衡木上的舞蹈,在有限的空間里,從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展示著無限的藝術魅力,創造著一個全新的審美空間。它能使微小變宏大,淺近變遼遠,短暫變恒久,浮淺變厚重……讀一篇好的微型小說,猶如品飲一杯沉年的老酒,越讀越覺得醇味無窮。
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微型小說只有很少的字數,它不可能像中長篇小說那樣有充裕的篇幅來敘述曲折離奇的事件,描寫宏大奢華的場景,刻畫形象豐滿的人物;也不能如詩歌、散文那樣,盡情揮灑自己的感覺、矯情與華麗辭藻。那么,它到底憑什么吸引和打動讀者?
微型小說易寫難工、易短難精。與其他文類不同,微型小說是一門講究篇幅短、選材精、構思巧、語言美的藝術。微型小說的“短”,不是單純字數意義上的短,它有鮮明而獨立的文體特征,要講究國畫藝術的“留白”,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能耐人尋味,引人思索。它往往喜歡用對比、渲染、突轉、夸張、巧合、重復、照應、設置懸念等情節技巧和隱喻、夸張、象征、幽默等修辭手法進行側面描寫或迂回表現,讓讀者去體會“境外之境”、“象外之象”。微型小說,篇幅不長,人物不多,情節似乎簡單,但常又跌宕起伏,奇峰突起。它所寫的,往往是一角一隅,而更多的空間則要留給讀者去想象、補充。
微型小說是一種敏感、發現,從社會生活的一個亮點、一個矛盾、一個畫面、一聲嘆息……一瞬間之中,捕捉住了一種認知、一種理解、一種體悟、一種思索、一種美、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一種自然涌動的情感、一種閃爍著光華的智慧……作者雖然提供給讀者的是一個片斷,留給讀者的卻是心靈的強烈震撼與“言有盡而意無窮”、“曲終奏雅”的審美效果。
有的人寫了幾百篇微型小說,但能使讀者記住的卻一篇也沒有。而有的微型小說作家只寫了幾篇,卻在讀者心中留下了不可泯滅的印象。漓江出版社推出的《中國當代微型小說排行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讓這些能夠經得住時間過濾,歷史考驗,在時間之水沖洗之后,依然散發著醇香,閃爍著光華,躍動著生命活力的精品力作重新呈現出來,讓讀者再次品飲這一杯杯清純的美酒,觀賞這一幕幕動人的話劇,聆聽這一曲曲神奇的歌謠。
過去總覺得,微型小說排行榜,就是為微型小說作家排一個座次,其實經過幾個月的工作才明白,作家的名氣,其實就是作品在人們心中的痕跡;作家名氣的大小,其實就是作家作品在讀者心中的分量和高度。為作家排行,其實就是為作品排行。
當然,由于時代背景與傳媒作用的不同,有些作家,名氣大于作品,而有些作家,名氣又小于作品。這次排行,我盡可能對此做了一些必要的糾正。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有些作家的名字(不是作品)在讀者心中已經生根發芽,而有些作家,名字早已被歷史遺忘,而作品卻依然鮮活。
這可能有多種原因。一是寫作其他文體的作家,在另一個體裁領域的創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微型小說創作只是偶爾為之,其作品雖然算不得平庸,但也只能算“一般”,而由于讀者的慣性思維和先驗“搗亂”,對作品的判斷出現了誤差,愛屋及烏,于是這些作品被各類選刊“以訛傳訛”地反復選載。這些作品居然成了名篇。二是有的作者不善于參加各類文學活動和推銷自己,雖有佳作,但因微型小說產量大,雜草叢生,良莠難辨,加之評論滯后,微型小說又太“小”,文學的大車輪很快就碾了過去,這些作品隨之便消失在了塵埃之中。
排行,其實是一件十分難做的事情,只看作品,不看人,肯定是片面的,只看人,不看作品,顯然有失偏頗,而且會出現遺珠之憾。那么,如何來平衡作家名氣與作品之間的關系呢?
一些作家,過去有過創作高峰,在當時,作品達到了一個高度,而現在不寫了,或者作品停留在過去的水平,沒有新的突破。微型小說在中國當代又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一個時期,這些作家的作品在當時可以說還是有高度的,隨著微型小說的不斷成熟,這些作家的作品落伍了,但我們也沒有遺忘他們,還是把他們當時最好的作品收入了。
一些作家雖然開始寫作微型小說時間不長,但起點高,發展勢頭好,作品一出手就得到了讀者的關注,并產生了一定影響。這些作家,雖然剛剛露頭,但我們還是收入了他們的作品。
一些作家,筆耕不輟,作品始終保持著一種鮮活的狀態,并且在不斷探索、創新、提高,領導著中國微型小說的發展方向。這些作家,創作熱情高昂,是微型小說創作的中堅力量。毫無疑問,這些作家的作品自然是選入最多的。
一些作家,雖然作品沒有達到很高的水平,但他們勤奮、努力,用辛勤的汗水,踏踏實實地走著自己的路,在微型小說這塊園地默默耕耘了十幾年,為推動微型小說的繁榮與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這些作家,雖然作品缺少足夠的才氣和靈動,但也不乏樸實、拙美,這樣的作品收入雖少,但也標明了我們的一種態度。
微型小說能有今天,一大批微型小說的倡導者、事業家功不可沒,他們既從事微型小說創作又熱心于微型小說事業,他們創辦刊物,組織文學活動,培養、引導與帶動了一大批文學愛好者走上了微型小說創作之路。他們的作品雖然不多,質量一般,創作上沒有取得很高成就,但他們真心熱愛微型小說,是微型小說這個群體的領頭羊。他們的作品雖然只收入了兩三篇,但也表達了編輯者和出版者對他們的一份敬意。
另外,在選編過程中,我們還考慮了以下幾點因素:一是同一作家,我們盡量收入那些可讀性強,有代表性的作品;二是盡量避免與其他選集選刊所選作品重復;三是不拘泥于題材、風格的限制,盡量做到百花齊放;四是作品發表時間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后;五是港澳臺地區的作品也在選編范圍之內。
當然,對于文學作品價值的判斷,很難用一個公認的、標明了計量單位的秤去稱,用尺子去量。衡量文學作品的秤在讀者心中,而且每一個人的標準又不一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讓我們的選稿原則與審美標準接近多數讀者,接近本質。
這樣一個排行榜,可能在漫長的文學史上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甚至只是浪花中一個細碎的水滴。但從另一角度講,長河又是由浪花與浪花里的水滴組成的,因此,排行榜的編輯出版,不僅要實現其文獻價值,更要實現其文學價值,同時還要給讀者帶來審美享受,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得到深刻的體驗。就這一點而言,我們所做的努力,可能是有歷史意義和文學價值的。
另外,經過半年來對微型小說的選編工作,有幾點想法很想與作者、讀者交流。一些作者,在創作時使用了相聲、寓言、童話、科幻、雜文、詩歌、散文、小品、故事、笑話等體裁的寫作手法,融實驗性、探索性于一體,把各種方法轉化得不露痕跡。這樣的探索,既為作者開拓了廣泛的發揮空間和足夠的自由度,也拓寬了微型小說的藝術空間。但從另一方面講,這也是一種被侵略的表現,處理不好,就會喪失自己的個性,被其他體裁同化或異化。因此,在吸納別的體裁的寫作手法時,一定要適度、適當、適量,否則,就會被逐漸“蠶蝕”。
在選編過程中,我們還欣喜地看到,許多作家已形成或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風格,并在其作品中表現了不同風貌的語言之美。因作者的閱歷、地域不同,風格也迥然有別,有“駿馬秋風冀北”的豪放爽朗,慷慨激昂;也有“杏花春雨江南”的清新秀麗,柔婉含蓄,同時也有現代都市的風趣雅致、調侃幽默。這樣,又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豐美和藝術感染力。但是,也有一些作者,不關照題材與語感的關系,好好的一個硬漢,卻被一些風花雪月的文字涂抹得不倫不類。要知道,語言有了內在的關系和流動,才是活的語言,才會產生出美的效果。
還有一些作者的作品,過分寫實,呈現的只是一些原始的生活記錄,這些作品,只能算是微型小說的材料,距離成品,還有一定距離。要知道,微型小說創作不是單純地對生活的拷貝,而是對事件或無數瑣碎的生活細節篩選后的想象、提煉、加工,是對生活脈動的了解、理解、概括、感悟和升華。在扎根生活的同時,又能從生活的土地上飛升至生活的高空、藝術的高空。當然,這需要作者付出艱辛的勞動與智慧。沒有獨特的視角,就看不出平淡中的綺麗;沒有敏銳的思維,就編織不出巧妙的故事;沒有鮮活的語言,就無法裝載靈動的思想;沒有勤快的雙手和生花的妙筆,再多的靈感也只能曇花一現、付諸東流。
總之,微型小說由于它獨特的文體優勢符合了當代社會的節奏,迎合了時代的趨勢和廣大讀者的接受需求,形成了讀者和作者的良好互動,從而使微型小說獲得了大量讀者的接受、認可、參與,已成為當代文學體裁中備受矚目的新秀,它必將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書寫下輝煌的一頁。在文學的大花園中,微型小說這朵文苑奇葩必將大放異彩,越來越艷!
2004年8月9日
《中國當代微型小說排行榜》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發行
純貴坊酒業